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中段习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中段习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3:49 影响了:

  中段习作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学生开始由“写话”转向“习作”,在表达内容或语言形式上的要求都明显提高,习作成了语文学习中最为可怕的“拦路虎”,经常出现“家长担忧,孩子苦恼,老师焦虑”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习作的目标定位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引导选材、指导表达、创新评价”三个方面加以尝试。
  
  一、指导选材,丰富体验
  
  选材是习作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却绊倒了不少孩子。“没材料可写”是儿童习作时普遍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儿童敏锐的感受力。有人说:“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缪斯。”但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话只能算说对了一半。我们的孩子过早地背负学业的负担,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往返于家校之间,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闻一闻花的清香,听一听鸟的鸣叫,看一看天上飘着的白云。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上课、做作业、考试,所以没材料可写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解放儿童的心灵,唤醒儿童的天性,找回儿童本该有的那一份天真烂漫,引领儿童调动自己的感官感受生活的林林总总。以感受四季为例;春天到了,和孩子一起到野外踏踏青,找找春天在哪里:夏天到了,让他画上一幅画,画出夏天的热闹与燥热:秋天到了,引导他背背有关秋天的成语、诗句,在充满文学的浪漫氛围中感受秋天收获与喜悦;冬天到了,一起玩个游戏,赶走冬日的寒冷。只要我们让孩子的眼睛亮起来,耳朵听起来,手脚动起来,他就会感受到生活是这样多姿多彩,习作的素材如此丰富。
  2 转变教师固有的观念。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总是强调“文以载道”,但是儿童的生活显然不像我们所期待的有那么“崇高的意义”,孩子总是像一群小精灵,做着自己爱做的事,说着自己爱说的话。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站在儿童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也许一张卡片,一个汉堡,一只躲在草丛里的蚂蚱就是童年生活里最美好的记忆,我们就应该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习作的好素材,让学生明白原来习作一点也不神秘,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抒我心。”我们相信去除了选材的藩篱,习作的百花园将更加生机勃勃。
  3 引导孩子及时地记录。习作需要灵感,但灵感总是稍纵即逝,唯一的方法就是及时记录,留住灵感。但是我们的孩子往往平时疏于动笔,即使有好素材也只是任其擦肩而过,待到想写的时候已经“春梦了无痕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捕捉素材,勤于记录。写周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既是练笔也是积累素材:再者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及时记录下来,保不准就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节假日,上街、上公园逛逛,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儿童留心生活、丰富体验。
  
  二、方法指导,学习表达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习作也是如此,表达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中段孩子普遍存在不能正确使用“冒号、双引号”、遣词造句能力缺乏以及段落篇章结构混乱的毛病,对此,我们需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训练。
  1 重点突破,学习使用“冒号、双引号”
  《课标》要求:中段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冒号、双引号”,但这恰恰是学生表达时的一个难点,对此,教师可采用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方法。拿出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不一定是习作课)进行有关冒号、双引号的专项练习,包括(1)老师提供一段对话,学生练加标点符号:(2)教师创设对话情境,学生练写并添加标点符号;(3)学生自行练写对话场景,添加标点符号(4)根据课文,仿写一段对话。通过这样一个有梯度的强化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运用冒号、双引号的能力,突破了习作时的一大难点。
  2 多管齐下,培养遣词造句能力
  衡量中段孩子习作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有些孩子善于活学活用,表达生动、准确;有些孩子词汇贫乏,词不达意。两者的差异与语感的好坏紧密相连。训练学生的语感,不能单靠每单元一次的习作课,必须多管齐下,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才能行之有效。
  (1)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中培养语感。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辅相成,两者之间没有天然的屏障,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字词品读感悟到位,学生对文字有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感受,在表达时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
  (2)习作批改、点评,重点品味用词。中段学生开始学习使用有新鲜感的语句,但有时这种认识是模糊的,倘若教师在批改、点评时予以点拨强化,则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如我们批改习作时,可以用很明显的符号圈划出好词好句或用词不当的地方,使学生一目了然,养成推敲用词的习惯。集体点评的时候,也重点引导学生品析这篇文章哪些词语用得贴切、传神,哪个句子表达特别生动,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词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习作时才能自如地表达。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天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听写课内外优美片段,进行审美熏陶;学完一篇课文举行记忆挑战赛,比一比谁记住的好词最多;定期举行“对对子、成语接龙、古诗擂台赛、美文诵读”等语文实践活动:课后摘抄好词好句,教师督促检查,在班级中组织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将极大丰富学生词汇,为“积累――内化――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依托教材,学习建构段落篇章
  中段习作要求初步具各段落、篇章的雏形。但是有很多孩子仍然像一二年级写话一样,整篇文章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没有比较明显的段落、篇章结构,表达显得零散、杂乱乃至虎头蛇尾。因此教给学生组织文章结构的方法是必备的。而教材便是很好的范例。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强化学生段落篇章结构意识,将习作教学寓于阅读教学中,如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北大荒的秋天》等文章,其篇章、段落都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我们可以在学文之后设计一些小练笔,引导学生仿写一段总分结构的话。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篇章段落结构意识,我们还可以在阅读教学时对一些脉络比较清晰的文章进行分段的训练,并将这种训练迁移到习作教学中。
  当然,篇章结构的模式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的,但是在初始阶段,可以提供一些模式。最终实现从“模仿到创新,共性与个性并存,从单一走向多元”。
  4 积极评价,保护信心
  “写作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中段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来自各方的评价对其日后的习作心理影响巨大。因此我们必须本着“积极评价”的原则保护儿童习作的信心。
  (1)多肯定,形成积极评价氛围。学生习作的评价对象通常是教师、家长、同学。而教师又往往是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也是最权威的读者,因此在评价习作时需十分慎重,千万不要轻易扼杀孩子对习作的兴趣与信心,多肯定、多鼓励,少挑刺,少批评。对于孩子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用委婉的话语或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使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重要的是还要把这种评价标准与评价观念渗透给家长、同学,形成良好的评价氛围,使学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能体验到习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激发儿童热爱习作的心理。
  (2)重创新,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儿童的心理是求异,若每次习作得到的评价都是“优”“良”和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语,评价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中段儿童的心理在采用常规评价方式之外,采用一些新鲜有趣的评价方式,如高分制,只要基本达标就可得满分,然后逐步加分;等级制再加星、加真棒章等,让耀眼的星星、真棒章激发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此外,教师的评语也应该更贴近儿童实际,或诙谐幽默、或夸张有趣、或亲切随和,如评价学生的“自画像”习作时写上这样的一段评语“读你的文章,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果然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超级大帅哥!”学生读后必定兴致盎然。也可以请家长、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
  (3)设平台,进行多方评价交流。习作的意义在于表达和交流,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被登载在报刊上,被结集成册,被老师在班上宣读,被同学争先阅读,被粘贴在教室的一角,甚至还能通过互联网被更多的读者阅读的时候,他就能由衷地享受到习作带来的巨大成就感,从而爱上习作,乐于表达。所以我们应该满足儿童这种心理需要,积极创设各种交流平台,让习作结束写完后被束之高阁的命运,而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体验也能与更多的读者碰撞、交流。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