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论职业教育的“授鱼”、“授渔”和“授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论职业教育的“授鱼”、“授渔”和“授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3:15 影响了: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规划人生。   关键词:职业教育;授“鱼”;授“渔”;授“欲”
  作者简介:曾朝霞(1968-),女,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5-0048-05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教育,是应该“授‘鱼’”还是“授‘渔’”?笔者认为,两者都是重要的,而且还要加上一条“授‘欲’”。职业教育应该三管齐下,在“授‘鱼’”、“授‘渔’”的同时还要“授‘欲’”,弹好三重奏。
  
  一、“授‘鱼’”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
  
  “授人以鱼”顾名思义是送鱼给别人。职业教育是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一类教育。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所在。企事业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岗位要求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技能,学校就培养什么技能。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就是前者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一所学校如果学生毕业了却什么技能都没掌握,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职业学校,不抓住技能的培养就谈不上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也即面向拟就业岗位,培养学生上岗所需具备的一种至若干种技能,这种种技能,也即本文所指的“鱼”。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授‘鱼’”即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拟就业岗位的要求,传授学生上岗所需的技能。
  (一)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1.加强技能培养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一个社会瞩目的问题。2006年,由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2006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 “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把就业期望值降得很低,甚至出现了“零工资”就业,但仍然难以得到企业的青睐。
  大学生就业率低已经是学生、学校、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感叹“满意的工作难找”,一方面企业也感叹“满意的人才难找”。企业难找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能动手做事的人才,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是高技能型人才。近几年,高职毕业生比一般院校本科生就业形势好也表明掌握了较高的职业技能的学生无疑有较高的就业率。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职业院校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抓住技能培养这个重点,狠抓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掌握一手过硬的技能,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
  2.加强技能培养是填补社会高技能人才缺口的要求。2006年10月3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周玉清在全国总工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企业目前最缺的不是大学生,而是高技能人才。当日出席发布会的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负责人常毅民透露,中国城镇劳动者有近二点六亿人,技术工人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且多数为初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仅为百分之四。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百分之十四,供需相差十个百分点。以笔者所在交通行业为例,根据《“十一五”交通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迫切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技能型人才,而交通行业70%的企业单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重仅1%左右,远远低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5%的要求。在交通工程建设与养护、汽车运用与维修、船舶驾驶与轮机管理、工程潜水、工程设备管用养修及现代物流服务等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既存在量的短缺,更有质的不足。企业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赖于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技能培养的保障
  1.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实践性教学提供物质保障。技能是反复训练的结果。数量和质量都能保证教学必须的实验实训条件是技能培养的物质基础,要办好职业教育,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场地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一定要求。数量上,必须有足够的台套数,几十个学生排队挤在一台机床上进行实训是练不好技能的,必须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的实验实训设备。质量上,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要尽可能体现最新技术,要及时更新、淘汰技术落后的设备,增补能代表行业最前沿技术的设备,要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建设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和实习车间。不仅要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还要在行业优质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2.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要培养技能过硬的学生,教师本身首先要具有较高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有一批站上讲台就能“说”,走下讲台就会“做”的专业教师。也就是说,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一方面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并随着现代技术的更新、进步,及时更新、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在真实的工作中能独当一面,要成为行业内的专家。要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更重要的是要造就一批学院自己的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大师和工艺大师。要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开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训的渠道,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教学的需要。
  3.改革办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职业教育要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要改革现在这种关起门来办学的模式。不仅要把企业的工程师、技师“请进来”,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请进来”,而且更应该“走出去”,把学生放到企业去,把课堂搬到车间去。因为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能“请进来”的毕竟是有限的,其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革办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而不是象征性地在企业的岗位上定岗、顶岗操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边学边实践,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全面更有效更充分的锻炼,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与企业的要求无缝对接。与之相对应的,要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充分贴近生产实践,强化实践性教学。目前,有些职业学校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在学生到企业实践的学时数的安排上,在应该随之作相应调整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及学校与企业在教学的衔接等方面机动性大,随意性大,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模式。
