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动因浅析 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哪些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动因浅析 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2019-02-19 03:54:28 影响了:

  【摘要】企业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近几年发生的几次特大自然灾害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应急减灾对政府有效应对自然灾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企业参与应急减灾的驱动因素,论证企业参与应急减灾的必然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经济、政治、伦理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应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动因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近几年屡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给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应对自然灾害,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动员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参与其中。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应该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左膀右臂,只有借助企业的力量政府才能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1.企业参与应急减灾的经济动因
  1.1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表面上看额外增加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竟争力,其实不然。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中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5.12汶川地震企业捐赠公众调查报告”显示:85%的公众正面评价企业捐赠的动机;79%的消费者会优先选择公益企业的产品;70%的受访者考虑购买公益企业的股票;67.4%的消费者谴责不捐赠的企业;65%的受访者考虑抛售吝啬企业的股票。另据国外一项调查显示,76%的消费者认为,在价格和品质没有明显区别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一个支持慈善事业,热心公益活动的公司产品。可见企业在自然灾害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慈善捐助行为不仅不会增加企业负担和成本,反而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长期业绩。根究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前要经过需求、认识、喜爱、偏好、确信、购买等六个前后相继又相互重叠的阶段。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广告等营销形式达到提升效果,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宣传上也必须遵循差异化营销的策略,而参与自然灾害救助就是很好的实现形式。因为企业在灾难中的慈善行为很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统计数字也表明,在产品没有明显区别的前提下消费者会优先选择支持慈善事业的企业产品。
  第二,有助于提高企业声誉。企业积极参与自然灾害的救助有助于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当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企业“是否负责任”、“是否关注社会问题”、“是否有信誉”等问题属于企业的内部消息,消费者并不掌握,只能通过媒体等媒介来了解。企业参与自然灾害的救助就可以为企业赢得积极的正面评价,从而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企业与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改善。企业声誉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销售业绩。例如,在汶川地震中,加多宝集团(王老吉)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得到很高的社会赞誉,产品销售额屡创新高。而万科集团捐款200万元的“吝啬”表现遭到了公众的指责和质疑,尽管公司追加了1亿捐款,但对企业公信力所造成的损失却一时难以彻底挽回。由此看来,企业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竟争力尤其是“软实力”。
  1.2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过程中,企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是不明智的,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支持政府的行为才是企业的应有之举。在自然灾害中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因而变成对企业有益的一种投资行为。因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得到政府政策支持,政府为了鼓励和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政策中就规定,企业招用当地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可以获得一定的费税减免。可见企业在促进就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会得到纳税上的好处,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在这个问题上,此前政府相关政策比较缺乏,但随着我国政府的日益重视以及税法的健全与社会意识的兴起,让捐赠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2.企业参与应急减灾的政治动因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愈来愈成为社会的中心。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企业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全世界范围以及发展趋势看,企业的经济实力会越来越强大,社会财富越来越向企业集中。企业左右着市场上的商品、服务以及资本市场的变化行情,人们的吃、穿、住、用、行都与其息息相关,毫不夸张地说,企业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尽管 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常言说,树无根不久,水无源不长。作为“社会细胞”,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向其提供最基本的元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当然企业在从社会汲取发展养分的同时,也不源源不断的向社会排放着废气、废水、废渣。众所周知,近年来发生的雨雪、冰冻、干旱等自然灾害与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着密切联系。自然灾害的损失往往是惨重的,与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相比,企业所纳之税微不足道。由此看来,企业对社会享受的权利和企业对社会的履行义务之间不平衡,权责不对等。基于“企业公民”的责任,企业也应以适当的方式“反哺”社会。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指出:“利润和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博弈关系。一般情况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企业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但同时,企业承担着必要的社会义务,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构成了企业理念的基础”。可见,企业的经济力量本身应该被理解为蕴含着社会义务。另外,政府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大力支持其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可见企业在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上能够大有可为,这无疑也给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利己利民,何乐而不为。
  综上可知,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政府的推动必然给企业一定的压力,促使其积极投身到减灾救灾中。根据2007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4586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作为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排在首位的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为71.3%。其他被选项目按照比重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38.9%)、“获得政府认同”(37.7%)、“建立持续竞争优势”(33.4%)、“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29.1%)等。而“获得政府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治推动力。
  3.企业参与应急减灾的伦理动力
  伦理顾名思义就是符合社会的一般规范,是社会的潜规则,违背这种潜规则就会遭到社会的唾弃。
  中国有句古话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许多中国的企业也把这种“兼济天下”的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并慢慢内化为企业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道德标杆。也许并非每个企业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但只要企业存在于社会中,就必然要遵守伦理的相应约束,尽管这种约束不带有强制性。
  社会是由单个的群体构成的,企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而企业又是由一个个员工所组成的。从外部来说,企业的行为要受社会伦理规范的约束,特别是在重大自然灾害等能给人以巨大心灵撞击的时候,社会特别需要企业能以一定的行为方式来尽到“良心”义务,企业此时必须积极参与减灾救灾。如果企业此时不参与救灾甚至救灾不积极,企业就会背上“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的骂名,这对企业社会声誉肯定会造成负面影响,对企业长远发展也不利。从内部来说,企业的行为除了要符合社会意识的约束外,也要顾及企业内部员工的态度。中国自古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做事往往讲究“仁义”。一旦发生灾害,每个员工的内心肯定会有伸援手、献爱心的自发愿望。再以汶川地震为例,灾害发生后,几乎每个企业的员工都自发组织捐款、捐物,甚至有的还组成志愿者队伍冒着生命危险亲赴一线参与救灾。企业员工的这些行为都是出于个人的“良心”,并非外力的逼迫。如果此时企业的行为表现不尽人意,达不到员工所认为应当达到的理想高度,也会招致员工的不满,进而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万科集团曾在汶川地震期间作出“员工捐款以10元为限”的决定,遭到了万科员工的强烈谴责,也直接造成万科公信力大幅下降。
  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下转第86页)(上接第75页)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孟子也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大灾面前有大爱,灾难所造成的苦难总会唤起人们内心的“恻隐之心”。作为企业同样应有恻隐之心,在充分自由表达企业自身意志的的同时,也应顾及社会的整体意志,不能不顾社会意识的批判。正是在这种伦理压力下,企业在应急减灾中履行社会责任即是一种自然地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学举.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中国行政管理. 2004,(8).
  [2]李双龙.浅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经济体制改革.2005,(4).
  [3]张春花.汶川大地震考验企业社会责任.WTO经济导刊.2008,(8).
  [4]刘凤军,王锡莹.略论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导刊.2007,(2).
  [5]杨富贵.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集团经济研究,2006,(7).
  [6]刘思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思考.市场论坛.2009,(2).
  [7]朱金瑞.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历史演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