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 [智慧灵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项发明发现(五)]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 [智慧灵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项发明发现(五)]

发布时间:2019-02-16 04:24:02 影响了:

  编者按:   生物科技的进步和人造器官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很难想象,倘若没有这些智慧灵光的执着闪动,现代人的生存质量及生活理想将会倒退回怎样一种艰难境地。发明和发现的力量就像空气,拥有的时候不觉特别,而一旦失去却难以呼吸……
  本期这10项伟大的发明发现来自医疗及生物科技领域,了解并感悟一番深藏在它们背后的发明故事吧,那是对发明家们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人类未来的最触手可及的信心。
   第41项 假牙
  
  假牙的发明,是医学史上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早在公元前700年,意大利北部的伊特拉斯坎人,就用黄金来做假牙的桥托,用骨头,还有象牙雕成假牙。
  不过,中世纪的牙科医生认为,是齿龈中的虫使牙齿腐烂和疼痛,因而假牙于事无补。这种看法使他们根本就不想使用任何假牙。即便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由于她年岁不算太大就已经门牙脱落,面部肌肉向里凹陷,样子实在不大好看。因此,在大庭广众中露面时,她只好把细棉布塞在嘴里,除此仍然没有其他太好的办法。
  直到17世纪末叶,安装假牙还不普遍。一方面是安装技术不高,另一方面是价格昂贵,只有少数有钱人才安装假牙。牙科医生给病人安装时,先用圆规来测量口腔,然后做好合适的假牙,再把假牙用丝线系在邻近的好牙上。至于整套的下牙,则需要用手雕刻出来。
  有趣的是,在当时的宫廷里,非常盛行把假牙用来当装饰品:有的用银做假牙,有的用珍珠母做假牙,有的用玛瑙来做假牙。
  18世纪初,法国巴黎的一位牙科医生,对促进牙科医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固定假牙方面,他首创用钢弹簧来固定成套的上下牙。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长期以来,假牙还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用骨头和其他有机物质制作的假牙,会被唾液所腐蚀。而安装象牙制作的假牙,在用过一段时间之后,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气味。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安装过这种假牙。为了消除这种气味,每天夜里睡觉时,都要把它放在葡萄酒里浸泡。
  大致从1845年起,在整套瓷牙的基础上,牙科专家又将技术改进到了单颗瓷牙,这种牙可以一颗颗地安在牙床上。
  在19世纪,牙科方面的革新大多数来自美国。比如,美国人固异特发明了硬橡胶假牙。这是一种经硫化变得发硬的橡胶,它价钱便宜,易于加工。根据口腔的压迹,把假牙安在一个用硬橡胶仿制的牙床上。由于这样吻合得很好,上面一套假牙就可以自己固定了。随后,又出现了用赛璐璐制造的假牙,进一步提高了假牙的质量。
  