  4.推行“双证书”制度,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出刚性要求。职业院校要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意识,激发学生锻炼技能的主观愿望,提高学生锻炼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改革人才质量评价机制,推行“双证书”制度,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出刚性要求,应该规定:不是课程考核合格了就符合毕业要求了,学生必须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一至几门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才准予毕业。引入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一个客观评价标准,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授‘渔’”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授人以鱼”,教学生掌握未来职业所需的技能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内容,然而职业教育不是培训,不是单纯地教学生技能,而是包括了诸多的教育内容,本文所说的“授‘渔’”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渔”在本文中指能力,“授‘渔’”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教育不能仅重视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有专长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培养能力,以适应将来职业的要求、个人的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要求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仅仅有技能还不能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和智联招聘网曾对116家用人单位做过调查,了解招聘单位最看重求职者的哪些条件,结果是:在看简历阶段,58%的用人单位表示看重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44%的用人单位表示看重专业,28%、22%、13%的用人单位分别表示看重毕业院校、英语与计算机水平、性格与爱好;在面试环节,用人单位会看重的分别是:实践能力26%,专业知识24%,谈吐表达22%,个性特征16%,形象气质12%。在试用期内企业家更关注应聘者哪些能力呢?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学习能力的占51%,关注团队合作能力的占42%,关注执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分别为36%、24%。用人单位的需求即应该是学生在职业预备阶段努力追求的方向,因此,职业院校应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促进社会的认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注重能力的培养是保证人才合理流动的要求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并不等同于“以初次就业为导向”,在市场经济时代,职业的转换是很普遍的事。企业和个人都有人才合理流动的要求,都存在一个动态的双向选择的问题。“流动”对“人才”提出了“转岗”方面的能力要求,人才之所以能“流动”,能从一个职业岗位转到另一个职业岗位,并能很快适应不同的职业角色,也是因为他能很快适应不同职业岗位,能满足企业的职业要求。是否具有较强的转岗能力对个人能否顺利地二次就业、三次就业是很重要的,对个人职位的升迁是很重要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毕业时能否顺利就业,还应该为学生职业生涯将面临的职业转换做考虑。因而,从人才合理流动的角度来讲,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三)注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教育的要求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包括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职业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掌握学习的方法,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仅是学生将来职业生活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发展能力,职业学校应加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职业教育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对于这一点,很多职业学校都有这样的认识,都是这么说的,也想这么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目前在很多职业学校,甚至在很多办得好、学生“供销两旺”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并没有做到或做得很不够,普遍存在重技能培养轻能力培养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种种”原因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原因之一,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挂钩最为紧密的教育,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与企业对其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认可紧密相连。企业认可学校的教育,学生就容易就业,学生容易就业,学校招生就会兴旺;相反,企业不认可学校的教育,学生的就业就成问题,学校的发展也就成问题。这是关系到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办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方面,首先强调的必定是那些适应本企业需求的要求,而不是考虑学生的发展,因而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参与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企业往往只会强调自身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技能培养方面明确提出企业自身的要求,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会认真考虑并提出切实的培养规划。
  对于学生生存在全面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是很清楚的。然而,在就业市场仍然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学校为追求学生的高就业率,在实际操作中,当学生的长远利益(获得更多的能力以谋取将来更多更大的发展)与当前利益(掌握符合企业当前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以促进顺利就业)、学校全面履行教育职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的方面)与学校当前的利益(顺利“销”出毕业学生)发生冲突时,往往会“无奈”地选择牺牲前者,顾全后者。正因为如此,其培养目标和手段带有很强的短期性。也就是说,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虽然明知有些做法会破坏教育的完整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但学校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从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由于就业岗位的紧缺,当目前就业的要求与长远发展产生矛盾的时候,实际上学生和家长往往也会选择保护目前的利益,也就是如何更能促进顺利就业就是他们的选择。因此,笔者认为,重技能培养而相对忽视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原因之二,职业教育自身存在不少问题。如果说第一个原因是教育体制“外部”的因素造成的,那么,笔者认为,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当前职业教育内部自身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带着强烈的普通教育的色彩,并没有完全做到按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要求来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更不用说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这不仅影响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也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内外部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了当前的职业教育对能力培养的忽视,而这,最终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在强调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的同时,应重视能力培养的问题,为此,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内部改革,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授‘欲’”是实现人生目标的要求
  
  “欲”从字面上说,一是希望,盼望,二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的产生是个体的一种本能,外界各种刺激因素可以诱发人的各种欲望,同时外界的刺激也可以强化人的各种欲望。欲望有多种,本文中所指“欲”,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授‘欲’”在此处指职业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来激发学生的“人生欲望”。笔者认为,职业院校“授‘欲’”,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观,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正确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人生特别是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引导学生在正确规划的指导下,一步步地朝着理想目标奋斗。换句话说,职业教育的“授‘欲’”重点是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特别是职业规划教育。
  (一)加强人生规划教育,为进入社会做好心理、能力、方法准备
  理想教育在我国应该说是受到重视的,从小学甚至更小的时候开始,许多人就都知道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但是,当前传统的人生理想教育过于空泛,缺乏操作层面的教育。实际上,很多学生在读中学的时候把考上大学当作自己的理想,进了大学就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就没有了奋斗的目标,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许多学生上了大学后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今后能做什么,能够从事哪些行业,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的了解仅限于名称的认识,对职业的要求并不了解,不清楚大学所学对将来的职业的意义,大学里没有明确具体的努力目标,走入社会后也就难以适应,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日本《世界周报》曾在上海做过一个调查,调查表明,上海除学生以外的未婚者中,85%的人生活的一部分或全部靠父母。这些“小皇帝”的学历并不低,但就是不想工作,有的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为寻找更好的待遇,轻易就把工作辞掉。甚至在有的不富裕家庭,靠养老金生活的父母去干临时工,养活不干活的儿子。该周刊把这些青年称为“啃老族”。“啃老族”的出现不完全是因为就业难,《世界周刊》就此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原因,其中有这样两条原因:一是缺乏心理准备,不会设计进入社会的生活方式。二是眼高手低,期盼高薪。而从根本上说,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理想观,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
