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工程管理平台
 

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工程管理平台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4:34 影响了: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办好工程管理专业”这个主题,通过专业发展状态、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师资、学生就业、专业发展趋势调查,综合分析了我国工程管理教育领域现状,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办学的主要问题,并据此对我国工程管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明确的学科定位、加强师资力量、调整教学内容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准入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现状调查;建议
  
  一、调查的意义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建设工作的展开和各类企业的快速发展,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管理业务又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而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国际工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国内高校开办了各类相关专业,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层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1]
  虽然培养单位数量已为数不少,但只有办好工程管理专业,才能有效地为国家、社会培养工程管理所需要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对全国各高校工程管理的各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践环节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对工程教育现状的认识,发现工程硕士教育中的问题,更好地保障培养质量,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阶段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一套是适用于各学校专业负责人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学校有关问题调查问卷(本文称之为问卷一);另一套适用于专家(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成员,也包括部分学者)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专家调查问卷(本文称之为问卷二)。两个问卷均由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组成。
  根据我们掌握的院校情况和专家情况,发出调查问卷一200份,回收问卷109份(后经过电话核实,其中错发问卷30份――有些学校无该专业,有的接收人错误),回复率为54.5%;发出调查问卷二17份,回收问卷二14份,回复率为82.3%。在109份回复问卷中涉及102本科院校,占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院校(143所)的76%。通过调查问卷,共获得16000个有效数据。
  
  三、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调研结果
  
  1.专业发展状态
  专业的总体状态,可以分别从学生入学平均分数和各校专业走向(新建专业、重点发展的专业、不断发展的专业、逐渐萎缩的专业、需要调整的专业)去分析。前者表明了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入学平均分数越高,学生越看好该专业的前景;后者表明各个学校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将工程管理专业作为重点发展专业的学校占16.8%,作为不断发展的专业为38.6%,而新建专业为42.6%(新建专业显然也是学校要发展的专业)。因此,从总体上看,各个学校对工程管理专业比较重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平均分数线45%高于学校入学平均分数线,41%等于学校入学平均分数线,仅有5%低于学校平均分数线。这说明学生对该专业总体上是看好的。
  
  2.本科工程管理类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主要分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和自主设立的专业。其中工程管理作为专业出现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设立2003年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另外,部分高校结合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领域,自主设立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如石油工程管理、地下工程规划与管理、城市管理与建设工程管理、水利水电施工与管理等。
  为了了解工程管理类专业结构和其反映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结构进行了调查。在回复问卷的102所院校中,截至2004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91所,占89%。设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4所,占23.5%。自主设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占31%。可见,工程管理专业服务面较宽、涵盖内容广,是该工程管理类专业中的主体专业:工程造价(管理)专业2003年批准建立以来,发展势头迅猛:工程管理类专业呈现与具体行业结合的特色办学趋势。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1)教学方式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领导意识、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了解目前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我们统计了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情况。
  据调查,关于最重要教学方式的认识上,在各个学校略有差异:45%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43%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实践(课程实习),10%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设计(课程设计)。统计还显示,位居次要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校有较大差异:有20%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有48%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实践,31%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设计。显然,课堂讲授是目前主要的教学方式。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和“管理”特色的保证。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因该专业依附的产业不同,其技术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有较大差别。
  我们对随同问卷回复的48份本科教学计划进行课程统计,在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排在前四位的课程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运筹学;房地产经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学;房地产与物业、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可以看出,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对管理类课程设置较多。我们认为尽管工程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它的工程技术基础是无法取代的,我们必须注重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加强技术平台课程的教学力量。
  (3)实践环节
  实践性强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区别于其他管理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经调查统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我们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组成部分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教学实践环节的结构和重点,为如何增强实践环节提供思路和依据。据调查,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多课程综合设计,其开设学校比例分别为72%、52%、34%、87%、8%。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社会实践(毕业实践)、课程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
  (4)毕业设计
  据统计,撰写可行性报告、招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是各学校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形式),所占比例为22%、22%、22%、9%。多年的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毕业设计使其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和暴露一些问题:(1)施工组织设计的工程项目结构类型较为单一,结构过于简单;(2)所提供的设计文件资料较为陈旧,设计 不完善;(3)毕业设计内容较单一,通常只做施工组织设计,结构计算和制图训练较少。上述问题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若不解决,将制约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
  我们还可以发现,另有25%学校选择其他毕业设计内容(形式),这主要是由于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广,因此可以根据具体工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毕业设计形式。
  (5)专业服务领域
  专业服务部分,不仅能反映学校办学倾向、学生就业倾向,也能反映出各工程领域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所以,我们对102所学校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服务的工程领域进行调查(多项选择题),服务于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油气工程、交通工程、其他工程、无特定工程领域的比例分别为83%、19%、5%、33%、36%、16%,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与某一具体工程领域工程密切相关,其服务工程领域主要是土木工程,其次为交通工程。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建筑工程领域发展情况是一致的。另有35%学校选择服务其它领域,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工程管理专业为多个工程培养管理人才。总之,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在具体工程领域的工作能力。
  