  42项 人造假肢
  
  手和脚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失去了手脚,就成了肢残人。失去手脚是痛苦的,人们老早就在想办法,尽力去帮助那些肢残人。给肢残人安装假肢,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最早描述了木制腿。400年后,古罗马作家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一书中,也提到过人造手。
  直到近代以后,科学家们发明了假肢,这才使那些肢残人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痛苦。
  关于假肢的发明,最早是由16世纪的由法国人安波洛斯・帕雷完成的。他生于1510年,是一位有名的军医。他发明了膝部、肘部可以弯曲的人造腿和人造手臂,这是一些奇形怪状的金属装置。正是因为他的假肢发明,人们尊他为“现代外科之父”。
  人造手的发明,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三个里程碑。
  第一代假手叫“装饰手”,它外形很像手,内部也有金属骨骼,用柔软的塑料代替肌肉和皮肤,但它只有装饰作用,没有动作功能。
  第二代假手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能动手”,它是一种肩背式的能动手,可直接装在残臂上,给假手上安装滑轮,用钢丝绳与一条8字形的皮带连接,皮带背在肩上。当肩部运动产生力量时,通过钢丝绳和滑轮传给假手的手指,手指实际上是两只可以闭合的钳子,钳子可随力的大小,一闭一合,取拿东西。
  第三代假手叫“动力假手”,它装有动力源,如微型电动机、液压机。在假手的肘部装上一只微型电动机,它的旋转可带动前臂一套特别齿轮的运转,具有手的抓、握、伸、提功能动作。它还有一个特点,是可随人的意愿操作。最新的动力假手,由声控微机控制,执行相关指令,产生拉、开、推、拿,放之类的动作。
  1981年,德国一名叫奇克托的青年工人,在工作中被机器削去了双手,虽说后来伤口愈合了,但从此生活无法自理,痛苦万分。于是他求助医生安装动力型假手。尽管奇克托失去双手,但神经系统仍完好无损,于是汉诺威大学的教授们,在他的假手上装上电极,把中枢神经信息接收下来,通过装在手臂上的3只微型电机来指挥各种动作。奇迹发生了!奇克托安上动力型假手后,不仅能取拿东西,还可以写字,打字。出院不久,他还被一家公司雇用了。
  至于假脚,除了走路,它再不需要做别的事,所以做起来比假手要容易得多。在美国的莱特大学,一位叫做德德罗夫的教授创造出了能有感觉的假脚,这种假脚不仅能伸展自如,还可以骑自行车、摩托车哩!
  另外,利用动力手脚的原理,再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还可以使那些已经瘫痪的人重新站起来行走自如。现在,动力型的假手假脚更是灵活轻便,从而使许多肢残者残而不废,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第43项 器官移植
  
  最早倡导器官移植的,是美国医生卡雷尔。
  卡雷尔出生于法国,1905年开始到美国专门从事血管缝合术、器官移植和组织培养的研究。1913年,他说过一句很有影响的话;“任何人体器官都可以从人体上取下,培养起来,而且可以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体上。”20多年后,他又断言:“人身上的任何器官,离开了机体,依然可以存活。”
  1 922年,苏联眼科医生费拉托夫,开始试验人眼角膜移植。1 933年,费拉托夫主持的异体角膜移植成功,这是器官移植最早的事例。他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因为比前人在手术器具方面有所改进,还因为他使用了“冷藏尸体眼球角膜”作为移植材料。这既解决了材料的采源问题,又因冷藏而除去了角膜的生物刺激因素,促进了角膜混浊部分透明化。到1941年,他和他的学生已经成功地做了3100多例手术。
  不过,像肾、肝、心脏这类大型器官的移植试验,人们从来就是慎之又慎的。由动物试验的结果来看,体内抵御细菌和病毒的系统,会逐渐破坏移植的器官。
  1953年,波士顿外科医生梅里尔发现,孪生兄弟之间移植肾脏,不会引起“排斥”现象。第一例肾移植成功的事例,就是第二年由一位法国医生在一对孪生兄弟之间做的。随后,有人发明了药物,可以抑制非亲属之 间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有了这些药物,就可以做肾脏移植手术。但使用这些药物的病人,往往很容易得上传染病和某些癌症,因而医生不会轻易为病人移植器官。
  到了60年代,用免疫压制剂处理病人,选择有一定血缘关系,经鉴定可用的人的肾脏作移植,成活率逐渐提高了。
  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的开普顿,一个叫巴纳德的医生,实施了首例人心脏移植手术。给一位55岁的病人换掉已损坏的心脏,病人在手术数月后死亡。尽管存活的时间不长,但还是被人们看作是一次成功的手术。
  在这以后,世界上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多了起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沙姆韦医生,先后替好几百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大多效果良好,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对世界各国医生是一个激励,器官移植随之越来越普遍起来。
  
