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析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 高技术风格的思想和形式特点
 

【浅析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 高技术风格的思想和形式特点

发布时间:2019-03-30 04:57:19 影响了:

  摘 要: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它不仅突破了传统地秧歌的模式,且大大地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构建了新的风格特征,有利于人们更详尽的了解民间舞蹈艺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 传统民间艺术 表演形式 风格
  昌黎地秧歌,俗称“地跑”、“地出溜”,产生于冀东昌黎,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也是北方舞蹈艺术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多少年来在全国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昌黎地秧歌的起源可一直追溯到元代,可谓历史悠久。
  一、昌黎地秧歌产生及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昌黎县,地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交界地带,负山面海,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隐喻全国的文化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具有神秘气息的碣石文化,历史积淀丰富的韩愈文化和魅力无穷的民间艺术瑰宝----昌黎地秧歌。它是昌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着农民的生活情趣,是一种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秧歌形式,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特征和农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昌黎地秧歌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在繁花似锦的秧歌大家族中独树一帜,争芳斗艳。
  谈及地秧歌的产生,各种文献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昌黎先民,为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而早期的昌黎地秧歌有舞有唱、舞唱结合,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纯舞蹈秧歌是不同的。直至清末明初,昌黎地秧歌受到"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影响,"唱"的部分转向了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化为现存的纯舞形式。清代吴锡麟[1]在《新年杂咏抄》中曾有相关记载。
  历经昌黎人民世代的传承与发展,昌黎地秧歌逐步成为一门比较完善的艺术种类。每当喜庆日子来临,秧歌队伍就遍及城乡。群众聚集,自我演出,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这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延续的传统习俗。如今,昌黎地秧歌已广泛流传在卢龙、抚宁、滦县、乐亭等多个地区,并不断发展壮大。1996年,昌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昌黎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昌黎地秧歌还在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入选为展演节目,并在河北省文化周进行展演。在这场世界性的盛会中昌黎地秧歌与来自世界各地人民会面。
  二、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分为两种: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
  排街秧歌一般表演人数较多,表演者自行成队,走街串巷,按统一的节拍一边走一边扭,但以走为主,徐徐向前。秧歌动作并无死板的规定,表演者可根据情绪、内容的需要即兴表演。而在场子秧歌中,一般都有特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同时讲究场面调度、造型、构图等,与排街秧歌比起来,场子秧歌的动作比较复杂。演出时,群众聚集,锣鼓喧天,热闹不已。
  场子秧歌又分为大场秧歌、中场秧歌和小场秧歌。大场秧歌表演时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参加,有一两个有声望的老艺人领头,大家应和着随之而变化,动作一般比较简单,关键是调动场面,总观队形变化,这种秧歌不太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典型人物的塑造,而是非常讲究队形的变化和构图的统一;中场秧歌较大场秧歌人数少一点,有任务造型,表演时融入即兴表演,也混入了固定动作的表演,但总的来说是灵活多变的;小场秧歌的人较少,已接近了作品的完整性,有任务、情节、构图、造型,现在常见的小出子秧歌都是属于这一类的。2010年朱凤玲在《群文天地·百家讲坛》第6期中发表“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征与发展现状”一文,写道: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体现农民生活情趣、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秧歌形式,它的表演形式除了打场和过街演出外,开始向市场化运营。”
  三、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点及特征
  各行当均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传统地秧歌中妞的风格特点归结来可概括为:“身稳腰柔步子轻,腕软夹臀要抠胸,眼睛含情面要媚,胯随身子轻摆动。”丑的风格特点概括为:“跳蹦要轻盈,节奏要鲜明,脚下忙不乱,有蹲又有蹬,亮相多逗人,肩胯活又灵,场上要耍满,不能留闲空。”文擓的风格特点概括为:“胸要抠肩靠前,团扇快慢手中捻,肚子动膀子俏,眼睛灵活照顾全,双脚踩在点子上,烟袋随着感情转。”武擓的风格特点概括为:“双手打、分、勾、送,肩膀错、端、抖、耸,脸面喜、恨、哀、乐,腰眼探、抑、弯、打。”公子的风格特点概括为:“步子稳体态轻,扇花规矩不乱动,一招一式含情舞,风流潇洒又稳重。”
  “昌黎地秧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即叙事性、内在性、协调性、连贯性、灵活性和层次性。”[2]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即兴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内容丰富多彩,讲究内在的含义,故事情节生动灵活,叙述连贯且层次分明,易于观众接受和喜爱。表演时一般会运用一些别出心裁的道具,如扇子、手绢、烟袋、棒槌、雨伞等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品,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道具,不仅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性,也使地秧歌的风格特点淋漓展现。同时,还显示了昌黎地秧歌这一“土生土长”的地头艺术,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了解昌黎地秧歌的人都知道,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造型动作等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的含蓄的美,这是昌黎地秧歌的灵魂,它的内在规律、韵味、风格和特点都在于此,如果失去了这些,昌黎地秧歌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展中,注重挖掘昌黎地秧歌内在的美,掌握其精髓,推动其发展。
  注释:
  [1]吴锡麟(1746-1818),字上麒,号竹泉,浙江嘉兴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遂安教谕,改广东盐大使。善墨菜,亦能画梅。有《自怡集》、《岭南诗钞》。
  [2]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舞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 张丽娜.LMA分析昌黎地秧歌丑行当肢体动作艺术特色[J].科教文汇,2011(16).
  [2] 苏君礼等.昌黎地秧歌源流初探[J].大舞台,2009(2).
  [3] 朱凤玲.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征与发展现状[J].群文天地,2010(6).
  [4] 田丽萍.冀东地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4.
  [5] 侯亚利.小谈昌黎地秧歌[J].大舞台,2010(9).
  [6] 许景朝,靖桥.关于昌黎地秧歌的调查研究[J].飞天,河北科技大学体育工作部,2010(16).
  [7] 曹平,付德全.中华舞蹈志[M].河北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