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一个沉重的时刻|沉重的时刻
 

一个沉重的时刻|沉重的时刻

发布时间:2019-04-16 04:27:54 影响了:

  每个人心中都会铭记着一个时刻,无论是你开心的时刻,还是伤怀的时刻。正如大家镌刻在心底的“十四点二十八分的汶川”,在四十三年前也有一个沉重的时刻印在知青们的心里。  1968年12月10日下午四点零八分,一列满载山西插队的知青的火车缓缓驶离了北京站。这里的火车站台不仅仅是分别的载体,而且蒙上了浓重的历史色彩。轰鸣的火车将内心痛得撕心裂肺脸上仍然强颜欢笑的父母远远地甩在后面,轰鸣声依旧,一切却变得陌生。望着满车厢青春热血的青年,郭路生(食指)就着昏黄的车灯写下《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他写出了这艰难而痛苦、心酸而迷惘的时刻,尽情地倾诉他对北京和妈妈的无限眷恋与不舍以及针扎般的心痛。这是迥异于时代人真正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时代良心抽搐的痛苦之声,是那热闹的场合唯一真实的声音。
  诗的第一节,诗人捕捉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迹,这一刻是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的浓缩。诗人用反复修辞强调“四点零八分”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用“手的海浪翻动”渲染站台上送别的人之多,又用“汽笛长鸣”暗示列车启动,使人们可以从寥寥数语中想到在即将分离的时候,父母与孩子叮咛嘱托挥手送别的场景,从此也显示了诗人不同凡响的才华。
  诗的第二节写火车开动时诗人离开北京的心情。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现象的不理解表达了诗人和当时青年人共有的迷惘无助。“剧烈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强烈表现出诗人离开北京的一刹那,心灵突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震动。可能是源于害怕生活的种种变数,亦或是源于孤立一人的慌乱。作者此时对“北京火车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了传统的视觉,表现了知青对不可知的未来的强烈恐惧。
  诗的第三四节:“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化用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现了作者对母爱的眷恋和歌颂。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他勇敢地揭下“上山下乡”这场政治运动的神秘面纱,展现出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和几千万年轻人被强行中断学业的悲剧。
  诗的第五节利用物我颠倒的错觉刻画火车驶离北京的场景。现实中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确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声有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火车开得越来越远,作者仿佛感觉脚下的北京已经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北京这个时代所抛弃到一个完全没有接触的地方,没有依靠,从此漂泊在他乡。这种痛像烙印深深地印在食指的心上。
  诗的最后两节,诗人把北京和母亲叠合在一起。“想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喊叫”,于是诗人拼命用手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紧紧地抓住,不松开。这种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抓”这个富有动作感的形象中,我看到的是小孩式寻求呵护法所掩饰的内心的巨大恐惧。从这种紧急抓住了什么的手势里,我们似乎看到抒情主人公“我”那张泪眼模糊的脸,那种失落的眼神,那颗无奈的心。我们的心也被紧紧抓住了。
  “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反复呼喊表达了歇斯底里的绝望与不舍。这是最后的诀别,这是诗人留给北京的最后一句话,透射着浓烈的悲剧色彩和对祖国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诗人个人遭际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以极为通俗平实的语言,挥洒自己的满怀真情,又抓住特色的时代内涵,放大历史瞬间,深度发掘内心世界,使主旨有更深的历史意义,发人深思。食指是“文革地下诗歌的第一人”,更是自由生命的歌者。食指以其透明的诗句楔入时代,真实记录了红卫兵一代知识青年中普遍存在的精神痛苦和心灵创伤,呼唤人的自由意识的崛起。
  一个沉重的时刻,一个迷茫的年代,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一个令人敬仰的勇士,是食指诗歌创作的最好诠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