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浅析诗性语言的特点】诗的语言特点
 

【浅析诗性语言的特点】诗的语言特点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7:27 影响了:

   [摘要] 诗性语言有别于日常应用性语言,具有表象鲜明、表意含蓄和情感丰富的特点。语言具有双重的矛盾性质:工具性和神性。语言摆脱工具性,重获神性的过程就是诗性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 诗性语言 特点 神性
  
  现代主流语言学派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工具性是语言得以存在和有意义的根本原因,并给语言冠以最高的荣耀:“语言是人类和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全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徐通锵,叶蜚声1997)这是应用性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失去这一点便丢掉了语言存在的核心价值。语言工具性的这一面,我们不可否认。但同时,与工具性相对应的语言“神性”则给我们开辟了另一番认知的天地。“语言摆脱工具性、重获神性的过程即诗性转化的过程”(马大康,2000)诗性语言抛开了标准语言的枷锁和园囿,是对语言“异质层面”的认可和赞同。人用语言来标注世界并赋予以脱离表象的意义,使人诗意地生活于世界上。而作品就是作者生活世界的一种表态。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的确是人的家。这是一种心灵性的世界表达,具有“在家性”,奥斯汀认为,说话就是做事;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的生活形式;海德格尔说的更明确,“语言乃是存在的家。”诗性语言是内化的世界。
  诗性语言与日常的应用性语言相对,从客观上来看,它们同属于语言,但分属于两个独立的言语体系范畴;从主观认识上,读者(听众)的认知手段、阅读方式、文学修养、思维能力、话语习惯等也能造成诗性语言和应用性语言的差异。应用性语言局限于既定的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而大部分的诗性语言则是对语法规则,尤其是传统语义规则的打破。诗性语言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表象的鲜明性、表意的含蓄性和情感的丰富性。(段双全,2002)
  一、表象的鲜明性
  表象是人们通过感知而形成的对自在之物的感性认知形象。事物自我呈现的状态叫“物自相”,“物自相”本身不传达任何情愫和意愿,只呈现客观世界的自在状态。而决定表象是否立体、是否鲜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主观认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田园诗人王维诗画相通,冠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所谓诗中有画,是因为诗中的一些词语代表了某种物象,通过读者的自我感知形成表象之后,加入联想和想象的因素,就步入画的艺术境地。如,“柳”者,“留”也,古人因“折柳”相留,历来隐喻文人墨客的离愁别绪。诗中柳,寓意不言自明;画中柳,形象鲜明深刻。有人说,沉默是最佳的语言,而隐喻则是对沉默婉转的另类表达。经过时光的沉淀和历代的洗礼,诗歌中的很多词语已经成为定式的意象,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这四种植物是客观的物象,而人的主观认识则给予了深刻的寓意,是君子清高孤傲、自我心灵情致的表现。
  二、表意的含蓄性
  应用性语言大都平铺直叙,尚简、精炼、达意,目的在于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而诗性语言则另辟蹊径,以“直露”为大忌,主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力求语言意未尽露,耐人寻味。正如孙犁所言:“所谓含蓄,就是不要一泻无遗,不要节外生枝,不要累赘烦琐,要有剪裁,要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诗性语言通常给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认知模式,表层意思大多不是作者真正的思想流露,因而使深层的寓意隐晦含蓄。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只此四句就表达了女主人公徒自伫立将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用“共饮长江水”来慰藉两地情思,一水相牵的幽怨。并且用《汉乐府》中“江水为竭”的典型意象来寄情江水,片语成诗,“真是古乐府俊语矣”。
  三、情感的丰富性
  情感是诗性语言的灵魂。如若没有丰富的情感,空有鲜明立体的表象和含蓄委婉的表意,也不能达到艺术至臻的境界,至多是“无肉之枯骨”。常用看似不中规中矩的“陌生化组合”带给人视觉冲击之外,展现的是复杂的、难以言传的内化世界。作者在力求表达得体、情感丰富的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猎奇求异的心理。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这首诗用了对比的手法,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活着”又“死了”,生死是一对互补反义词,不存在中间状态。结合诗文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得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说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和压迫者:肉体存在,但精神已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为了赞美鲁迅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其死,是肉体的陨落;其生,是精神的永存。诗歌贵简。“生”和“死”分别表达出准确的意思,但用两个语义矛盾的词同时说明一个事物时,看似造成了语义的混乱,实则表达丰富的感情。情感是诗性语言得以存在的前提,也通过语言的压缩精简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言简意赅。如果把臧克家的这首诗平铺直叙,则可表达为:压迫者虽然活着,但是他们的精神死了,是一副行尸走肉;鲁迅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永存,值得歌颂。被改换后的通常搭配和原文的超常搭配虽然实现了“等价原则”,但是文学美感荡然无存。情感的表现力大大被削弱了。
  诗性语言可通过词性、语法、语义和词语感情色彩的超常搭配来实现。不论是何种方式,都有对各自规则的违反,也有遵循。“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最大限度的美学准则。“美就是一种关系,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诗性语言的搭配关系实质上表现为一种对立关系,它往往在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高与低、内与外、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具体与抽象、过去与未来等各种对应事物关系中进行巧妙的搭配。”(胡帮岳,2003)
  语言的诗性和工具性总是处在此消彼长的状态。语言研究发展到今天,诗性的最初表现力即语言的神性被大大削减了,而工具性即语言的逻辑性则得到人们的首肯和强调。(马大康,2000)《创世纪》中记载了光的来源,上帝发觉天地间一片黑暗,便说:“要有光啊!”于是出现了光,世界明晰了,语言成了最原始的创造力量。由于原始语言的神性,在巫师神汉那里,语言成了法力无边的咒符,在寻常百姓家成了辟邪祈福的春联桃符。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脱离了最远古的“神的时代”,人的想象力变得越来越弱而逻辑推理能力不断增强。诗性的语言受到了挑战,但作为异于应用性语言的诗性语言有自身的价值,离开纯粹的逻辑和推理,其表现力就得到了彰显。
  参考文献:
  [1]马大康.语言是变色龙[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
  [2]段双全.浅论“诗性语言”的特点[J].教研天地,2002.
  [3]胡帮岳.诗性语言的超常搭配[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