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导戏杂感|戏导
 

导戏杂感|戏导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4:36 影响了:

  毫无疑问,观众是舞台艺术的“上帝”。   因之,导演排戏的过程,就是在作者、演员、观众三者之间寻找理解与共鸣的过程。任何戏剧最终是演给观众看的,所以,导演心中永远要有观众,要研究观众。导演在创作活动中,必时时、处处“跳进跳出”,既代表艺术人员,又代表观众进行创作,要以演员的表演为主,要考虑如何使整个舞台演出让观众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如何与观众情感一致,甚至连观众在什么地方会叫好、会中途退席等问题都要考虑到,这样才能使作品获得生命。所以,人说:导演排出戏来只算完成舞台艺术的一半,戏要与观众在同一空间和时间里共同完成,这话不错。
  观众看戏,一般都会有如下最基本的审美需求:
  1、内容要合情合理。戏是生活的折射,观众把戏中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比较,要求有可信度。需要指出的是:观众要求的生活并非是生活起初的照搬,而是生活的提炼和审美理想的融合。《窦娥冤》中六月可以下雪;《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观众愿意信以为“真”,是因为它符合了生活最本质的真实,写出了性格、情感的真实逻辑。
  2、人物形象要鲜活。一切表演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戏剧表演艺术尤甚之,这是观众的基本要求。他们买票到剧场里来,一坐两个多小时,为的就是看戏里人的故事。舞台艺术是直观的艺术,以角色妆扮吸引人,以人物的情感动人。戏中的人物,没有性格或性格不突出,观众很快就会淡忘。
  3、舞台形式要新颖。但对于“新”,也要有个度,否则观众会感到怪诞。不从主题、情节和人物出发,只图舞台上花哨:又是群舞又是布景,形式上热闹了,结果干扰了剧情,淹没了表演,或者不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让演员在台上亮自己那两下新花招,都是累赘。
  4、最好多些喜剧因素。观众不愿意老是滞留在一种情绪、气氛中,否则会产生欣赏疲劳,尤其是悲剧,要有希望,梁祝的“化蝶”就是很好的例子。
  戏剧艺术,究到底,她是俗文化,是大众艺术,她需面对所有社会阶层,要让没文化的妇孺都能一看就懂,戏剧一旦远离了基层的老百姓,她必然难以生存。观众的选择是戏剧存在的基础,一旦没有了观众,还有何戏剧可言?
  要使戏剧艺术起到“高台教化”的作用,首要的是吸引观众,也就是让观众看戏不感到吃力费神。著名导演焦菊隐认为:戏曲的表现手法,总是愿意叫观众一看就懂,使观众感兴趣,话剧恐怕也要适当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特别是在导演处理上,应当使观众先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要让观众猜迷。
  所以,导演从审阅剧本开始,首先就要站在普通观众的立场,以他们的审美习惯、审美水平来检验剧本,考虑观众能否看懂,能否接受,要使观众爱看,然后才谈得上感染他们。
  但是,通俗绝不等于平庸,有的戏排得平、直、简、浅、显,不深挖角色的内心世界,观众也不欢迎,他们需要通过审美来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生活获得新的认识,从而接受艺术家的思想。
  其次,让观众动情。除了剧作本身蕴藏着动人的内容和感人的力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剧场演出能够唤起观众与演员相应的心理体验活动,使观众有所感受,展开想象,寻求读剧本时所得不到的那种激动人心、美不胜收的感觉。
  要达到上述总总,有一个至为关键的部位,须导演时时把握,那便是:节奏。可以说,节奏是舞台艺术的生命,是打开观众心灵的钥匙。
  舞台节奏包含速度的因素,但又绝不等同于速度。比如,有的戏,从舞台气氛上看似很紧迫,但是观众却感觉进“戏慢”;相反,有的戏,角色虽然是慢调斯理,但由于细腻地抒发了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使观众感觉并不慢。所以,节奏的快慢,实质是观众欣赏的心理感觉,是一种审美感觉。剧本节奏是舞台节奏的基础;导演的构思、调度是舞台节奏的主宰;演员表演的节奏感,直接干系着观众的欣赏情绪。具体来说,舞台节奏是综合了剧情矛盾的进展,音乐的板式、旋律,舞台布景、灯光的气氛,服饰的色彩和质感,演员的表演等等各方面的节奏的总和。
  人们的心理节奏,往往是随着时代的节奏而跳动的。著名导演黄佐监认为:面对今天的观众,戏要简炼干净,不宜过长。编、导演既不放过任何一点细致的矛盾冲突,渲染人物瞬间的思想活动,又要做到“要言不繁”,对与人物的思想、内心矛盾冲突无关的东西都要删去,使节奏更加流畅。
  责任编辑:天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