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新升格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研究:本科生导师制
 

新升格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研究:本科生导师制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2:17 影响了:

   [摘要] 对于许多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而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将有助于学校的迅速转型,学校特色的打造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在这些学校要实行这一制度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如师资力量不够、学校办学定位的限制等。如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成为新升格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关键词] 新升格 本科院校 本科生导师制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育人模式与机制。其具体内容就是通过指定或双向选择的方式,让每一名学有所长的专业教师指导较少数量的学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个别指导、因材施教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在中国很多知名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已做为一项人才培养制度固定下来,强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但对于很多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一些由专科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而言,鲜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者。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主要原因有:
  1.本科生导师制还没有成为我国的一项高等教育制度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和较大的实用性,教育部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但目前在我国尚未提升到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教育部也并没有强制要求所有本科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因此,新升格本科院校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也并不违反教育行政规定。再加上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新升格院校也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而无意实行。
  2.新升格本科院校办学传统和办学实力的限制
  大多数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原来在办专科的时候,主要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教师的任务也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这些学校,很多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学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不高,因而在长期的应用型教学里,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意识,也缺乏加强自身科研的意识。学术研究传统的缺乏,科研实力的薄弱导致这些学校升格后,教师一时也难以接受和适应本科生导师制的做法。
  3.新升格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限制
  大多数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由于底子薄,基础较差,在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时,很难摆脱过去办学传统的影响,一般将学校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应用型大学;同时这样的大学,往往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非自己所长,因而偏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些高校看来,能力的培养更多的依赖于实践,实施导师制并没有太多意义。
  应当说,新升格本科院校一般没有践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情有可原的。但这项制度对于新升格本科院校而言,却是一种促使其实现质的飞跃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育人模式和培养机制,对于新升格本科院校而言,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
  1.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求新升格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培养目标的差异。专科院校一般定位于低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本科院校则一般定位于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复合型管理型人才为主。而这一差别的最大体现就在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不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新升格本科院校教育的一个重点。而这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教师只承担了教书育人的任务,并没有承担学业指导、科研引导的责任(除指导毕业论文外)。教师和学生权责的简单化及师生关系的疏远,让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因为缺乏引路人而对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职业生涯缺乏明晰的规划,对科研更是无从下手。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给每一个学生从入校起就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对专业和职业有更清醒的认识,做到更有目的性地学习;同时,通过导师制,将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等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队伍的转型要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当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转型,这势必要求教师队伍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如何挖掘原有教师的潜力,如何实现教师队伍的转型,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是这些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毕竟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专科层次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升本成功后也缺乏一种内在动力来提升自己。要扭转这种惯性,没有一番大的动作,没有外力的推动与刺激,而单靠教师自己的觉悟是很难实现的。
  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制度力量来实现这种转型。按照导师制的实施方案,每个教师需指导5~10名本科生,每个教师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制度,要求老师必须熟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熟悉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同时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准和较开阔的学术视野,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一切,将对教师形成极大的压力,将迫使教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而加强对科研的重视。
  3.打造学校特色有必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本科院校大量增加,尤其是近十年来,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出现了一个井喷的态势。这些院校大部分名气不大,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大同小异。这种相似性和趋同性,让各新升格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呈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各校在招生和就业两个环节上面临激烈的竞争。因此,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成为新升格高校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
  实行导师制,走出了传统的靠开办新专业和设计新课程体系来凸显自己竞争优势的老路,更多的是强调苦练内功。实现导师制,是立足学校已有专业,靠提升自己的内涵,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根本下手处。实行导师制,实质是走一条科研强校之路。在导师制下,学生的培养特色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现有指导教师、指导团队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实力,取决于教师科研和教学的紧密地结合。这种立足于将教师科研和教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特色,基本上消除了拷贝和模仿的可能性,真正凸显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将随着学校办学时间的延续而越发明显。
  对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而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实现自身顺利转型的捷径,也是实现对传统本科院校弯道超车的良方和实现学校稳步发展的长久之计。因此,对新升格本科院校而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