  第44项 人工心脏
  
  心脏是人的重要器官。一个人心跳杂乱无章,忽快忽慢,这在医学上叫心律紊乱。要是跳得无力,最后停止,这叫心力衰竭。有没有办法让心跳不正常的病人恢复正常呢?能否发明一种使心跳恢复正常的工具呢?这是科学家们要制造心脏起搏器的初衷。
  最早的心脏起搏器,是一个叫海曼的工程师于1 932年发明的。他用钟表式的精巧结构,制成了第一台机械心脏起搏器。它由一个电动机带动,定时向心脏发出刺激,迫使心脏有规则跳动。
  实用的心脏起搏器,是美国一位精通电子技术的医生查尔发明的。1952年,他组装成第一台心脏起搏器,这是模拟心跳搏动发出电脉冲的电子仪器。正巧,一个患“病态窦房综合症”的病人,每分钟心跳只有30次,生命垂危。查尔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使用了他新发明的心脏起搏器。他把病人胸腔打开,在心脏左右侧各插上一根电极,电极由切口通向体外,连接在能产生脉冲的心脏起搏器上。启动电源后,奇迹出现了,病人的心跳立即恢复到每分钟70次,病人得救了!从此,起搏器正式步入了医学殿堂,成了一个重要的医疗工具。
  很快,起搏器花样翻新,越做越好,越做越小、越来越实用。目前,先进的起搏器可连续使用20年,体积比火柴盒还小哩!
  20世纪50年代,一个像心脏那样的机械泵、又叫体外循环器首先问世了。而真正打响了人工心脏第一炮的。还是那个制造人工肾的美国医师考尔夫。1957年,他与日本科学家阿元津哲合作,用不锈钢、塑料为材料,研制成第一颗人工心脏,让它装到小狗体内代替心脏,使小狗活了90分钟。
  1969年,一个用于临床的人工心脏出现了。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体内的血泵,一是体外的驱动装置,由电子计算机控制。这个人工心脏使一位心力衰竭的病人活了64小时。
  对人工心脏贡献最大的,是美国犹太大学医疗中心的贾维克教授。70年代以来,他研制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贾维克”系列人工心脏。1982年,贾维克-7型人工心脏,在一个名叫克拉克的医师身上做了临床试验。克拉克患有严重心脏病,心跳每分钟30~40次,心脏的血量仅为正常人的1/7。移植贾维克-7型心脏后,克拉克的心脏血流量恢复了正常,它跳动了1300万次,使克拉克多活了111天。
  
  第45项 人造肾脏
  
  肾脏,中国人俗称“腰子”。它把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过滤成为尿液排出体外,还把有用的物质输给人体吸收。每分钟流过肾的血液多达1 000毫升,肾脏一旦出毛病就会引发尿中毒。19世纪初,每年因肾功能衰竭引起尿中毒死亡的人有百万之众。因而,制造人工肾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然而,制造人工肾必须通过三个难关:(1)要有一个理想的材料,用它做成膜,膜的孔直径要跟肾一样,要能排除水和废物,又不损失蛋白质、红血球和白血球;(2)通过膜的血液不能凝固,否则,人工肾的透析工作就不能进行;(3)透析膜的面积要大,具有较大的透析速度。
  1914年,美国的艾贝尔教授征服了第一个拦路虎。他眼看医院里每年有20个病人死于肾衰竭,决定寻找有关材料来做透析膜。在经历了几十种材料试验失败后,他改用火棉胶做过滤膜,结果初战告捷。他把一只大白兔绑在实验台上,切去它的肾,在其动脉和静脉上各插上一根细管子,动脉里的血经过细管流到火棉胶的管子后,再回到静脉那条细管中,结果兔子体内大量的代谢废物和毒素,被滤八生理盐水中了。这是第一个人工肾的雏型。
  1920年,化学家们又发现了一种理想的抗凝血药――肝素,这使实用的人工肾成为可能。1 923年,德国的哈斯医生,把艾贝尔的火棉胶管改为膜,管里流动含肝素的血液,管外流动生理盐水,血液靠泵来驱动和加速。这样,第一个实用的人工肾,就在哈斯手中诞生了。
  但哈斯人工肾的面积还不够大,效率还不够高。
  1 932年,优良的制膜材料――赛璐玢酯酸纤维被化学家合成了。它可以制造出微孔直径20~80埃的薄膜,像肾小球一样。美国医师考尔夫用它做成膜,一圈圈卷成圆筒,筒正中装有转动轴,用电机带动。人工肾还安装血泵,又在血液中加入肝素。这样使血液像在人体中那样不断流动,经过透析就可代替肾的功能。这样,一个完整而高效率的人工肾,就在考尔夫医生手中制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1 974年,华裔加拿大人张明瑞教授,把火棉胶、尼龙材料制成直径1~500微米的颗粒,外面包一层白蛋白薄膜,让病人的血液从底部流到各颗粒的间隙里。这种人工肾总面积很大,透析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张明瑞的人工肾可放到人的背心内,病人无论走到哪儿,可以24小时连续透析,这就大大地延长了病人的寿命。
  
