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校亟需建立“保障经费有效使用机制”_经费保障机制
 

高校亟需建立“保障经费有效使用机制”_经费保障机制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7:50 影响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最近完成的《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到2002年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为88亿,而截至2005年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
  数据说明,高校贷款规模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校方的解释通常是,学校办学规模在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在发展,校舍要建,设备要买,而国家的投入有限,学生收费有限,其他财源也有限,自然需要贷款。
  发展是贷款的理由,看似十分充分。可这份报告的另外一组数据――课题组定义的“财务效率性”(用来反映保障各项经费得到有效使用的指标),却让我们对这一理由产生了怀疑。课题组发现这样一个重要的现象――那些贷款规模大的高校,尽管自身财源充裕,但是财务效率趋向低下。研究报告强调:“这意味着一个值得深思的倾向:往往是那些既有资源使用效率又低的院校陷入了高负债的困境。”报告指出,负债比率最高的吉林大学固定资产周转率仅为0.44,其公用支出中水电暖费的所占比率高达17%,在这一指标上,76所高校的平均水平是6.9%。而在日本国立大学,这一比率在综合类院校仅为3%左右。这暴露了国内高校在“降低能源消耗,控制高校运营成本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认为,中国高校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根本不注重控制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业内人士指出,与其说中国高校乱花钱,还不如说在怎样用钱上,根本没有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几年以前,杨福家先生说过,如果诺丁汉大学获得一笔钱,学校董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进行软投入,考虑怎样建设教师队伍、培育大师,可是国内高校首先考虑用这笔钱建设大楼、扩大校园面积或者添置设备。结果是,钱花了不少,校园变大、楼变高,但办学水平没有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校园、大楼、设备并没有按照教学、科研的需要来规划、建设、配备。不少大楼建起来之后,使用效率极低,而包含水、电、物业管理、维修等在内的维护成本极高。不少设备买回来之后,只是作为评估、检查之用,有的设备使用率甚至为零。
  高校资源闲置的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十分突出。以上海为例,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高校共有价值5万元以上的精密仪器约3000台,总价值接近6个亿。但在这些精密仪器中,全年使用时间超过1600小时的只占4%,使用时间在400-1600小时之间的约占18%,使用时间在1-400小时之间的占16%,而全年使用率为零的竟占到了62%,完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到今天有所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区负责人曾经直接跟笔者透露,他们捐赠给高校的设备,学校从来就没给学生使用过。如果对建筑、设备的使用进行科学的规划,高校根本不会产生那么大的资金缺口,根本不需要贷那么多的款。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精打细算的家庭,即便收入不多,也过得有滋有味,而一个大手大脚、没有规划、不懂经营的家庭,即便收入颇丰,日子也艰难。最近几年连续曝出的高校豪华校门事件、观光电梯事件、报销洗脚费事件,不过是高校没有“保障各项经费得到有效使用”的冰山一角。
  若想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必须建立起“保障各项经费得到有效使用”的机制,不但要加强对高等学校资金使用的监管,要求高等学校建立透明的财务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确立,调动高校保障各项经费有效使用的内在积极性,这是高校缓解债务危机的基础。
  
  熊丙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上海交大校报主编。2004年6月出版《大学有问题》一书, 2006年1月又推出《体制迷墙》,谈论大学为什么有问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