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如何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找准知识生长点
 

如何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找准知识生长点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7:25 影响了: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一节典型的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认知起点的概念课,同时又是小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特殊地位,很多老师都曾对本课的教学作出过思考与探索,其中也不乏许多经验案例,细细品味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发了我对这一节课的思索:教师应如何寻找到学生认识分数的生长点,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建立分数这一数学概念?
  将众多案例放在一起,发现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大致可分为这么两类:第一种首先是创设分东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解决“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如何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一问题,第二种方式则是开门见山,直接将1/2这一新知呈现在学生面前,了解学生对它的认识程度,并借助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的思维外显。进而展开教学。
  创设分东西的情境,将“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这一数学问题展现给学生,当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势必会产生学习新知的渴求,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也存在不足:首先,许多学生对分数的了解程度有可能超出教师的预想,在课堂中,经常会听到学生用诸如0.5个、1/2个等语言进行表述,这时,教师所期望的愤、悱状态就难以达到;其次,许多教师为了追求生活情境的真实性与生动性,往往在课堂中让学生切西瓜、分蛋糕等(如设计一中当堂切开鲜橙),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值得考虑的,在教师动手切橙的那一刻,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想,至少不全是数学知识本身,这样,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可能就被这情境的细节所淹没,当生活情境中的细节占据了课堂时,数学味势必就被冲淡。
  设计二的确是一种大气的做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识起点,从学生回答中,教师比较容易把握课堂的教学起点,而且学生的回答本身就是展开下一环节教学最好的资源,对于那些对分数已经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将新知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衔接,但对于更多的小学生来说,将1/2突兀地呈现在他们面前,似乎缺乏一些认知上的支撑,无意中加大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难度。
  比较的结果不一定都能够分出优劣,它往往也会将人带入一种两难境地,其实,关于分数的认识,学生确实需要生活经验作支撑,但我们又不应过多地拘泥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和分数相关性最强的概念应该是“一半”,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否可以基于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概念展开呢?我进行了一次尝试。
  师:(出示“一半”)听说过吗?你能拿出或指出一半吗?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对一半的理解,有的把白纸对折表示一半;有的示意将桌面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边就是桌面的一半;有的将数学书翻到中间那一页,说前面部分就是这本书的一半……
  师: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形,它的涂色部分是它的一半吗?为什么?(强化平均分)那在数学上又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表示一半呢?
  学生的想法很多,有用图形表示的,也有用0.5表示的,但更多的同学根据原有的知识,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分数的雏形,如3/2,1/2等。
  师: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了一半,而且都很有想法,这确实是个难题,人们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借机进行数学史的介绍),最后用二分之一(指1/2)来表示一半,那现在你能表示出这些图形的1/2了吗?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没有安排具体的生活情境,但学生在表达一半这一经验时,都是以各自脑中浮现的生活经验为支撑的,因为学生关注的是介于具体情境与抽象思维中的一种表象,生活情境的干扰因素也自然地被排除在外,也不会由于数学知识的突兀呈现而人为增加难度,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生活情境出发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生活经验的激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利用生活情境,也可以直接用语言去激活,甚至是一些行为与实验操作,等等,不论用什么方式去激活,作为教师,始终要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关注点,而不能沉湎于情境的细节之中,这样才能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间寻找到最适合的生长点。
  
  (责任编辑 徐 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