  第46项 人造皮肤
  
  大多数人对皮肤的认识,除了关心它是否白净、细嫩而外,恐怕再也不会顾及别的了。实际上,皮肤分为表皮,真皮两层。它是人体抵抗外敌的第一道防线,除了保护身体、不为病菌侵入外,皮肤还有防止水分蒸发,调节人体温度、排泄水分及杂物和感受外界刺激的作用。
  别小看皮肤的作用,如果皮肤大面积被破坏,例如大面积烧伤,那么人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医生在自体植皮困难的情况下,很早就想到了用人造皮肤。
  可人造皮肤是有条件的,做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在于:(1)如何阻挡外来病菌进攻;(2)促如何进自身肌肉和皮肤生长。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外科专家张涤生教授,是发明人造皮肤的先驱。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参加了抢救包括丘财康在内的数百起烧伤病人的工作,深深感到传统的植皮方法很不理想;自体植皮吧,大面积烧伤病人已没有那么多的皮;异体植皮吧,几天后就会因排斥而发黑坏死,效果很不理想。
  1961年,他和他的学生们率先发 明了一种人造皮肤。它是用极细的绢纺制成的,在一种特制的药水中浸泡后,配上特制的药膏,然后敷在病人伤口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几乎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位叫白克的医师,也一直在潜心研究人造皮肤。后来,他与好友麻省理工学院的亚诺斯教授合作,前后花了20年时间试验,终于发明了人造皮肤。它是用硅橡胶薄膜做的,表面有一定数量的微孔,就像真皮肤上的毛孔一样,可让空气自由出入。薄膜经消毒剂处理后,有极强的灭菌性,还有皮肤那样的柔软弹性。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其中含有一种营养物,它是从牛皮、鲨鱼骨中提炼出来的,可以起到滋润皮肤细胞的作用。
  1981年,奇迹在白克医师手中诞生了。在美国的波士顿市,有一个叫苏珊娜的小女孩,不幸被大火浑身烧伤,生命垂危,住进了白克医师的病房抢救。他拿出人造皮肤,小心翼翼地缝合在小苏珊娜的烧伤处。人造皮肤一方面抵御着外来细菌的侵袭,另一方面也供应着充足的细胞营养。苏珊娜一天天好起来,几个月后皮肤完全长好,彻底康复出院了。
  白克的人造皮肤成功了,救活了许多烧伤病人,开创了烫伤医学的新时代。
  
  第47项 人造血液
  
  血液对人无疑是重要的。从医学上讲,一个人一次失血不得超过200毫升。失血过多,轻则有碍健康,重就会导致死亡。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能代替血液的人造血。
  人造血液是白色的。血液怎么会有白色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1 940年,一位叫白克的英国生物化学家,通过对几百种物质进行试验后,他发现有一种物质叫“组氨酸钴”,与红血球结构相似,有运载氧气的能力。可它吸氧,放氧能力太差,又有一定毒性。这样,白克的研究以失败告终。
  20多年过去了。1 966年7月的一天,在美国辛辛那提医院实验室里,奇迹出现了。
  这天,克拉克教授像平常那样,用老鼠做实验。忽然,一只老鼠从笼中逃出,跌进一只盛满氟碳化合物的容器中,老鼠在光滑的容器里拚命挣扎,跳不出来,沉入了容器底部。过了好久,克拉克才发现了它,连忙捞了起来。他以为老鼠早已一命呜呼了,但出乎意料的是,老鼠仍还存活,这不由得让他大为惊奇。
  于是,他索性把老鼠再泡进氟碳溶液中。半小时,一小时,四小时过去了,老鼠仍然活着。这使他恍然大悟,原来这种溶液含氧量特别高,老鼠因此不致于呛死了。
  接下来,他用一种叫C8F16的氟碳化合物,分别在老鼠和狗身上做实验,获得了一定成功。但遗憾的是,它的颗粒太大,会在器官中沉积,导致动物慢性中毒。
  人造血液最终在日本生物化学家内藤良一的手上诞生了。
  内藤良一是一个地道的“人造血液迷”。有一次,他去欧洲旅行,读到了克拉克的相关论文,于是马上中断行程,转道去了美国,登门向克拉克虚心求教。回国后,他潜心研究了20年。他把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丙胺,用7:3的比例混合起来,制成一种像牛奶那样的乳白色悬浮液。他先在自己身体上试验,一个月后并没有不适的感觉;后来,他的研究小组的10个成员,也自告奋勇地要求做试验,结果证明是安全的。很快,这种人造血液就应用于临床。
  目前,常见的人造血类型有全氟丁基四氢呋喃,全氟三丁胺,全氟三丙胺,全氟萘烷,全氟醚。另外,人造血的成分,还加上了卵磷酯、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碳酸钠、葡萄糖之类营养品和盐类。
  当然、白色血液并非完美无缺。它的主要缺点是,没有白血球抵抗病菌,病毒的功能;不含血小板,没有凝血功能;不会产生抗体,缺乏免疫力。要完全取代血液,对于科学家来说还任重道远。
  
