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学而不思则立的下一句是什么_以研立学,因学而教
 

学而不思则立的下一句是什么_以研立学,因学而教

发布时间:2019-07-11 03:59:01 影响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与意图】
  课前,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如下的“研究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从上课铃响开始的。课前的研究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先想、先做、先学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展开自己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出示问题:一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一个桃 平均分成4份 1份
  教师指出: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从今天这节课起,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梅里尔归纳的一条教学原理是: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课始,教师呈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问题,也即上学期所学的认识分数的内容,既激活学生的已学知识,又使学生后继的交流不是停留于一个平面的铺陈,而是向纵深的思考推进。】
  二、组内交流学习
  谈话:在课前,我们全班同学已经对“分数”进行了研究学习。请大家在小组里,就“研究学习”中的问题1、2进行交流,等会儿我们再全班交流。
  学生按4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三、全班交流学习
  教师组织一个小组的学生和全班交流。
  1.交流:1.(1)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结合学生的交流,板书:
  一盘桃(4个桃) 平均分成4份 1份
  2.交流:1.(2)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预设:学生有可能回答,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学生也可能回答,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怎样想的?
  想法是“”的学生可能回答:一盘有4个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1份。
  想法是“”的学生可能回答:一盘有4个桃,每只小猴分得2个桃,2个桃是4个桃的。
  组织讨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用“”还是用“”表示合适呢?
  结合学生的讨论、交流,板书:
  一盘桃(4个桃) 平均分成2份 1份
  回顾:通过刚才讨论用“”还是用“”表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大家认为要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将板书中的“2份”“1份”用彩色粉笔圈画。
  3.交流:1.(3)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先操作分一分,再交流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一盘桃(8个桃) 平均分成2份 1份
  追问:为什么不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反思:这里用分数表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注意什么?
  4.交流:2.比较上面3个问题的发现。
  结合学生的发言,组织学生对照问题,对照板书,思考讨论:
  第(1)、(2)题,同样的4个桃,为什么一个问题用表示,一个问题用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第(2)、(3)题,一盘桃的个数不同,为什么两个问题都用表示?(一盘桃4个或8个,都看做一个整体。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
  第(1)、(2)、(3)题与课始问题,不同在哪儿?(课始的问题,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第(1)、(2)、(3)题,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教师指导:通过比较,有助于“发现”。比较,既可以“同”中比“异”,也可以“异”中比“同”。
  【在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控制、束缚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现、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关注学生的想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是用“”还是用“”表示?),精心设计板书,通过关键词摘要反映思维过程。在3个问题交流之后组织三轮比较,促进学生深入对分数的认识。教师不仅组织学生比较,而且让学生感受比较的方式,使其成为学生后继数学学习过程中如何思考的“脚手架”。】
  四、练习
  1.交流:3.(1)填一填。
  学生先自查课前“研究学习”材料中所完成的“填一填”,如果发现错误,先改正。
  组织学生与全班交流:我是怎样填的?填写时怎样想的?如果之前出错了,出错原因在哪儿?
  追问:这里的4个问题,上面的两个问题,“每个”能否改为“每份”?下面的两个问题,“每份”能否改为“每个”?
  2.交流:3.(2)你能画出不同的图表示吗?
  学生自主将自己所画的表示的图在全班展示交流。
  比较:这些图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是什么?
  【课前的研究学习,学生已经做了相关练习,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自查,发现错误,先改正,而后继的交流,对“错误想法”不回避。因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想法进行自我修正的过程。综观两道题目的设计,遵循“低入、多思、高出”的原则。所谓“低入”,指题目思考的起点低,所有学生都能投入思考;所谓“多思”,指题目本身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学生会有多样的思考;所谓“高出”,是指不同的学生通过思考都有相对于自己而言的高产出,都有较大的进益。】
  五、总结质疑
  组织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有哪些?关于分数,课前研究学习材料中的哪些疑问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疑问?
  【课末总结,注重让学生梳理自己的认识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原有的疑问中已经解决的与没有解决的分别是什么,既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收获与成长,又“发现”后续研究学习的内容。下课铃响,但学生的数学思考“不下课”。】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