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走进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殿堂】 柴可夫斯基
 

【走进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殿堂】 柴可夫斯基

发布时间:2019-02-19 03:55:06 影响了:

  【摘要】在西方音乐史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柴可夫斯基及他的作品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关于他的音乐风格及其成因。   【关键词】音乐;交响曲;风格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1893年),是俄罗斯浪漫乐派的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在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中,他是唯一在创作领域中达到古典大师们的广度和深度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遍及于歌剧、舞剧、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钢琴和声乐等各个领域。我个人认为他最迷人的作品在于芭蕾舞剧,他创作的芭蕾舞剧如《胡桃夹子》、《天鹅湖》、《睡美人》至今仍在芭蕾舞台上一幕幕的演出,他被称为“舞剧音乐大师”是当之无愧的。今天,我不想谈他对于芭蕾舞剧的贡献有多大,只想谈谈他的音乐风格以及他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我们在聆听和观赏他的作品的时候,会注意到他的很多作品都具有着悲剧性和浓浓的俄罗斯民族气息,如他的歌剧《黑桃皇后》等都鲜活的展现了十九世纪俄罗斯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却也从中透露出鲜明的民族情怀和淡淡的民族忧伤。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交响曲(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都是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写出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坚毅和拼搏的精神和对光明未来执着的追求。如果说他的《第四交响曲》是主人公和命运在斗争,努力的去克服个人矛盾,那么《第五交响曲》中我们看到的是战胜命运对未来执着、坚毅的奋斗,而《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创作的巅峰之作,是他的绝笔之唱,亦是他的安魂曲,被诠释成生机勃勃的谐谑曲,却是最富于悲剧性的乐章。只有深刻的了解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作品才能更好的了解大师的艺术魅力,他的音乐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人。
  肖斯塔科维奇说:“他以真实的思想家的深刻性,以大艺术家的直觉感到了单独的人与整个人类的生活、世界和命运的发展的、矛盾的、辩证的道路、不过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决没有宿命论、阴郁性和相信盲目的命运的痕迹。他最具有悲剧性的作品也贯穿着斗争的精神、制胜不可抗的力量的努力。”因此,他的很多悲剧性的作品都是和一些明朗欢快的作品在同一时间产生的,如第三组曲、舞剧《睡美人》、歌剧《伊奥兰特》、舞剧《胡桃夹子》都洋溢着乐观的情绪。
  1.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从民族性和悲剧性中透露出来的乐观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带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淡淡忧伤。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是俄罗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的,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风格。柴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即将走向衰亡的时代,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未来。他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俄国政治的腐朽,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使他必须忠于保守腐败的王朝。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可夫斯基对祖国的命运、社会的未来、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并把这种思考融入到他的创作中去。如他的钢琴小品集《四季》中的《一月――火炉边》。中间乐段进入了沉思,随着音乐的发展,乐曲从e小调转到B大调上,情绪逐渐激动,难以抑制,写出了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对于光明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向往。柴可夫斯基并不直接将政治生活和社会冲突等现实生活作为自己的素材,但却将自己对黑暗时代的感受,透过笔端,深刻反映出对理想未来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可夫斯基是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的六十年代中期踏上音乐创作征途的,那个时期社会进步的思想给柴可夫斯基的影响是积极的。从音乐创作面貌上看,柴可夫斯基的早期创作更多的表现在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上,而晚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民族性与悲剧性。他的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他在创作早晚期交界时候的作品。《第四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第一部充满哲理性标题的、拥有相当具体内容的作品,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里首次出现交响性冲突的特点,在主体材料的变异中表现出来,或者我们可以说这部作品继承了贝多芬交响性传统的第一部俄罗斯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下半时期处于黑暗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对黑暗现实感到苦闷压抑的感情。他擅长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他继承和发扬了从格林卡以后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很注意吸收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精华,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音乐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更好地糅合,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富于戏剧性的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各种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柴可夫斯基悲剧性音乐风格的成因
  与柴可夫斯基同时代的作曲家很少有人像他那样代表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的音乐情绪。他所处的年代正是整个世界处于革命的浪潮中。他们这一代人的信仰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里早已被毁灭,并且没有其他的信仰可以替代。即使如此,没有一个能像柴可夫斯基那样表现了伴随着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当然,他并不是宿命论的悲观主义者,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伤性的因素,不是悲观思想,而是社会的悲剧性。
  柴可夫斯基曾经说过:“我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俄罗斯因素,还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平静的地方,自幼时起就守着俄罗斯民间音乐难以言传的魅力的感染,强烈热爱俄罗斯特色的各种表现形式。总之,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柴可夫斯基对于俄罗斯以及所有与俄罗斯相关事物的热爱都是一种发自内心,根深蒂固的本能的爱。他一次次把对祖国人民和美好大自然的爱,汇集成旋律表现在自己的各种音乐作品特别是钢琴作品中。因此他的作品让我们时刻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气息,那种俄罗斯民族的气息。
  那么,他的作品的悲剧性根源究竟何在?
  首先,是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
  十九世纪俄罗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代影响了俄罗斯民族的情感,沉重,悲哀。他的思想状态是当时很多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种时代精神渗透到了他的作品中。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各类社会矛盾激化,沙皇的统治也更为残酷,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被现实阻碍。很多人被悲观失望的情绪控制,看不到未来的光明。
  其次,他本人的性格。
  提起柴可夫斯基,很多人会认为他是悲伤地,敏感的,脆弱的。他极端情绪化也很敏感。他会莫名奇妙的萎靡,也会在顷刻间散发着乐观的情绪。“他是一个不喜欢交际、漂泊无依的。孤独的人,一个因不正常的爱而独步终生的人。”他曾经先后去过很多文化城市做旅游演出,虽褒贬不一,却声名远播。但鲜花没有驱散他的孤独,荣誉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他是孤独的耕耘者。
  最后,他一直在贫困中生活,他不幸的婚姻对他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饱受伤害。在他的生命中如果没有梅克夫人的接济和关爱,他的生计和创作是很难继续下去的。他的经典之作就是在这样风雨飘摇的人生中写成的。但我们仍然从他的作品中读到其精神上的超越,灵魂的坚贞以及对光明未来追求的执着。
  音乐源于心声,它折射出作曲家人生的态度和内心世界。以“悲情”、“悲怆”著世的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音乐之魂,音乐艺术中的殉道者。■
  
  【参考文献】
  [1]高士彦译.柴可夫斯基论音乐与音乐家.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逸文译.柴可夫斯基论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克劳斯・曼.悲情的柴可夫斯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