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我见]思修课教学创新之我见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我见]思修课教学创新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1-15 04:03:09 影响了:

   [摘要] 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听、说、写几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要求;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英语阅读 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听、说、写几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要求。Kettneth Goodman告诉我们,要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必须通过有效的阅读,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摒弃“读―讲―考”的课文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大致分为Pre-reading(阅读前)、While-reading(阅读中)及Post-reading(阅读后)三个阶段。因此,侧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所当然要围绕着这三个环节展开。“三位一体”,整体把握。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能力,这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读前(Pre-reading)
  在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先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认知的主动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因为学生对归纳文章的最佳标题不很擅长,我就反过来先想象根据课文标题这篇文章应该分成几个部分。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预测使学生形成一种认知“期待”,使他们迫切地想要通过进一步阅读加以验证。
  二、阅读中(While -reading)
  该环节是课文教学的主体,教师应介绍各种阅读技巧:如跳读(scanning),扫读(skimming),细读(careful reading)和评价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在不同的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1.整体呈现,快速阅读,把握主旨
  将阅读课文整体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看到的文章就像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之后快速浏览这棵树找枝干,即就是抓主题句。主题句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作者意图的窗口,把握主题句就是把握了文章的脉搏。一般来说,英语文章是按“总――分――总”这样一条线写成的。文章的首段,每一段的第一、二句话为总写,即主题段、主题句,后面的文字是围绕他们展开的分析、推导、例证,而最后一段,最后一二句,往往是在分析、推导、例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或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因此,在文章呈现到面前时,就要快速捕捉这方面的信息。第一遍阅读应是“扫描式”的高效阅读,应是“视读”而不是“声读”。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在阅读活动中,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单位就越大,难度就越低。由此可见,实现高效阅读需要下列几个条件:一是控制发音动作、实行默读,把注意力集中于找关键词、主题句等。二是扩大阅读单位,以词组或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三是实行纵式阅读,阅读时目光上下移动。四是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强非视觉信息的作用。另外,计时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2.理解检查
  待学生快速阅读并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后,教师对以上指导性问题进行提问,以检查全班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和程度。提问应包括各种程度的学生,如发现大部分学生仍不理解课文时,有必要让学生放慢速度再阅读一遍。最后老师提出一些在文章中无法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重在训练学生的推理和综合能力。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阅读理解中,我们倡导以语篇整体理解为主,但这并不等于说英语阅读理解,只是掌握文章的大意就行了,阅读中对不影响理解的词、句,我们可以放过。有些词、句影响对句子、文章的理解,成为难点,这就需要分析、研究、解决。对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构词法、已有常识进行推测,对难而长的句子抓主干,理枝叶,即先弄清句子的层次及每个层次里的主干,然后理清结构和枝叶,将复杂句子变为简单句。同时,英美文化障碍也对我们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对英美文化的了解需要长期积累,但对具体的文化障碍,可以从上下文的语境中去理解排除,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或依常识加以分析理解。只有这些难点解决了,我们对整个文章才算有了更好的理解,也才算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语篇理解。
  4.再读文章,抓主要事实、细节
  事实、细节是文章的具体内容,就像一棵树的枝叶,而正是由于这些事实的存在,文章才充满活力。在抓住了主题段句的基础上,要快速浏览全文,将有关事实、细节划出、标号。进行这方面训练时,教师要事先在这些事实细节上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带着Who,Whom,What,Which,How等基本问题去阅读,让他们通过阅读实践体会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理解而不是翻译,学生阅读时可以对一些主要事实做一些记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整个语篇中快速找到相关的信息。
  5.讨论答案
  当学生细读完课文之后,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上述问题的答案。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这是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收集写作材料,但这一环节的教法灵活多样。
  1.分析语篇,掌握全文脉络
  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单个的词、句子的理解,忽视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缺乏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对篇章结构知识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揭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把握文章的脉络,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度。在进行这种训练时,教师要启迪学生对语篇中的每一段进行概括,总结段意。在段中挑出关键词,即将整个语篇简化为语句,将语句简化为词、短语,画出整个文章的框架。之后,再将挑出的词语扩充成句,即在画出的框架里添枝加叶,回到自己加工了的原有的语篇,即就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模式进行,从“整体”开始,以“整体”结束。进行这方面训练时,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依据关键词、提纲、图片的提示对文章进行段落复述。教师向学生提供关键性词语及事先根据课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缩写、改写、复述课文,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利于知识反馈。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整个语篇的脉络有更准确的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构建脉络框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促使听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2.运用讨论训练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外文化的对比、文中人物间的对比以及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相关辅助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对课堂教学作有效的补充。
  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紧扣大纲,立足教材,抓住“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环节,按照整体语篇进行阅读教学,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兼顾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这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好做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