  第48项 心肺机
  
  肺是人的五脏之一,是人的呼吸器官。肺出了大的毛病,呼吸就成问题,自然将威胁人的生命。所以,人们很早就有做人造肺的想法。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就有过铁肺人的记载。铁肺是一个用钢铁卷起的圆筒,筒里靠动力使空气产生正负压,帮助病人一呼一吸。有一位叫罗兰的美国人,就靠这种铁肺生活了36年。
  但铁肺还算不上是人造肺。这是因为,人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器官。一个成人有3~4亿个肺泡,总面积可达100平方米;每次呼吸气体交换量,高达500毫升左右。
  后来,科学家制造出了鼓泡式人造肺。它的原理像小孩玩吹肥皂泡一样。在这种人造肺中,有多根塑料管子――“氧气柱”。它的底部有许多氧气泵供应氧气,氧气通过小孔形成许多小气泡;通过小孔进入血液,氧气小泡可在血液中翻滚,从而达到供氧目的。但这种气泡式人工肺,几乎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真正实用的心肺机,是在美国波士顿麻省中心医院吉伯思手中诞生的。
  1931年2月,他和他的研究生玛利一起研制出膜式人功肺。它像一块夹心饼干,在两层塑料板中间,夹上两层薄薄的硅橡胶膜;血液在两层膜中间流动,氧气在塑料板和薄膜间流动;氧气和血液通过硅橡胶直径0.1~0.5微米的微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接下来,他们又研制出了更完善的心肺机。它包括四大部分:一是人工肺,用来补充氧气和消除二氧化碳;二是热交换器,用来调整血液温度;三是消泡器,用来消除血液中的气泡;四是沉淀室,作为把血液泵入动脉前的贮存器。1935年,第一台心肺机正式投入使用。当年的5月6日,麻省中心医院第一次在给一个小孩做心脏手术时用了心肺机,手术历时3小时50分。为此,美国国会特别颁给吉伯思32万美金作为奖励。
  1979年,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又研究出更先进的人工肺。它是一个直径7厘米的塑料圆筒,中间排列了3万根聚丙烯空心纤维管,纤维管外径250微米,内径200微米,管壁上有许多直径0.17微米的小孔。病人的血在纤维管内流动,氧气在纤维管外流,通过微孔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互相交换。这种人工肺体积小、效率高,使心肺机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第49项 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的诞生,是继心脏移植手术之后医学史上的又一大奇迹。
  “试管婴儿”只是民间俗称,科学的说法应该叫“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是指用人工方法把夫妻双方的精子、卵子取出来,放在“试管”中让它们结合,培养成胚卵后,再移植到母亲的子宫内发育直到诞生。
  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于1 978年7月25日深夜在英国诞生。
  1998年,为祝贺路易丝20岁生日,英国下院还举行了招待会。但不爱抛头露面的路易丝并没有亲往出席。不过,她给那些期待试管婴儿的妇女写了一封支持信。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试管婴儿技 术,没有试管婴儿之父――英国奥尔德姆医院的帕特里克・斯特普托,罗伯特・爱德华兹,那么就不会有路易丝・布朗,她也就不会感受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路易丝・布朗的母亲患有输卵管阻塞症,不能正常生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与丈夫找到了斯特普托和爱德华兹。那时,斯特普托和爱德华兹已对试管婴儿技术进行了12年的研究,可先前对8名妇女的试验都失败了。路易丝是通过剖腹产来到人世的,比预产期提前了9天,出生时体重为2.7千克。
  路易丝・布朗的诞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一些人为这一突破欢欣鼓舞,而另一些人呢,对它违背了正常的生育过程而大加指责。这在宗教界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派认为它为不育症患者带来福音,而另一派则认为这种技术违背了上帝的意愿。
  路易丝・布朗的幼年是在人们好奇的目光下长大的。斯特普托和爱德华兹,以及路易丝・布朗的家人,把有关世界首例试管婴儿的独家报道权,卖给了英国《每日邮报》,还得到35万英镑的巨款。他们用这笔钱的大部分,作为试管婴儿的科研经费,还开了一个诊所。
  随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接受了试管婴儿。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于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医科大第三医院诞生。目前,全世界约有30万试管婴儿问世。试管婴儿技术已成为不育症患者的最佳选择。
  
