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经济发展的反思与探索】 探索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的反思与探索】 探索经济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9-03-30 03:58:51 影响了:

  摘要:中国经济历经建国初期的探索阶段、改革初期的积淀阶段、南方谈话后的腾飞阶段,到达了一个关键的时点。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至今已有二十年时间。二十年来,在南方谈话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当前这个关键时点,重新回顾南方谈话的背景,分析其内容与历史意义,借鉴以往经济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探索与积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因战争破坏而处于极低的水平,物资供应匮乏,物价波动剧烈,经济建设亟待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进行了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国民党残余势力暗中破坏工农业生产,经济重建的国际国内环境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将“在三年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确立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截至1952年底,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处理在华外资企业等手段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使之成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领导力量;农村进行了三年的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建立了高度平均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总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节,基本形成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格局。
  三年恢复时期形成的局面,实际上奠定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雏形。1953年底,为适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国家计划的需要,以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1956年,改造高潮出现,三大改造提前完成,基于苏联经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最终确立。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转变为单一的公有制;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形成了从上到下比较完整的经济计划管理体系;在分配体制方面,中央通过指令性财政计划控制财力和物力的分配,个人消费品分配以“基本平均”为原则。
  1953年起,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根据总路线要求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一五”计划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一五”计划的成功经验并没有被很好的总结,其成就在随后1958年兴起的“***”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遭到了破坏。这两个运动盲目重视经济建设的“多”和“快”,忽视“好”和“省”,致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资源浪费损失突出,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在分配原则上,人民公社过早地否定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大搞“一平二调”,大刮“共产风”,平均主义泛滥,削弱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从1961年开始,党中央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经过五年的努力,工农业、工业内部关系比较协调,工业支援农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工农业生产全面高涨,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然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取得的显著成果和发展的良好态势遭到了“*****”的巨大破坏。“**”期间,国家工作重点完全脱离了经济建设,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效益全面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降低。“**”后期,虽曾对国民经济进行过两次调整,但都遭到了夭折,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结束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但是经济发展没有立即被摆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核心位置上。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混乱的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这是自1954年后,经济问题首次从“四个现代化”的语境体系中被抽离出来,并被放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上来。以此为先导,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改革。在农村,贯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使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以分户经营为主;取消统购派购,农民获得了产品销售上的自主权;调整和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围绕“如何增强企业活力”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如下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逐步完成企业“以税代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改税”改革。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成为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决定》的指导下,计划管理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系、金融体制、工资制度都出现了向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事业获得了进一步开展。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对外贸易以及其他方面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就在经济发展成果卓著的同时,1986年之后的社会经济中却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过热的经济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为此,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方针,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等手段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出现减缓和滑坡,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又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于是否定改革的“左”的看法逐渐抬头。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出现,这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苏东剧变则加剧了人们对于西方和平演变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担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