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马丁伊登》语言技巧探微】 马丁·伊登
 

【《马丁伊登》语言技巧探微】 马丁·伊登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5:20 影响了: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马丁・伊登》的色彩语言和修辞,分析了色彩语言在全文中的运用,阐述了夸张、比喻、象征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马丁・伊登》 语言 修辞
  
   杰克・伦敦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和喜爱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历来的研究大都侧重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而几乎未涉及到它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形式方面。本文拟以杰克・伦敦的原版小说和孙法理的中文译本为范本,主要探讨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指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马丁・伊登》全文的语言洋溢着诗人般的激情,以鲜明的色彩感,多样的艺术手法,准确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散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一.鲜明生动的色彩语言的运用
   作者善于直接运用色彩语言诉诸读者的视觉和想象力,使其看到小说充满鲜明而生动色彩的画面;同时,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精彩的画面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首先,通过色彩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描绘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小说一开始,就以色彩的对比揭示了露丝超凡脱俗的美:她有“蓝眼睛”,“满头丰密的金发”,“是个轻盈苍白的人”。这些颜色从视觉上给人美感,而且带有优雅、高贵、纯洁的象征意味。而马丁以前认识的女性是这样的:她们有“菜色”的脸,“黎黑”的脸,“褐色”的脸,这是下层妇女的典型颜色,这些色彩本身有着病态、衰老、粗俗的深层意味。两者的对比,显示了阶层的悬殊差别,由此也加深了马丁对资产阶级的向往。
   对主人公马丁,为了展示他的个性,作者也以色彩语言进行描摹。在对马丁的外貌描写中,写到了他的头发是棕色的,“像板栗一样的棕色”,他的眼睛是“钢灰色”的,常常变成“湛蓝”,被太阳晒黑的脸是“青铜色”的,所有的色彩都是力量的显现,是他旺盛的精力和原始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另外,有意味的是,马丁有一张被太阳晒黑的脸,这是典型的工人阶级的脸;再联系到黝黑的、有黑黑眼睛的工人阶级中的美女丽齐和为治病而特意晒黑的布里森登的贵族味的脸以及马丁对他们的感情,我们不难判断出:马丁向往的是以白皙为美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马丁的出生与他的理想是矛盾的,在马丁的潜意识中,肤色就代表了阶级和生活方式,黑色意味着他过去的生活:原始、野蛮,白色则意味着有爱、美和智慧的资产阶级的生活。
   其次,小说在描写环境时运用色彩语言,构筑了美妙的背景画面,并与人物的情感和谐一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马丁与露丝初表心意之前,小说有一大段色彩绚丽的秋景描写:有如彩色鲛绡般的紫红色的薄雾,有熔融一片金属色的海湾,有西沉的夕阳下的一脉淡金色的水道――金门,有银色的雾霭。在如此美丽、迷人、温暖的色彩中,男女主人公终于收获了金色的爱情。“太阳落山了,周围的天转成了玫瑰色的一片,连天顶也燃烧着同样的温暖色调。他们四面都是玫瑰色的光。”玫瑰色是爱情的象征,美的景与美的情融为一体。当然,玫瑰色的晚霞转瞬就会消失,这是否也预示了他们爱情的结局?
   另外,小说中诸多马丁的幻觉描写,也充满了色彩感,绚烂耀眼,真切的地传递出了马丁热烈的上进心、强健的生命力和幻想的天性,使其性格的塑造更为完满。小说在开始就有关于阳光普照的海湾的幻觉,马丁总是对此充满了激情与渴望。当马丁失去了露丝和布里森登后,他再次有了关于南海的幻觉:一道白色的光,太平洋的白色的波涛――那是马丁厌弃生活之后的唯一理想归宿和精神家园。辽阔苍茫的白色为大背景,有朱红、青铜为主色的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有鲜亮的绿色和金黄,那是生命的希望和欢愉之色彩。不管马丁遭受了多少挫折,心灵如何疲惫,但这个幻觉却是温暖的,令人振奋的;同时也为小说的较为沉重的结尾增添了些许亮色。
   小说的结局再次以色彩意识表现了马丁天性的敏感:他漂浮在斑斓的色彩和光芒里,一片闪烁的炽烈的白光闪动着,在白光中他坠入了无意识――白色是圣洁的,由此看,死亡也是一种美。马丁终身在追求爱、美和智慧,当生命令人痛苦和厌倦时,那么死亡就是智者的最好选择。