  第50项 克隆技术
  
  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胚胎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对外宣布,1996年7月,用取自一只成年羊的乳腺细胞首次培育成功了克隆绵羊――“多利”。它是克隆技术的结晶,这一轰动世界的研究成果,标志了一个新世纪――生物学世纪提前向人们走来。
  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音译,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的无性繁殖,从而得到基因型与母体完全相同的生物个体。
  实际上,克隆技术早已有之。比如,从植物植株上剪下一根枝条,通过扦插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植物。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结果繁殖出许多种苗。不过,这些属于植物克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动物克隆是不可能的。
  那么,“多利”是如何克隆出来的呢?首先,依靠显微注射仪的帮助,在放大好几十倍的条件下,用特制的极细玻璃管,刺入一个成熟卵细胞,把卵细胞核吸出来,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无核的卵细胞。然后,把一个绵羊的乳腺细胞,放在它的外膜上面;接下来,对它们施加一次持续几微秒的电击,使得两个细胞膜上打开一些微孔,在乳腺细胞中挤进卵细胞;使它们进入类似受精卵的状态,这样就培养出29个胚胎。最后,对这些胚胎再培养1周后,把它们植入作为借腹母亲黑脸绵羊体内。几个月后,瓜熟蒂落,“多利”也就降生了!
  克隆羊成功的理论贡献在于,它使人们相信体细胞,特别是高度分化的成年体细胞,有可能在遗传的信息的保存上是全能的,而这个全能性会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在生产实践上,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克隆技术,大量培育转基因羊,从而使利用转基因羊来生产药物的成本大大下降;它还会解决器官移植中的排异问题,有利于建立动物基因模型;可以用来保护像大熊猫之类的濒危动物,甚至还会使已经灭绝的动物再生。
  克隆羊“多利”的横空出世,不仅打破了人们的这种观念,还给人们的伦理道德,社会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羊能克隆,那么人类也能克隆吗?这是多么让人惊奇和惊恐的事呀!不难设想,如果一位母亲克隆出一个胚胎,移植入女儿体内后生下一个女孩,那么这个克隆婴儿究竟该算作这位母亲的姐妹呢?还是她的外孙女呢?她的女儿与克隆人又是什么关系?有人担心,克隆技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用来克隆出一批希特勒式的战争狂人,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克隆人还对户籍管理和社会治安造成困难,无论是指纹鉴定,还是DNA鉴定,是不能把克隆人区分开来的。另外,生物需要多样性,人类也需要多样性。否则,人人优生成理想之人,很可能一种新的病毒就使得全人类遭受灭顶之灾……
  但不管怎么说,克隆技术是生物科学上的一个进步,而科学的进步是人力无法遏止的。相信人类是理智的,科学家也是谨慎的。有理由确信,克隆技术必将会把人类社会带入一片光辉美好的新天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