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新中国60年送礼物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长历程中外交观念的变迁
 

[新中国60年送礼物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长历程中外交观念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9-06-23 04:25:36 影响了:

  从农业社会到如今的商品社会,中国人的社交态度在变化,社交的方式也在变化,可能唯一不变的,就是礼尚往来的传统。然而实际上,这个传统本身也无时不在变化。从最早的一筐馒头就可以回娘家,到如今的大包小包、高档礼品、数码产品乃至购物卡。过节送礼的变化,不仅仅折射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历过的道路,同样也表现出这个时代的阴阳两面。
  面对当下各种豪华、贵重的礼品,很多人在选择时,往往“只送贵的,不送对的”。如果“礼物”仅仅注重于“物”的价格,那么,礼尚往来也就变了味道。
  如今过节,很多人都为送礼发愁,究竟送什么样的礼品才能既有面子,又能获得收礼人的喜欢和认可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新中国60年来过节送礼史的变迁,也许会对你有一些启示。
  50年代“温饱型”:
  一篮馒头回娘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民实际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食不果腹,过年送礼仍旧以食物为主。王奶奶讲述了那个年代走亲戚的情景:“那个时候,一到过年,女人们回娘家,挎着一篮馒头就去了。送别的东西,一来没有,二来也不实用。很多时候,你带去的馒头就是招待你的食物。如果家里来客人了,热几个馒头就算是招待了。”
  60年代“精神型”:
  红宝书走遍天下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全国进入了大锅饭时代,食物不再是过年礼品中的一员,政治因素成为送礼的主要选择。那时候,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家住北京朝阳的张先生说:“那个时候,送一本《毛泽东选集》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了。此外,
  《毛泽东语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也都是送人的好东西。送的人很高兴,收的人更高兴。”“红宝书”里面许多警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等,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70年代“实用型”:
  “三件宝”最实惠
  1967年,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春节不放假的通知,“革命化的春节”从此开始,并且一直持续到1979年。这是一个没有了“年”的时代,没有春联鞭炮,没有年货糕点,甚至连假期都取消了。农村里,人们大年初一还在上工,变冬闲为冬忙,积极参加生产劳动。那个年代,比如结婚,最常见的礼品是毛巾、瓷茶缸、红袖标之类的,俗称“三件宝”。这些东西上面都印着红星,还有“抓革命、促生产”等字样,“以革命行动向无产阶级*****献礼”。
  80年代“健康型”:
  拎包点心走亲戚
  进入80年代,虽然始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基础,但改革开放,却打开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后,过年的传统重新恢复,送礼也再次成为人们交往中重要的一环。不过那个年代物资仍旧匮乏,人们遵循着以前的规则,以需要为主。张先生说:“那时候大部分人还是送食物为主,拿点自家蒸的馒头、炸的果子,也就能出门了;稍好一点儿之后,流行送点心,红皮儿的点心,用麻纸一包,上面再加一张油面儿的红纸,印着福字,再用绳子捆起来,提在手里:再后来,有成盒的糕点,里面有桃酥、蛋糕之类的,这算是高档的了。此外,拎一斤白糖、一包茶叶,也都是很好的礼物。”
  80年代“时尚型”:烟酒从来不分家
  1993年,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代,食物己经不再是稀缺品,而且,随着人们的逐渐富裕,仅仅送食物也不再那么受欢迎了。礼品开始逐渐变得五花八门,有各种外贸服装以及从香港、广州进入内地的新鲜小东西,像一块电子表、吹风机等小家电之类的,都是很时尚的礼物。不过最主要的礼物还是烟酒,一瓶酒、一条烟,气派又显身份,收礼的人也喜欢,即便是自己不抽烟不喝酒,转送他人也很合适。
  新世纪“档次型”:
  送礼就送脑白金
  进入新世纪,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继续上升,礼品自然也水涨船高。一般的烟酒已经不足以出手了,各种保健品、家用电器进入礼品的行列,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的广告,占领了一个时代的广播和电视。以它们为代表的各种保健品,包括保健器械因此成为送礼大潮中重要的一员。此外,一些奢侈品也成为过节礼物的常客,比如化妆品、高级饰品、黄金珠宝、高档烟酒等。
  10年代“品位”:
  数码不够再送卡
  10年代,送礼是一个讲究“品位”的年代,那些赤裸裸地表现出“我很贵”的礼品,逐渐不再被人们喜欢,更多价值不菲却又别具一格的产品进入礼品市场,比如数码产品,手机、相机、Dv、笔记本电脑等。此外,书画作品、瓷器、玉器等也成为新宠,虽然不必是古董,但也显出了送礼者的用心和品味。另外,购物卡、代金卡也大放光芒,单位发福利、朋友送礼,不知道送什么好,干脆发卡,’自己去买,需要什么买什么,既方便了收礼者,也不像直接送钱那么庸俗。
  礼物变迁的另一面
  大众礼品的变迁,其实是新中国60年来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社会经济在发展,在进步,礼品也随之变化,这是必然的规律。从物资匮乏年代的送馒头,到现在送卡,其实也是需求变化的一个体现。以前人们最缺的就是食物,现在呢,衣食住行不再是稀缺的领域。接受者要求不同,送一张卡,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也有增加消费的实际功能,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送礼的一种进步。”
  当然,在另一方面、另一个领域内,送礼则需要另外一种视角。中国人向来重“礼”,礼尚往来不仅是社交的基本规则,也是被人称颂的文化传统。但是,如果“礼物”仅仅注重于“物”,那么,礼尚往来也就变了味道。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带着礼物走亲访友,是中国人过年过节标志性的行为。对此,夏学銮说:“保持守望相助的传统,保持君子之风,才是保持传统礼仪之道。攀比不是传统文化,也不是应该提倡的风气,礼物贵重,并不代表着情意更重。过节送礼,重在礼,而轻于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