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帮扶对策】 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帮扶对策】 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7:12 影响了:

  【摘要】该文以高校困难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旨在促进该群体的职业发展和成功就业。这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也将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对策
  
  随着整体社会形势及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其中困难学生更是毕业生就业的弱势群体,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对此有所重视,教育部于2009年6月19日下发了《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但是目前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特点和相应帮扶对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还比较缺乏。本文尝试探究困难毕业生面临的困难,分析原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帮扶对策和措施。
  
  一、高校困难毕业生内涵界定
  
  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中对高校困难毕业生的界定,即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和研究需要,笔者又对其中的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细分,现将高校困难毕业生内涵界定如下。
  困难毕业生是指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就业竞争力较弱,从而无法获得足够择业机会的毕业生。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看,困难毕业生可以分为三类:
  1、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主要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等,由于得不到家庭经济上的有力支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资金受限等原因而错过经费要求较高的就业机会。
  2、专业水平或实践能力不过关的毕业生,由于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倾向于以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为选择标准,部分学习和实践能力较差的毕业生,因为没有其他能够打动用人单位的优点或特质而在求职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3、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受到天生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择业方向很窄,加之很多用人单位对这类毕业生的排斥,使他们在择业时难上加难。
  
  二、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分析
  
  在多次的学生摸底和调研中,笔者发现高校困难毕业生总体上呈现出一些类似的就业特点,现逐条梳理出,期望据此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帮扶困难毕业生顺利求职。
  1、就业期望相对矛盾
  大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在就业前都对自身条件、家庭环境等有一定的权衡,大都青睐于相对稳定的工作,虽然对薪酬会有一定的要求,但不会过度攀高;在就业地的选择上,多数就业困难毕业生(尤其是第一类和第三类就业困难毕业生)倾向于回自己家乡工作以照顾家庭或获得家庭照顾。但同时,就业困难学生又会不自觉地受到周围其他同学的影响,在工作岗位、薪酬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一种矛盾的就业期望和自我定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顺利求职。
  2、求职途径相对闭塞
  在求职途径上,一方面由于就业困难毕业生在大学成长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在信息的获取、渠道的开拓方面主动性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在可以帮助其就业的社会资源方面也相对较少,因此,求职渠道相对闭塞,大多集中于校园招聘会、网络招聘等。
  3、求职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同样的求职市场上,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但三类困难生相比较而言,第一类和第二类毕业生的压力相对较小,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求职技巧,或调整求职方向和目标来提高自身就业力,但第三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则很难缓解,是就业市场上最困难的群体。
  4、自身及家庭、社会压力凸显
  就业困难毕业生还有一个突出的就业困境就是面临自身和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自身方面,由于自身能力或专业素质的不足,对自己成功就业缺乏信心,同时担忧自己毕业后无法顺利求职给家庭带来的负担或影响,心理上会比较敏感和脆弱;另一方面,家庭对其又给予了一定的期望,会无形中给这些毕业生带来心理负担;但同时,社会对这些毕业生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在买方市场凸显的就业市场上,雇主们更青睐于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优秀的毕业生,从根本上给这些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压力。
  
  三、加强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支持的对策建议
  
  针对困难毕业生的以上就业特点,要提高其就业效率和质量,应从学生、学校、政府和社会多个层面共同着手。
  1、学生层面,提高自我成长主动性和求职积极性
  要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质量,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学生自身提高其竞争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并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化劣势为优势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就业期望是否合理对毕业生求职能否成功有着重要的理念引导作用。困难毕业生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好自我认知,以调整就业期望,端正就业态度,提高求职成功几率,而不能盲目和周围其他同学攀比。自我认知需要困难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根据实际成长情况不断调整个人定位和生涯发展规划来确定。应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就业的观念,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
  求职途径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求职效率。困难毕业生应在整个大学生活阶段扩展视野,积极参与社团或相关实践活动,扩大交际范围;在毕业期,应主动关注校园宣讲招聘会等相关信息,有意识地去积累、搜集就业信息,拓展求职渠道;同时应注意了解相关政策,如“三支一扶”、村官计划等,多渠道就业,而不能局限于事业单位等某类岗位。
  求职竞争力是毕业生求职的核心要素。困难毕业生只有提高求职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而竞争力是长期的综合素质积淀而成,而不是一蹴而就。困难毕业生群体应在加强日常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沟通、表达、协调等多种能力素质,以提高就业市场适应能力,弥补不足之处;同时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如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在毕业期,还应积极参加校内外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课程和活动,把握相关职业能力培训或指导机会,提高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提高求职成功率。
  求职心理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困难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压力一般要大于其他同学,而且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所以,这部分群体的毕业生应适时调整心理动态。一方面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不断提升各种求职技能;同时还应坦然面对就业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就业机会。
  总之,就业困难学生和未就业学生应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地关注相关就业信息、把握就业机会,增强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2、学校层面,分类提升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求职竞争力
  要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质量,高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应当发挥导航作用,引导、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提升的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短期来看,学校应当在了解学生实际困难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就业便利及推荐,但从长远看应该在学生入校初期即及时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在学习和生活中提供有力帮助。另外,针对这一类型的毕业生,学校还可提供适当的经济援助,如提供求职路费或求职物资准备补贴,提供一些必要的求职技能方面的考试补贴,以免其因为经费有限错过求职机会。
  针对专业水平或实践能力不过关的毕业生,短期来看,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提高应聘成功率的讲座和培训,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面试、应聘的技巧。但从长期角度看,学校应当注重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虽然在一定的人群中,学生的水平始终有不平衡,但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应当达到单位应聘的一般性要求。
  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毕业生是情况较为复杂且难处理的群体。短期来看,学校应当在学生开始着手就业时期帮助联系对这部分学生有就业优惠及倾斜的用人单位,并组织学生参与面试。从长期来看,学校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掌握他们该方面的需求信息,建立稳定、定期的供求关系,以减小毕业时间苦难学生的就业压力。
  另外,学校还应开设个性化指导,加强对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引导和个性化咨询,以提供进一步的人文关怀;困难学生的辅导员也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并做好日常安抚和关心,以缓解其心理压力,防患于未然。
  3、政府和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支持氛围
  在学生和校方积极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的保障机制也应该列入重点建设范畴,帮助学生在面临就业困难时,长期和短期帮助并举,以帮助学生缓建待业的焦躁情绪,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就业。困难群体的保障机制离不开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策具有保驾护航作用,尤其是对于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应当考虑到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具体困难和特殊性,提供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扶助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对社会上某些用人单位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不公正招聘进行体制机制上的合理引导和规范,以营造良好的就业市场氛围和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都面临着或即将面临社会群体对自己的评判和眼光,社会的支持抑或是歧视都会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和就业实际造成不同的影响。对就业困难学生,校方和政府、用人单位都有义务在社会上宣导平等、关爱的扶助意识,正确看待这部分人群暂时的、有一部分客观原因的就业困难,而不是一味的责备甚至歧视,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关注这个群体的成长和进步,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支持的社会氛围。
  总之,要切实提高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毕业生自身、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内外联动的合力作用下才会切实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完善其职业生涯发展,促进整个就业市场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2009(6).
  [2]盘莉莉.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3]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