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淡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_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
 

浅淡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_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9-02-02 04:00:38 影响了:

  高中学生普遍害怕学数学,甚至是厌恶学数学。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和老师都普遍的陷入了一种怪圈中:就是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最优化的教,忽视学生最优化的学;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忽视学生兴趣,自信心,意志力等情感因素的培养。这样就没有将数学最优化与学习最优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也要作出相应的改革。探求一种与我们的学生实际相适应,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探究性学习正顺应了这一要求,所谓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下面我就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谈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从生活中最常见的对称图形(如人的身体,学校的建筑物)入手让学生体会对称的美,通过提问学生,这种对称的美在数学上如何体现,学生很容易联想到 等函数的图象,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贴近生活,具有挑战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要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教材中将学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典型例题解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如教材上的练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精选二至三个解答题,检查学生通过自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在知识迁移之后,重点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最后再出示一至两个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经过深刻的理解并自己动手解决,通过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有计划地合作探究,然后,全班展示交流,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三、大胆猜想、开拓创新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对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进行考查,从中寻找可能存在的规律,将这种认识加以推广,并形成一般性的结论,许多重要的数学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猜想得到的。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知数学条件和数学原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的推断,是一种探索性思维。
  例如:在等差数列�an�中a1=d,a2=a1+d,a�3=a1+2d,a4=a1+3d.
  ……猜想归纳出an=a1+(n-1)d。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毕生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的又一个例子。
  由低思维向高思维抽象与概括的类比问题,对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有很好的训练价值。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情景让学生对问题的条件与结论,拓展的走向、解题的思路等作出猜想,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独创意识。
  
  四、激励评价、获得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订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以上仅是本人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一个新举措,怎样把“探究式教学”这种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究者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