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手抄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不等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手抄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不等式”]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9:31 影响了: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是,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思想认识误区,值得警惕。需要进一步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 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均衡发展是相对均衡的概念。“均衡”是发展的指导原则与价值标准,但“均衡”的目的必须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其结果必须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发展。这就是“均衡”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各级各类学校差异也是存在的,不同群体之间接受教育机会的差距更是客观存在的。形成这些差距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以及地区经济差异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原因,也有社会需求和要求的节节攀高,还有社会普及教育的层次与程度的快速提升,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等方面的原因。追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能走全国“齐步走”平均发展的路子,而是在尊重区域差别和区域特点的前提下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道路。我们即使消灭了薄弱学校,原有资源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人们还会不满意,因为人们需求的提高往往高于教育发展的速度,会不断追逐更高层次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因此,高质量教育资源仍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形下,应当本着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提高的原则,在积极发展中促进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要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是把高水平的地区、学校拉下来,而是要尽快用各种方法把低水平的地区、学校扶上去;要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迅速的扩张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义务教育都在原有的水平上向各自的高层次均衡发展。
  二、 均衡发展不等于削高就低
  发展是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提档升级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谈不上进步、提高,均衡更是无从谈起。落后地区、相对薄弱学校需要发展,发达地区、基础好的学校同样需要发展。教育均衡绝对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均贫富”,而应是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指导下的教育均衡发展,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以更加强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育和农村学校的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最要紧的工作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在教育的投入上,要坚持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在人员安排上,除向一般学校倾斜外,要建立“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定期相互轮岗制度。通过多途径、多角度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名校与其结对帮扶等方法,让薄弱学校迅速“脱贫致富”,进而把义务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高位均衡。
  三、 均衡发展不等于整齐划一
  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每个人都至少有一至两项是自己的“强项”。学校教育应尊重人的发展,开发每个人的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这一理论要求均衡发展不能所有学校一个模式一刀切地发展,而是强调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鼓励学校全面育人、办出特色,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学生和家长选择的教育。学校的多样化实际上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自然结果,是学校对社会发展和家长与学生对学校的多样化需求所作出的应然反应。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未来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更是改变我国中小学“千校一面、千校一模”现状,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责任编辑付一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