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中等职业学校团建工作现状
 

【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中等职业学校团建工作现状

发布时间:2019-01-14 03:56:09 影响了:

  摘要: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只是为了迎合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片面的理解“以就业为导向”,将学校教学的重点、人才培养目标仅仅放在培养学生的“简单技能操作”上,将学生价值观教育、素质教育、人文修养和能力培养仅停留在口头上,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地步。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 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
  
  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各类学科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文化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
  一、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现状
  1.学校教学安排及管理的现状
  对文化基础课没有科学的定位,缺乏科学指导。培养“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地方。但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过于强调“技能”的培养,不注重德育教育,不注重学生心理教育,忽略了“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千篇一律,课时被随意压缩,内容被任意的删减,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与“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不匹配;文化基础教研室形同虚设,有的甚至被撤销,根本谈不上教学研究活动等。
  2.文化基础课教师教学和研究的现状
  文化基础课教师对中职学校中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不到位,不研究学生、不研究教材,导致课堂上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一味的删减内容,降低学习要求;教师缺乏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知识更新和提高,缺乏一定的科研能力,缺乏成就感和优越感,教学水平不断退化,更谈不上进行课程改革了;教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3.学生心智和学习的现状
  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健全,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众所周知,来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初中时期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文化基础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升学无望”、“混张文凭找个工作”、“无路可走、无书可读”的情况下选择职业学校的,有的甚至是家长怕孩子流浪在社会上没人管,把学校当成了“少管所”。学生文化基础本身就很差,特别是语数外,有的初中升学考试三门加起来不过一百分,对文化基础课根本没有兴趣,也学不下去。
  综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到:学校在切实履行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少学校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忽视了文化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忽视了对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文化基础课教师没有积极性,缺乏动力;学生厌学,连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文化知识都掌握不了,更谈不上人文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了。
  二、对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思考
  1.科学定位,合理设置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作的题为《在改革创新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的报告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定位的其中之一“是面向未成年人学历和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据此,中等职业学校既要注重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还必须注重职业教育服务人的职业发展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切实执行“以服务为宗旨,一就业为导向”这一教育方针。文化基础课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
  以优秀的职业教育著称的德国,“双元制”是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的教育形式,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不承担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任务,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的定位,一方面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另一方面,文化课要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服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除了德语、政治、英语和体育作为公共课按照一定比例开设以外,其他的文化课则是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将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融入到专业课中去,而没有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设置。
  我们不需要完全照搬德国的做法,但我们必须明白:公共文化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普通劳动者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劳动者最基本的要求,是职业生涯发展、促进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石;文化基础课课时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及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与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等方面紧密联系,为专业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服务。
  本着这一理念,文化基础课不应随意削减,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多种形式地开设,其内容和形式必须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又必须围绕着专业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数、明确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计划,而不能“一刀切”。
  2.大胆改革,鼓励创新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上升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之一是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保障。作为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任重道远,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改革势在必行。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新形式下,中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在真正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仅仅认为增加一二个技能操作就是专业课程改革,就能实现学生很好的就业,对于文化基础课的改革根本无人问津。文化基础课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结语
  学校应该提供给文化基础课教师改革创新的平台,制订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作为教师,应该提高认识,联合各个专业课的老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按照“提高素质,服务专业”的要求,本着“实用、够用”为原则,大胆探索,编写适合不同专业类别的校本讲义;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积极探索适应中职学生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鲁昕.在改革创新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国教育报2010.
  [2]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3]吕静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职教也该应时而动.中国教育报,201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