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心理学上杀人心理暗示_心理暗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上杀人心理暗示_心理暗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1-15 04:04:02 影响了:

   [摘要]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接受不同方式的心理暗示,尤其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由于心理暗示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心理暗示的应用原理,更应该积极的将其应用到课堂及课后实践中。探索语文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探索教法与学法的心理依据,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心理暗示 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法,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行为的主体,对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和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主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是具体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特定领域中,学生心理发展与语文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同时,运用心理活动规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分别朗读同一首诗。在朗读之前,心理学家告诉第一组学生这是著名诗人的诗,相反,对第二组则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表明,第一组学生的记忆率为57.50%,第二组学生的记忆率则为32.15%。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简单几句话语的差别会对结果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实,这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因此,注重心理调控,优化语文教学,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效益最大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更应该是研究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自然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每个人都会接受不同方式的心理暗示,尤其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由于心理暗示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心理暗示的应用原理,更应该积极的将其应用到课堂及课后实践中,上述实验便是最佳例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不但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而且可以达到快速、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二、心理暗示的种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暗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教育方面考虑,心理暗示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物的暗示和人的暗示。顾名思义,由情境和事物联系起来的暗示称为物的暗示。如进考场前看到考场教室便会紧张。人的暗示则是指由人的自身因素所引起的暗示,主要包括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和行为暗示等。人的暗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多,如每天课堂上安排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大声朗读课文,可以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力和自信心,这里运用的就是语言暗示。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老师都报以满意的微笑,可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是运用的表情暗示。班级每学期通过选举选出语文课代表,树立学科榜样,增加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热情,同样运用的是心理暗示中的行为暗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把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利用一些心理语言说服自己去接受某种理念或境遇,使得自身情绪与意志发生改变。考场上许多学生会出现怯场现象,这是由于这部分学生考前头脑中反复给自己灌输“考不好该怎么办”、“我复习的还不够充分”等负面信息,最终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这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考前应该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放心吧,这次题很简单”等语言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暗示。他人暗示是指暗示内容源于他人,但却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如语文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打哈欠,其他同学看到也会跟着打哈欠等,教师可应用语言(如突然提高讲课声音)或行为(立刻中断讲课)暗示等及时阻止该现象的扩大影响。
  三、应用心理暗示时的注意事项
  1.心理暗示的语言要积极。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考前用积极语言引导学生从“担忧、害怕”考试心理过渡到“我不怕,我能行”的考场心理;学生在课堂答错问题时,应用积极语言引导学生重新整理答题思路,给出正确答案。
  2.心理暗示的语言或行为需要反复加强。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大脑好比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人的有意识的心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潜藏在水面下的绝大部分是人的无意识的心理,即潜意识。利用好学生的这部分潜意识,可以说,任何学生都有取之不竭的潜力。但学生良好的潜意识不会在经过一两次心理暗示后便形成,它需要教师对其不断的用语言或行为进行强化,直至达到预期目标。
  3.暗示应具有艺术性和生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要力求配以适当的生动的艺术形式,如适当增加趣味性的小故事,朗读课文时为每个学生配以角色等,借助于各种角色、节奏和形式,通过非理性直觉,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培养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意向。此外,较为含蓄的暗示能取得更好的暗示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用命令语气要求学生,尤其对不配合的学生,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将能获得更好的暗示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暗示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暗示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课堂及课后教学实践中,理解并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语文学习能力的构成与发展、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心理及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等,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明.积极心理暗示对学生的作用.教育科研论坛,2007,(03):58-59.
  [2]谢莹.谈心理暗示.教育艺术,2006,(11):68-69.
  [3]刘淑韫.浅谈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化学教学,2003,(1):34-35.
  [4]杨倩.略论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心理暗示.学术交流,2000,(5):150-151.
  [5]张伟.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中国教育学刊,2000,(01):32-34.
  [6]杨春生.也谈心理暗示教育.班主任之友,2003,(10):8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