   二.丰富精粹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中,作者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大量运用比喻、象征、通感、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充分地揭示了人物心理,描绘了场景,为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首先,小说中的比喻及夸张俯拾皆是,精辟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如马丁的粗鲁外表下有一堆敏感神经,“外部世界对他的意识、思想、感受和情绪的最轻微的刺激也能使它像幽幽的火焰一样闪动起来”,写出了马丁异常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当他初次在莫尔斯家的客厅和餐厅时,眼里有“一种野兽害怕陷阱的神气”,他觉得餐桌上的刀叉“带着未知的危险耸起了鬃毛”,写尽了马丁初次面对上流社会的尴尬、窘迫和无所适从,也透露出他天性中的敏感。马丁的旺盛精力和原始的生命力也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表现出来:“他以粗犷的雄辩、激情和强力的浪涛席卷了听众”,他认为他自己对于美、爱和智慧,就像是“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露丝的感受是,他“身上似乎有精力流溢,像浪潮一样向她扑来”,“他身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优点,像花朵在适宜的土壤里一天天成熟绽放”。布里森登认为,马丁是受缪斯垂青的诗神,他的“翅膀是最精致的薄绡做的,画上了最美丽的颜色”。由此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马丁奇迹般的奋斗里程中的激情和他天性中的美和智慧,对人物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同时,作者也不惜笔墨运用优美的比喻展示了露丝的美。露丝在马丁心目中是“一个精灵”,“一个仙子”,“一个女神”,是一个“百合花一样苍白的仙灵”。她的声音就像“一串叮叮当当的银铃”,她的手掌就像“玫瑰花瓣”,“清凉、柔软,像雪花”。因此,小说安排了马丁的奋斗目标:是爱情,而不仅仅是美和智慧。马丁所有的人生意义仅在于此。他们的爱情是至纯至美的,“爱情高卧在峡谷地区以外的山峰之巅,是存在的升华,是生活的极顶,是很少降临人世”的精灵。所以,当马丁失去爱情后,才发现自己已失去了生趣而最终走向了死亡。因而,这样的描写也起到了对情节的补充和推动作用。
   其次,小说还成功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水手”的意象自始至终伴随着马丁,他的一生就是一次浪遏飞舟、勇往直前的航行。他出生在一条旧的工人阶级的航船上,凭着他的天性和毅力,他“在漆黑的夜里登上了一艘陌生的船只”,就是他所认为的具有美、爱情和智慧的资产阶级的航船。在航行中,他的生命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他的理想实现了,使命完成了,于是,自然地回归大海――他永久的归宿。同时,马丁又是一座“火山”,他的生命就在于燃烧,在于喷涌激情和活力。他的爱情,他的写作,都是这座“喷发着精力、雄浑和刚强的火山”的自然表现。在他创作成功之时,也就是他的“岩浆”喷发完毕之时,所以,马丁的死亡结局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再次,小说中通感手法的运用也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天分。由于是自传性作品,所以马丁的许多感受实际上是作者的感受。如马丁“饱餐”着露丝的“秀色”,“饱饮着她的美丽”,是视觉与味觉的通感;露丝的笑声在马丁的脊梁上“唤起了上下闪动的酸麻”,是听觉与触觉的通感;马丁想象中露丝吻他的唇时,“仿佛从玫瑰花瓣的雾霭之中穿过,人花瓣的馨香在他的脑海中洋溢”,这是触觉与嗅觉的通感;马丁觉得露丝的声音“清凉得像水晶”,布里森登的嘴唇“发送出温柔的、天鹅绒般的声音”,这都是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这都表明马丁的艺术天性极为充盈,他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而作者用精彩的语言表达了这一切体验,逼真、生动、美妙。
   最后,小说的语言还表现出高度的精确性特点。全文都以精确化的语言传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比如说,小说开头马丁出场时的一系列动词、形容词的罗列,就贴切精确地画出了一幅“洋溢着粗糙的健康与强力”的、天性敏感聪慧的马丁的独特图像,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定下了鲜明的基调。另外,运用精确化的语言却可以表达模糊的概念,如马丁感到距离露丝非常遥远,“至少有一百万英里”,这实际是以空间距离来类比他们心理距离的阔远,准确的数字描写使抽象的心理距离有了形象性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马丁・伊登》的语言是纯粹的文学语言,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及艺术涵容性的开掘,都有很大的意义。同时,“文如其人”,小说语言诗情横溢,体现了作者所特有的艺术激情和富有热带海洋气息的语言风格,也展露了作者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
  
   拜玉莲,甘肃临夏河州中学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