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回眸与追寻|回眸
 

回眸与追寻|回眸

发布时间:2018-12-26 04:45:10 影响了:

   我是京剧戏迷,一听到胡琴声就止不住全身细胞跳跃。可是我一生寂寞,因为迷戏而寂寞。从童年开始就找不到同好,直到而今,偶遇喜爱戏曲的学生便疼惜万分,无论做为老师、观众、编剧或剧团艺术总监,我一心念着的就是该怎么把京剧推荐给现代观众,像是为戏而活,无论创新或守成,我的目标只有一个。
   去年国光剧团带《金锁记》到上海,这是一部创新幅度较大的戏,剧本虚实交错,导演如电影运镜,和京剧的惯用手法不尽相同。今年我们带来《未央天》和《孟小冬》,想呈现的是对传统的尊重以及活化传统的手段,是「回眸」京剧传统而后「追寻」新表现法的两个尝试。
  珍视经典----”回眸”《未央天》的演出意念
   《未央天》改编自老戏《九更天》(又名《马义救主》),义仆舍身救主的故事。这戏胡少安和哈元章都演过,坐在传统剧场,焦点在欣赏表演,尤其是滚钉板绝活;而当我站上讲台面对学生,他们一听剧情就反弹。这戏在大陆半世纪来几乎不演,或许觉得愚昧,或许因为阶级。这就是传统老戏在现代的困境,表演和情节被撕裂为二,论表演,精彩绝伦;论思想,却实在很难被现代接受。编演于一两个世纪前的戏,反映的是古代价值观,和现代往往无法接轨,但我不希望一出戏的上演只具有「文化遗产」的意义,多么希望它仍是能激起共鸣的「当代剧场艺术」。我是戏迷啊,希望每位观众都像我一样动情,看戏岂是像翻阅教科书一样的理性活动?我所主张的「戏曲现代化」,强调的正是情思要能被现代人感受,但是,新编戏可以展现新观点,大批传统老戏我们该怎么面对?总不能请年轻观众只欣赏表演而不管剧情吧。
   传统需要活化。十年前国光剧团由刘慧芬改编此剧,增加的二更夫,从旁观评点的角度,对马义的处境表达了慨叹无奈,也对他的行径提出了惋惜质疑。这层观点的加入,使现代观众对传统价值的疑问,有了呼应与出口,这出老戏因此得以找到呼吸空间。通过剧本的重建,滚钉板也有了施展的依据。这是一部非常难改的老戏,国光大胆作了处理,但台湾观众因为对老戏认识较少而不能理解何以大费周章推出这么一出不合人性的戏,而我想大陆京剧人口众多,应该可理解我们对于马派代表作的感情,因此,我特别挑选它带来上海,作为活化传统的例子。
   这出戏由国光当家老生唐文华主演,唐文华被文学评论家王德威誉为当代台湾须生首席名角,艺兼多元而以马派为主,擅长融合现代表演元素深入角色内心。他这出戏得乃师胡少安真传,赤裸上身“滚钉板”绝学,非仅为感官血腥耸动,可视为马义被僵化体制逼入绝境的肉身控诉,玉石俱焚的表演,深刻动人。
  
