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满怀深情写梨花_满怀深情
 

满怀深情写梨花_满怀深情

发布时间:2018-12-25 03:56:42 影响了:

  黄河故道,古老乡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张树国的短篇小说集《梨花》继续着这些说不完的故事,重点讲述改革开放时代农民的故事。他选择了“梨花”这个意象作为小说集的题目,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黄河故道特有的人土风情,象征着一种地域文化形象,也寄托着作家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我认为,这个意象选得很有诗意。
  小说集《梨花》正是充满诗意的。作家在小说集的前言说道:“我热爱黄河故道,更热爱生活在那里的乡亲。我是在黄河滩上长大的。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思念和情感。”就因为这样的情感基础,《梨花》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经过了作家心灵深处的情感滋润;《梨花》中的每一个人物,特别是女性,都被作家的情感重新解构过了。所以,我们读着一个个精巧的故事,品味着一个个乡土人物,会明显地觉得小说的成分渐渐被散文的成分冲淡了。小说的故事开始散文化,小说的人物也开始转向散文人物。有许多篇什,其实就是精美的散文。这都是“诗意”惹的“祸”。
  一般说来,作家写小说通常会有意克制个人的情感,而尽量用冷静中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分析现实,开拓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过多的情感偏爱,会妨碍主题向深度开掘,也会妨碍人物性格的多层次展开。然而,这种原则也不是不可挑战的,有许多作家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率真地袒露自己的情感,让小说走向散文化。这种写法,也有许多成功之作,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很显然,《梨花》属于后者。我以为,诗意的故事很动人。不管是小说化的故事,还是散文化的故事,动人就是好故事。
  对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来说,他一定会无情地掀开这层诗意的面纱,冷酷地直逼当代农村、农民所面临的贫穷、困顿、无奈的真实,从而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然而,对于一个乡土作家来说,他会自然而然地冲淡这种批判性,降低这种道德批判的力度,突出乡土文化特征,展现生活积极的一面。立意的不同,决定了故事走向的不同。在《梨花》讲叙的故事里,乡土风情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魅力,乡土人物是那样质朴单纯。尤其是那些乡村妇女,是那样吃苦耐劳,美好善良。虽然,乡村的生活并没有城市生活那样充满竞争的激情,充满对物质欲望的冲动,但其宁静和谐,更接近人性的归宿。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梨花》是一部纯粹的乡土小说。尽管它充满乡土味,但在主题内容上仍然要描写农村改革时代,中国农民的现实生活状况,要表现中国农村的深刻变革的伟大进程。
  这就是意味着,《梨花》不可能回避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矛盾。事实上,《梨花》是勇于直面现实矛盾的,只是在揭示这种矛盾冲突时,没有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那样无情而已。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揭示农村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农民与乡村干部之间的矛盾。我们注意到,在作家的笔下,尽管乡村干部做了许多对不起农民的事情,但农民也能原谅这些人;而这些人退休下台后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这种故事结构在《梨花》中并不是少数,作者一方面要揭露乡村干部可恶的一面,又不想那么残忍无度。他坚持农民的立场,又对这些干部带有同情。这样的安排,其实可以看出作家艺术表现上的分寸把握。这种分寸把握表明了作家政治思想的成熟。农民与乡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说到底是执政党的矛盾。乡干部的问题反映出执政的问题。我们知道,执政党在当代正在经受着执政能力与水平的考验与挑战。这种矛盾直接反映在许许多多乡村基层干部身上,执政的能力与水平的挑战与考验在农村中就显得格外突出。只有把握这种矛盾冲突,才能正确认识时代,正确认识生活的本质,作家是有自己的思考的。我认为,作家的思考是对社会的一种政治责任,也是对乡土的深厚情感。
  当然,我们更会注意到,作家对农民政治权益的描写。当一些村干部向农民送钱送物,争取农民选票的时候,农民毫不犹豫地把这样的干部选下来了。这在农民的政治生活中是一个新的现象。农民开始学会用法制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看出,农村的生活在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人与人的关系正在出现新的因素。乡土中国农民政治上正在觉醒,新的人物正在酝酿。《梨花》还没来得及塑造新农民的形象,但我想,如果作家继续讲叙黄河故道的故事,那么,他一定会写出新的人物――新型农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