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歌唱发声的三个基本要素:歌唱的要素
 

浅谈歌唱发声的三个基本要素:歌唱的要素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3:43 影响了:

  美好的歌声是每一位声乐学习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欣赏者期待听到的悦耳声音。而美好的声音不仅包括声音本身的美,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对于每一位演唱者来说,歌唱时横膈膜的有力支持、喉咙是否打开和面罩的充分共鸣是歌唱发声的三个基本要素,歌唱者在发声时必须做到这三要素有机统一,相互协调。比如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声部的高、中、低的区分何在,声区的统一状态怎样,母音是否一致和谐,声音的连贯与情感的表现如何等,这些要求,需要演唱者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方能达到,这就需要歌唱者在发声时必须做到三个基本要素和谐统一,只有当它们之间配合得当、协调一致了,美妙的歌声才能随之而出。
  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横膈膜有力的支持、喉咙打开和充分的面罩共鸣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掌握或注意其中的一或两点,对歌唱来说一定是不完善的。
  第一,横膈膜的支持,实际上就是有关歌唱时的呼吸问题。人的呼吸是由肺完成的,肺的周围和下部都不可能吸进空气,但肺是个“海绵体”,它吸进空气后,肺部充满了气体,然后使肺叶张开,同时,处在胸腔底部的横隔膜下降。呼气时,随着肺部气体的徐徐排出,横膈膜上升,逐渐恢复到原状,横置于胸腔与腹腔之间,这就完成了呼吸的全过程。歌唱者都知道,离开了横膈膜的支点,光凭气息的支持是无法歌唱的,这就会让我们想到在音乐界被公认采用的“胸腹式呼吸法”。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认为,“掌握不好呼吸,就无法唱出好听的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这句话决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谁懂得了歌唱呼吸的奥秘谁就是懂得歌唱的人。笔者从事声乐教学二十多年,深知歌唱呼吸的训练是一项极为重要而且极为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训练。初学声乐的学生,应采取多样的气息练习形式,比如“狗喘气”呼吸法:做这个练习时歌者要把喉头降下来,打开喉咙,让横膈膜始终保持往外扩张的状态,气息一进一出,一口气练上十几分钟,做到有声与无声结合。其次是“吸满气”法:歌唱者要把气息支持点保持住,往外呼气,而且要均匀、恒久。再者是把气息吸满,气息支点往外保持,口不用张开,控制气息,练习时可以默念数字。这三种练习方法必须是歌唱者自身用心体会,其在练习时,在横膈膜内应形成上升的“气柱”,尤其是要注意气息点肌肉的弹性,比如游泳运动员在潜游时的呼吸方式就很值得歌者学习,他们的气息深度、肌肉的力量和控制气息的技巧,如一口气在水下保持几十秒甚至数分钟,就是完全形成了气息支点的结果。学习唱歌应必须首先明白这个道理,掌握好这个原则。
  第二是打开喉咙的问题。歌唱时喉咙要打开。喉咙是下接呼吸支持、上通高位共鸣的重要连接部位,但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分寸并进行正确的训练就不那么容易了。喉咙的打开是以正确的呼吸为前提的,没有正确的呼吸是打不开喉咙的,即使打开也不是歌唱所需要的那种状态的打开,也谈不上发声位置的合理,更谈不上共鸣。看一个歌唱者的喉咙是否完全打开了,首先就要看歌唱者的喉头和下巴是否压在最下面,像人们在打哈欠时所处的位置。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的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这样喉头位置比较合理,气息也比较容易通畅,舌头和下巴都处在松弛的状态。把这种状态自如地带到歌唱中去,会让人感觉到唱歌时喉咙已不存在,只有气息的支持和响亮的面罩共鸣能明显地感到。其次是喉头的稳定,它是歌唱训练的基础,又是歌唱发声的关键。只有喉头位置稳定,才能使演唱者获得优美、饱满、自然、通畅、富有质感的音色效果。喉头稳定了,歌唱者的基础也就扎实了,在他的咽管内就形成了较大空间的咽腔,气流冲击声带发出的基音经过这个咽腔的共鸣,发声时就能唱出优美自然的声音,并能获得正确的歌唱状态。当然,歌唱者的声音完美也需要其他部位的积极配合,但歌唱时喉咙的打开和稳定,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内容。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喉头位置的稳定并非一蹴而就,难点就在咽腔扩展感一定要适度,歌唱中始终要保持吸气时身体各部位“吸”和“开”的状态,也就是说始终保持一种吸着唱的感觉和方法进行歌唱,这种力量与自下而上的气息保持平衡,在这种状态下才能确保喉头位置永远符合歌唱的需要。而在实践中,不少学生喉头“上提”或“降低”是经常出现的毛病,做不到相对稳定,特别是适度的扩张状态,因此,学生在演唱歌曲或发声时,要么气息上浮、变浅、不够用,要么声音挤、卡,音域狭窄,要么音量变弱,缺乏立体感。这些都是由于喉头的不稳定造成的,这对歌唱会带来很大影响。实践证明,喉咙的打开、喉头的相对稳定,能使声音上下贯通、音色一致,最终达到完美的声音。所以,教学时注重在训练中不断加强“稳喉”的训练非常关键。
  第三,关于面罩的问题。所谓面罩的共鸣实际上就是高位置的唱法,即“头声”或称之为“头腔共鸣”。它是演唱者声音中最具有艺术魅力和最具特色的共鸣腔体。它是由于演唱者声音频率的缘故而引发的头部上前方、额窦空间的振动而产生的高音色彩,它不仅能使演唱者的声音音色明亮,富有穿透力,而且还能加强高声部的泛音,使音域变得更加宽广,歌声更具有持久力。要想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就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鼻腔共鸣的位置在鼻与两眉之间,演唱时当声波经控制后进入鼻腔产生共振的共鸣效果,我们可以从外部感觉到鼻腔的两侧与眉心之间有振动的感觉,共鸣效果越强,振动的感觉也越明显。可见,获得头腔共鸣的方法是:首先要打开喉咙,提起笑肌,保持兴奋状态,并且多用小声的哼唱来学习。哼唱能帮助找到面罩的共鸣,因为哼唱能把口腔内的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点向后稍移,下腭自然放松,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为宽广,同时声波沿着上腭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极富有光彩。唱高音时,要感觉到声音是贴着后脑勺从头顶上发现的,这就是高位置唱法。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的发声方法中,其声音共鸣部位就集中在面罩里,在获得充分面罩共鸣后的声音会产生一种高泛音,在鼻腔顶端有一种哨音或银铃般的鸣响,当歌唱者发声到了某高音区时,整个头部有麻木振动的感觉,这时的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帕瓦罗蒂的唱法正是由于其在横膈膜的支点(气息)的支持及喉咙(喉头)、头腔共鸣等相互配合、协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是每个歌唱者所祈求获得的最佳状态,也是最理想化的歌唱。
  总之,要实现完美的歌唱,横膈膜的支持(气息的支持)、喉咙的完全打开、充分的面罩共鸣,这三点要素缺一不可。当然,在歌唱中,我们绝不能顾此失彼,要唱好歌,还要掌握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咬字、吐字等发声要素,这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要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唯有如此,才能演绎出完美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王鸿俊.声乐学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3]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中专部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