   活化传统----追寻《孟小冬》的真醇意境
   另一出《孟小冬》是全新编剧的新戏,但我下笔编写时,秉持的是对传统的绝对尊重。
   想编孟小冬已经很久了,但终是却步。这位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行事恰似关上了生命中一扇又一扇的门,回归到心灵暗房,纯以歌声唱腔完成自我。如此「内旋式」的人生,如果用百分之百的戏剧形式呈现,必沦为两段爱情通俗剧。只有在剧情「抒情化」、以歌唱贯串全场时,才能深入她的内在。我以「灵魂的回眸」与「声音的追寻」为主轴,呈现孟小冬。
   戏一开头,小冬已病重濒临死亡(当然不会实演医院),游离的灵魂,回顾一生。因此一切情节出自她的视角,她的选择,不必据实考据;而自己看自己,也具有现代剧场的「后设」意味。
   而她的一生最值得纪录的是什么?如果只用一句话给孟小冬历史评价,那是什么?
   离开梅兰芳的孟小冬,才24岁,剩下的45年人生,她在做什么?
   除了杜月笙之外,另有一人深深刻印她的生命,那是余叔岩。余孟二人情深义重却非关爱情,文化史上孟小冬的地位是余派传人,孟小冬在艺术上的尊贵是因余叔岩,不是梅孟之恋。
   离开梅兰芳之后的冬皇,红颜不老,艺术青史留名。而她不属于「座儿」,她属于自己,钻研余派唱腔一如生命修行。
   我从这个角度立下主心骨,把孟小冬的一生锁定在「对声音的追寻」。我以为人的个性与评价有多面,而历史只当记其大节。孟小冬的大节就是对声音的精研与追寻,这无关家国命运,看似纯属个人,却是文化精神与气韵的深度体现彰显。
   她幼年走红于上海,竟能毅然决然离开,迎着风雪奔赴北京,追寻雅正精醇的声音。而追寻的旅程,竟先走向一段无奈的爱情,一到北京,就遇见了梅兰芳。我在剧中,以艺术观的相合,作为梅孟之恋的基础:余梅是京剧界雅正之音的典范,都以「脱尽火气、深入内在」为最高境界。孟小冬远赴北京,从梅兰芳的旦角唱腔里找到了共鸣。可惜这声音欲近难近,欲亲难亲,终是风中缥缈、无缘以终。离开梅兰芳之后的孟小冬,「找不着共鸣了,不想再唱了」,鼓励他继续钻研唱腔的是杜月笙。
   关于杜月笙,如果全方位塑造,那就是在编上海滩而不是孟小冬了。既然我把一切情节设定自小冬的死前回眸,杜月笙对她的意义,便锁定在京剧。戏里的杜月笙,不谈帮派、不涉政治,只谈他最喜爱的京剧。他爱戏,也爱惜好角儿,小冬从他这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安顿。抗日战争烽火连天,小冬在杜的支持下,远赴北平立雪余门,放下一切,从头找共鸣,从咬字发声、韵味咀嚼里,走完追寻之路。小冬在生命最后一刻对杜月笙的回忆,即在于他对她,也是对京剧的尊重与爱惜。
   孟小冬跟随余叔岩整整五年,找到了纯粹的声音。多年的寻寻觅觅,原来竟要回归自身,在「字头、字腹、字尾」丹田气息里找到了个性和自主性,从此海阔天空,唱不唱给观众听就全看自己了。最后祝寿演出《搜孤救孤》,是报答把她引导到「自我完成」的杜月笙,也是请观众作一次余派艺术成果验收。散戏观众不肯离去,定要等到小冬谢幕,虽然上台谢幕的是女装的孟小冬,但观众已经把她当作「冬皇」甚至「余叔岩」,观众费了好大劲儿来看孟小冬演出,却说 「我是来看余叔岩的」。她挣得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余派传人,青史长存。
   这是我所认定的冬皇的大节,也是国光剧团以新编形式对传统的礼敬。
   从大关节出发所塑造的人物,未必「像」真实人物,但我们追寻的是艺术的真实。
   在《金锁记》里演活曹七巧的魏海敏,这回将化身冬皇,余派老生(台上的女老生孟小冬)、梅派青衣(孟小冬回忆中的梅兰芳)之外,台下孟小冬本人的心声,将以新编的新歌呈现,三声带交错,魏海敏游刃有余,还包括一段初到北平与梅先生合演的探母,坐宫对口快板可是魏一人生旦兼唱呢。在孟小冬死前的回眸一瞥,杜月笙是真真实实的存在,梅兰芳,却是想抛撇、想遗忘、却挥之不去、时刻上心的璀璨阴影。因此,剧中杜月笙由唐文华真实扮演,梅兰芳则是只闻声而不见人,这声音出自魏海敏,像是孟小冬脑海中随时泛起的梅兰芳的声音。特别要说明的是,台湾观众对「现代戏」较不习惯,台下的孟本人若以皮黄表叙心声,观众较难接受,所以孟本人心事改用女声新歌、接近歌唱剧方式表现,全剧乃有三层声音,传统老段子自是主轴,而名段在此又都各有象征隐喻,是传统的回顾还是创新的追寻,在《孟小冬》里是很难分的,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期待戏迷们指正。
   唐文华在京剧的传播方面更有贡献。因赴洛杉矶演出的机缘,他的表演得到加州中国表演艺术学院创办人徐文缃院长的赏识。徐院长出身北京书香门第,自幼攻书之余也喜欢票戏,宗余派须生,并习武功,得多位名家传授,文武昆乱不挡。唐文华能得徐院长肯定,无疑是极高的荣耀。
   徐院长在美国留学后经商有成,一直默默的在海外推广戏曲。她于1994年成立加州中国表演艺术学院,是经由美国和加州政府核准成立的非营利性教育学府,也是专门研究中国戏曲的艺术团体和演艺慈善组织,宗旨为推广京昆戏曲艺术,各项演出所得均捐助社会福利及慈善团体。这次国光来沪演出的《未央天》特别得到该学院赞助,全部所得将捐给江苏泰州特殊教育学校。承自传统的台湾京剧,有了海外名票热情的护持,让国光此行以“尊重传统”为念的演出,有更深远的传播意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