  4.专业师资情况
  (1)教师职称及学历结构
  根据102份调查问卷,我们对各高校拥有工程管理类专业各职称教师数进行统计,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的教师中,近60%的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有1~2名教授,平均而言,每个学校该专业只有1名教授。68%的学校拥有2~6名副教授,超过6名副教授的学校占23%。近59%的院校拥有3~6名讲师,超过10名讲师的院校为11%。工程管理类专业课各职称教师的比例为教授:副教授:讲师=1:3:3。由此可见,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整体师资力量不是很强。
  学历结构反映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他们的基础训练水平及发展的可能性。对102份问卷进行统计,得到各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课教师拥有学位的情况:102所学校设该专业的有1643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5%;硕士学位教师比为48%;学士学位教师比为31%。77%的学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是1~3名;44%的学校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是4~8人;46%的学校拥有学士学位的教师是2~5人。工程管理类专业课教师拥有学位总量的比值为博士:硕士:学士=6:19:12。近年来,美国著名大学的教师必须是经过博士后训练才可担任。联邦德国高校的教师必须取得博士学位,日本大学助教也要求具有博士或正在作博士论文。由此可见,我国工程管理类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学历结构中博士学位偏少。
  (2)师生比例
  高等院校师生比是从人力的角度分析高等院校办学力量最重要的客观量化的指标之一。经统计,问卷调查的学校的工程管理类专业课教师拥有教授职称共有256人,副教授职称共有586人,讲师职称共有56人,其他的共有231人,总共教师人数为1634人。学生四年(2001―2004)在校总量为29276名,由此得到师生比为1:18。目前,世界各国高校师生比的平均水平为1:14,[2]我国对高校师生比的要求优秀为1:16,合格为1:18,而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师生比为1:18,刚达到合格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师队伍仍需进一步扩大。
  
  5.学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就业率是分析专业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毕业生分配去向是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和培养技能的主要依据,为此,我们对这两项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
  首先分析就业率。我们采用将本专业就业率与学校其他就业率对比的办法来进行,据统计,59%的学校,其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居全校前列;26%的学校,其就业率居全校中游。这表明工程管理类专业具有很好的社会需求。
  其次,分析毕业生的去向。工程管理专业供需的对口单位较多,学生的工作岗位比较广泛。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施工企业单位为主,还可以到有关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建设监理、工程估价、经济分析、项目评估、造价管理等工作,以及到教学和科研单位工作等。据调查,在去向的首选中,56%选择了施工企业,20%选择了业主单位,10%选择了社会中介,7%选择了政府部门,2%选择了设计与监理机构,5%选择了其他单位。在去向的第二选择中,选择去业主单位和设计与监理机构同为28%,22%则选择了社会中介,12%选择了施工企业。由此可知,施工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最大;毕业生的第二去向是业主单位或设计与监理机构。因此,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基础。
  
  6.专业发展趋势
  专业发展趋势与规划,可以从“本科专业发展数量”、“未来前景判断”上去分析,为此,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问题,具体结果如下。
  (1)专业负责人对“规模与质量”的认识
  对于问卷一中“我国现阶段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是办的太多,还是需要大发展?”这一问题,有如下回答:40%认为“量多、杂、水平差异极大,不需大发展”;25%认为“需要大发展,但要保证质量,满足社会需要”;20%认为“规模适中,不主张大发展”;8%认为“有重点地发展,提高办学准入门槛,而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开设”;7%认为“应由市场和各校的办学条件决定”。
  (2)关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
  对于问卷一中“您如何看待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一问题,主要回答如下:近60%认为“前景好,大规模趋势还将保持,方向应细化、规范化”;13%认为“专业特色优势不断突出”;16%认为“人才素质的提高将对此领域产生巨大影响”;7%认为“前景不容乐观”;其他回答4%。
  
  四、讨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逐步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社会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但我们在该专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师资力量需不断加强、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综合办学水平差别较大、有待提高的院校比例大等很多问题。根据影响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结合专家意见,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明确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只有根据定位准确的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我国工程管理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我国工程管理教育应走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实用性的道路。培养单位应“突出工程领域特色”不动摇,在充分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管工结合、工为基础、管为主干”的办学特色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2.加强师资力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一项 迫切的任务。可以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改善师资结构;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鼓励教师从事与其教学有关的社会兼职;加强师资的实践认识提高实践经验;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建立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采取考核机制;促进教师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要建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
  
  3.调整教学内容结构
  在对专家“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应具备技能”问卷中,58%认为应具备系统思维,管理,组织能力;其次要掌握工程技术知识、具备经济分析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对这些技能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知识体系完整、协调与平衡,要协调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的比例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方面,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应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工程技术是工程管理的基础,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强化工程技术与实践教学环节。总之在课程结构上,要注意充实有关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课程与实践性环节,压缩与工程管理无关的泛泛而谈的一般管理课程。
  
  4.加强实践性教学
  经调查统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而突出的问题。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妨碍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师资的实践认识提高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创业设计比赛、课题研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应用一些工程管理软件,建立实验室进行工程管理模拟;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有机联系,考核标准细化;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建议毕业论文阶段增加“全过程项目管理模拟”;增加学时与课程内容,建立实践课考核标准;实行案例教学,建立案例库:加强实践后的理论学习;强化工程技术与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
  
  5.制定办学标准,建立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准入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综合办学水平差别较大、有待提高的院校比例大”的现状,我们必须把办学的关注焦点由“规模”转向“综合水平”、重“质”而不仅仅重“量”,所以建议有关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对已设立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学校实行“淘汰制”,对即将设立该专业的学校实行“准入制”,对该专业“适度发展、保证质量”。现在全国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超过200所,应该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之初对其教学条件(尤其是进行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教学过程(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准入门槛,并加强评估和鉴定的力度。例如:财经类院校,其工程技术培养能力欠缺,就不宜开办工程管理类专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高等学校大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朝鲁,梁秀基.我国高等院校师生比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黄鲁成,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苗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罗亚非,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冬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