  人生规划的内涵很丰富,涵盖了学业、职业、情感、家庭、经济等方方面面,在职业教育阶段,重点是对职业的规划。什么是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就是通过对社会、家庭、个人等决定自身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个人事业的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计划,对每一步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人生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自我定位,明确“我想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认清“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给我提供什么机会”,解决“我选择干什么”“我怎么干”等问题,合理规划自我生涯发展计划。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类教育,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由于其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的预期工作条件相对来说会更艰苦些,工作待遇也有可能相对来说低一些,因而职业院校更应该把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范畴,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特别是职业规划教育,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好心理、能力和方法等多重准备。
  (二)要尽早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并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人生规划宜早不宜晚,在国外,很多国家重视并开展了人生规划方面的教育指导,如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公布了全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规范,认为,职业指导要从6岁开始,在小学、初中、高中、成人四个不同的成长阶段,都应有不同的人生规划。在我国,还没有类似的全国性的职业发展指导纲领性文件出台,许多学校还没认识到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没有把它纳入到教育日程。
  职业规划是人生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到了职业院校实际上已经基本上选定了职业的方向,这个时候再来谈职业规划实际上已经迟了一步。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多在选择专业时实际上对这个专业并不很了解,对这个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和职业要求并不清楚,对自己是不是适合从事这个职业、要怎样去学习以适应将来职业的需要也并不是很清楚。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学生开展人生规划特别是职业规划教育。
  从新生开始人生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入学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目标的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及早调整或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能使学生认识到现阶段的学习对将来的生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人生规划教育应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人生规划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去校正、去调整。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也不是上几堂课,教学生学会人生规划的方法就算完成的,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时常提醒、督促学生按照自己规划的人生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自觉地付诸行动,要引导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根据各个不同阶段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去校正、调整人生目标,并在正确规划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去努力,一步步地靠近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要把人生规划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素质是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而获得的基本品质。人生规划有两层意义,一是促使学生充分发展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二是促使学生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对人生的规划是个全方位的规划,职业院校在开展人生规划教育时,不能仅仅强调职业的规划,强调跟学生的职业、就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等知识的实用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价值层面,引导学生分辩善恶;不仅使其清楚个人的志趣和能力,清楚“我想做什么”,还要形成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懂得“可不可以做,能不能做”;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康的趣味,促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使其成为有理想、有信念、可持续发展、能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人。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其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定型,同时又要面对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矛盾较多,加之一些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并不是处于自愿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前途感到迷惘,容易产生失落、困惑、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通过人生规划教育,可以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稳定的自我认知和工作价值观,自觉培养适应能力,学会人际交往,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克服心理弱点,充分利用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全面发展自己。
  (四)职教阶段人生规划教育重在职业规划教育,要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
  职业的规划是人生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人生规划的侧重点应在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上,而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最终要落实到求职择业上,因此,职业院校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将人生规划教育与求职择业教育结合起来。
  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各种社会活动,使其了解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从而了解自己的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组织学生深入现代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企业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从而了解自己的实力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自我认知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差距。把职业规划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产生生存紧迫感和求职紧迫感,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主动地寻找锻炼和学习的机遇,为实现远大目标去做好积淀。
  要引导学生理性地把握和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设计和当前就业的关系,结合个人志趣、社会需求、家庭需求理性、科学地定位人生,正确进行就业选择。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认真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能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怀着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怀着进取的心态去创造条件接近目标,在艰苦的环境中,乐观豁达,坚韧不拔,脚踏实地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职业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落实在对人的培养上,职业学校只有从技能培养、能力培养、理想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