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运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 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运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 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20 04:02:11 影响了: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语言具象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而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五彩斑澜、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其景其物仿佛触手所及,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走进丽江》(文中例子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社s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多数学生没有看到过丽江古城的奇特风貌,对课文中的描述缺乏感性认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丽江古城去旅行”。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丽江古城美丽的风景。在优美抒情的纳西古乐声中,神秘的摩梭人,绵延起伏、峰峰相连的玉龙雪山,“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神奇风貌把学生学学吸引住了。他们眼盯屏幕,耳听优美的纳西古乐,完全浸在多媒体营迁的氛围中,为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二、展示场景,突破难点
  阅读活动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凭借已有的经验,通过思维而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的过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语境,会对学生的文本感悟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缘境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意境中,让学生缘境察情,产生共鸣。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第4至10自然段讲述了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苦苦寻找儿子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地震灾难离日常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体验到地震后这对父子骨肉分离的伤痛。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地震的录像,直观、形象的场景,缩短了时空距离,一下子把学生带到1994年地震中的洛杉机,学生仿佛置身于这个巨大的灾难中,从而加深了对文本中所描写的情景的感悟,使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在这种特殊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父爱也越发沉甸甸。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审美感知,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审美感知是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副手完整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审美进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描写的美好事物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就能深刻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好情感,陶冶其情操。
  如《桂林山水》一文的作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无限的情和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桂林的“山”和“水”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桂林山水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按电视散文的方法制作),配收动呼的抒情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能在感知桂林山水美好风光中深入体验“舟行碧波”之景,感悟“人在画中”之情,感受课文的意美、音美、形美,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适时引导,表达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情能感人,情能移人。在学生熟读课文,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了真切的体验后,教师趁热打铁,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适度拓展作者描写之物、之景、之事、之人,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展开合理想象,或口头或书面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在学生弄清了鸟儿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和鸟的原因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榕树之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表达保护自然环境应尽之责。
  教学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一出现在语文课堂,就显示其生命力。但是,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利于阅读教学。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设计上下功夫,适时适量地运用,使其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
  陆良县三岔河镇摆羊河学校
  ◇责任编辑: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