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1-26 03:48:05 影响了:

  中学语文课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深刻的人文精神。文言文教学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文言文除了需要向学生讲解其中的语法现象,讲清重难点、实虚词和重难点句式,还要向学生展现、阐释中国古典文化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古典美学。文言文教学不能简单只局限于词句的教学而偏废了文学、文化的学习,因为那是学生理解文章的金钥匙。没有文言文语法的学习,我们便不能顺利地疏通文意,但不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历史文化现象和古代典籍常识就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文化常识及人文精神等一系列的古代文化精髓。我们教授文言文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字的语法现象,还要让他们领悟和学习古人的思想,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及文学素养,实现传承古典文化的目的。有鉴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做到“文”、“言”并重,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具体教学举措如下:
  一.从汉字入手,进而诵读感悟
  课程纲要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而中国文字的音、形、义皆具独特的魅力。它的发音抑扬顿挫,四种声调再加上轻声,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等语调的修饰,读来音调悦耳流畅,极富音乐美。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形态美同样千变万化、令人神往。历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粲若繁星,王羲之的《兰亭序》飘逸俊朗,颜真卿的《将军碑》粗犷端庄,张旭的《率意帖》豪放洒脱,柳公权的华美俊俏,米芾的苍劲灵巧,无不演绎了汉字不可抗拒的动态美。汉字自它的起源始就将形与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见其形就足以让人引起无尽的遐想。“笑”字诙谐可爱,“哭”字愁眉苦脸,看见“巍峨”二字就仿若高山耸立,瞥见“妩媚”一词又仿见少女的娇颜沉鱼落雁。汉字本来就可以入画的,细细品来,成千上万个汉字在语言大师的点拨下如同成千上万幅精彩纷呈的图画,形态各异,奥妙无穷。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精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藏,我们理应让中学生接触了解并喜爱挖掘这个博大精深的宝藏,这就要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汉字的音、形、义之美,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从汉字的形与义入手,引导学生对汉字的造字结构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要“活”,切入方式要多样化,让课堂变得妙趣横生,这是帮助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基础。
  同时,汉字语音语调的把握也是学好文言文的敲门砖。古人学习重视读书习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的内容情感,在诵读中体验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能做到熟读成诵,对提高古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大有裨益,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除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之外,还要读出感情,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和美感。我们不但在教学中要重视反复诵读,还要引导学生会读,在课外大量诵读诗词古文。在诵读中感悟文章大意,在诵读中发现问题,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获得文化熏陶。
  二.在文言翻译中穿插古典文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体会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由于时代和语言的变迁,同样的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字体的形态发生改变、词语的词义产生变化就形成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题型,因此在文言翻译中确切解释原文中的字词,把它转换成相应通顺的现代汉语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如何理解掌握如此众多的文言现象,就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其翻译规律。如:在判断一词多义现象时可以使用“形训法”,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在本义或引伸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字音推断法,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还可以借助成语印证法和具体的语法语境推断出词在句中的含义。在翻译词类活用现象时可归纳常见的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大量词义抽象的虚词,如“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这就需要给文言虚词以必要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其是属于指代作用,组合、联结作用还是语气或结构助词的作用。与这些文言语法知识相生相伴的还有具体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在翻译中遇到古代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谥号、官名、书名、器具等专有名词就要原文抄录,以保留原文中的时代氛围;如遇到“饮宴”“避席”“祭祀”“太牢”等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汇就要在释词的同时介绍古代的礼仪文化知识,以便于学生融会贯通全文内涵。
  要读懂文言文,只有字词句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诗文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民风民俗和社会现实,语言的发展变迁必然与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相联系,所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尤其是在翻译文言文时只逐字逐句地直译词句往往语意仍不明朗,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实际含义之后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来表述,同时还要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和言外之意,这就要有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作辅助。这是学好文言文必需的知识储备。
  三.在解读领悟中实现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中学语文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精神人格的塑造,课程纲要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对汉民族文化了解传承的过程。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对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像现代文阅读教学一样,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在疏通文意之后,也要对文章进行深入地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就文本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精神内涵。比如教学《愚公移山》,在疏通文意之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探究“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什么是愚公精神?这个神话故事为什么会传承至今?”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神话传说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只有理解并接受了这一精神内涵才谈得上了解汉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更是文化传统的继承,只有实现这种文化的对接,文言文教学才能提升到一个塑造学生品性修养和审美趣味的高度。唯其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算真正走进了文本,深入到文本,才能真正汲取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自学能力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毫无自主可言,提起文言文翻译就头痛,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新观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了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不能“一言堂”,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学习文言文而言尤其重要。
  在教学文言文之前,可先让学生自主查阅与文章及作者相关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让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确有不解的词句记下来提交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后仍不理解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上课时提交全班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当然,教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对较难的知识及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予以指导,做到活而不乱,扎实高效。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古诗文背诵比赛、演课本剧;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比如指导学生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进行归类复习,然后在小组内让他们以抢答的方式考对方,教师对优胜者予以奖励;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找同题材或同主题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鉴赏中。总之,可以灵活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让学生在各种有兴趣的活动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从古文字的辨析理解入手,穿插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文”、“言”并重,突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加强诵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高效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方法,培养能力,然后将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一定能扎实有效地学好文言文。
  
  成婷,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陈青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