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歪打正着的发明]无意的发明
 

[歪打正着的发明]无意的发明

发布时间:2019-02-16 04:33:35 影响了:

  在曾经改变人们生活的伟大发明之中,有些是经历长期的科研、试验而产生,然而,有些则是在偶然的灵感碰撞下诞生的……   19世纪的法国波尔多城是著名的葡萄盛产地。一家路边的葡萄园屡屡遭到偷盗,损失惨重。
  一天,园主在用石灰水粉刷葡萄架,喷洒硫酸铜溶液预防病虫害时,发现有一股难闻的气味,他想,如果把它们喷洒到葡萄上,大概人们不会再偷食果实了吧。于是,他就在自己的葡萄上全部喷洒了石灰水和硫酸铜溶液,葡萄的颜色也变得很难看,路人都远远地避开。结果,那年他获得了丰收。
  第二年,波尔多城流行葡萄露菌病,一户户的葡萄相继枯萎、病死。但这家园主的葡萄园却例外,获得了丰收。
  消息传开,震动了整个波尔多城。法国波尔多大学教授米亚卢德来察看了他的葡萄园,发现他的果园与其他人一样,没有区别,不同的是他把石灰水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在一起往葡萄上喷过。
  米亚卢德通过这个偶然的现象发现,石灰和硫酸铜混合溶解后产生铜离子,这种铜离子能够阻止露菌病毒孢子的发育……当他得出结论以后,发明了这种农药,并为它取名为波尔多液。
  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开幕。世博会在风光旖旎的多瑙河边,电动机的发明与这条河产生灵感的施特劳斯著名圆舞曲由《蓝色的多瑙河》一样,都是奇迹。
  在维也纳世博会上,最富有戏剧性变化的是,在参展世博会中不经意间引起的发明,那就是比利时齐纳布-格拉姆送展的环状电枢自激直流发电机。在布展中,他偶然接错了线,即把别的发电机发的电,接在自己发电机的电流输出端。这时,他惊奇地发现,第一台发电机发出的电流进入第二台发电机电枢线圈里,使得这台发电机迅速转动起来,发电机变成了电动机。在场的工程师、发明家们欣喜若狂,多年来追寻的廉价电能发电却是如此简单!发明如此容易,真是歪打正着。电动机的发明,意味着人类使用伏打电池时代的结束。
  工程师们在欣喜之余,立即设计了一个新的表演区,即用一个小型的人工瀑布来驱动水力发电机,发电机的电流带动一个新近发明的电动机运转,电动机又带动水泵来喷射水柱泉水,看得观众兴奋不已。这一事件,直接促进了实用电动机(马达)的问世。更预示着一个创新的电气化时代取代蒸汽机时代拉开了序幕。
  卡尔森是一个爱动脑筋,爱搞小发明的工程师。他梦想发明一台复印机,遇到的“拦路虎”是如何解决将一张纸上的字迹真实地翻印到另一张纸上,这是整个研制的关键所在。
  他下班后就钻进实验室,通宵达旦地搞发明。有一次,他又不知不觉地研制了一夜,连早餐也顾不得吃就上班去了。中午,他已饥肠辘辘,匆匆走进一家中国餐馆,想好好饱餐一顿。坐下来时,他看到墙上有一幅中国画:画面上,有一块石碑题有“霸王自刎乌江”几个字,好奇心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经请教饭馆老板,他才知道这是中国2 000多年以前发生的一个故事。楚汉相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困垓下,几乎全军覆没。当他最后突围到家乡乌江,准备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时,却见江边一片蚂蚁组成“霸王自刎乌江”几个大字。他大为震惊,以为“天灭我也,奈何”,便拔剑自刎。实际上,这位盖世英雄上了刘邦的当。原来刘邦预计项羽突围后会到乌江,便预先在江边立起的石碑上用蜂蜜写了“霸王自刎乌江”几个字。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主本能地前来觅食,从而形成蚂蚁组成的字。
  卡尔森想,我要发明的复印设备,如果能找到体现字迹轮廓的“蜂蜜”,再有体现字迹的“蚂蚁”,不就有可能成功吗?于是他按照这个思路探索下去,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静电复印机。
  卡尔森能够实现这项发明的一个关键是他能够结合当时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电学原理,研制出在黑暗中能留住电荷,遇见光又能放走电荷的硒鼓。这项发明的精巧处是复印时使光透过要复印的纸照到硒鼓上。这样硒鼓上没有笔迹的地方放走了电荷,而有笔迹的地方,电荷就被留住了,并吸附上带负电的墨粉。最后,通过硒鼓的转动,让带正电的白纸通过,墨粉就被吸到纸上,经过高温烘烤渗入纸中,显现出笔迹。
  后来一位名叫冈拉克的发明家加以改进,使复印质量大大提高,速度也提高到每分钟150张以上。
  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向世人宣布了一项发明――塑料袋。他的这项发明被誉为是一场科技革命。但是,欧洲环保组织在纪念塑料袋“百岁诞辰”时,却毫不犹豫地将其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这种塑料袋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都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多少塑料袋?消费者又使用多少塑料袋?这无疑是个很难统计的天文数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将地球紧紧裹住。
  全世界每年使用的各种塑料袋达4万亿个,塑料袋回收率只有1%。每年塑料袋夺去海洋动物生命达10万条!海洋塑料漂浮物覆盖率达每1.609平方千米46 000件……这一连串数字,让我们感受到塑料袋带来的看不见的灾难。
  由于塑料袋的危害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世界各国纷纷推出“禁白”举措。
  人们企盼早日出现塑料袋的“克星”,给地球“松绑”。
  现年16岁的少年丹尼尔・伯德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沃特卢市一名高中生,他是“地球村”值得引以为骄傲的人,他发明了塑料袋的“克星”,使地球又回到了绿色环保之中。
  他的灵感来自于现实生活。他经常帮母亲做家务,但每当他打开存放洁具的柜子时,放在最上层的塑料袋就会如雪崩般飞散,使他感到很烦恼。他下定决心要研制塑料袋“消失”的方法。
  塑料袋的自然分解时间通常从20到1 000年不等。但伯德认为,它最终会被微生物分解,所以,只要找出可以分解塑料袋原料――聚乙烯的细菌,再将这些细菌集中便行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发现将绿脓杆菌和甲氰菊酯降解菌混合使用,将会令塑料袋分解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两种细菌均属于假单细胞菌,而伯德的研究是全球首度证明假单细胞菌可以分解制造塑料袋的原料――聚乙烯。
  在实验过程中,伯德从当地一个垃圾场获取泥土样本,并将泥土样本跟聚乙烯和一些促进细菌生长的溶液混合。他将溶液浓缩多次并培养12个星期后,伯德试验培养液对塑料袋碎片的分解效果。结果,他发现上述2种细菌分解聚乙烯最为有效。
  随后,伯德分离出这两种细菌并混和醋酸钠,然后,将温度调节至37度。他惊喜地发现,细菌在这样的环境下,6周内就能分解43%的塑料袋碎片。按照这个速度,伯德认为,塑料袋只需3个月便可以完全被分解。伯德又测试了这个分解塑料袋的方法能否大规模应用,结果发现,只要好好控制温度,令细菌变得活跃,它们便能大量分解塑料袋,而且成本极低。分解过程中亦不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只会产生水和少量的二氧化碳。
  奇妙的塑料袋“克星”就这样发明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