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三曲”策略_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三曲”策略_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7:11 影响了: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标准中所倡导的新的数学教学观念,依据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我觉得可以从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情感体验的加深等方面作一些研究,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源泉曲”――培养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样,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情感与态度”中要求达到: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1.直观引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可以引发兴趣,深化感知。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老师先出示实物投影:5个桔子、5只小鸡、5个行人、5辆汽车,让学生数一数。再让学生在桌上摆5根小棒,5支铅笔等具体的实物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一边摆图形,教师一边提问:“这些东西不一样,它们的数量一样吗?”从中使学生得知尽管这些东西各有不同,但数量都是“5”,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使他们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并在实物下面写“5”。再请学生讲出数量是“5”的各种各样东西,然后老师又问:“你们看到或听到‘5’这个数时想到了什么?”他们说,想到人的一只手有5根手指,一只脚有5个脚趾,教室里一排有5名同学,家里有5个茶杯等等,从而使学生又从抽象“5”想到实物,使学生初步形成“5”的概念。这样,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设疑激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出示“长方形长18厘米,宽12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把四边的长度加起来进行计算。这时,没等学生算出来,教师早已在黑板上写出了算式:18+12=30(厘米),30×2=60(厘米)。马上,学生出现一脸的迷惑,不知道老师用了什么“诀窍”,在学生产生了疑问并且想知道时,老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疑问:动手把长方形四条边拆开,把一条长和一条宽放在一起,把另一条长和一条宽也放在一起,把一条长和一条宽看做一个整体,现在有两个这样的整体,就出现了(长+宽)×2=周长的公式。因此,通过创设疑问,使学生学习意识始终滞留在接受疑问――自己动手解决疑问的学习探索过程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端正了学习态度,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探索延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延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变“老师教我学”为“我要继续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4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再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原来的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1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8平方分米小。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平方分米。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探索的余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怎样去求?这时,老师必须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在激发出来后还能持久地延续下去,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4.实用巩趣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的“关于学习内容”部分中指出了应用意识的五种主要表现。因此,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巩固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相关数量关系的教学之前,我就让学生和家长一道去市场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和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景。再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汇报自己购物结果,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通过“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的相互问答,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从而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只要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兴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大脑组织的功能,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媒介曲”-――创设情境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情境,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媒介。
  
  1.悬念情境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我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马上就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同学们“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纷纷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我便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于是,我创设的“情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例如,教学加法的实际运用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画有不同颜色、不同只数的兔子图,然后问学生:“图上关于兔子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展、活跃起来:有的观察,有的动手分白兔、黑兔,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四人小组上台汇报研究结果,找到了不同的方法:①点数出兔子的总只数,有一个一个地数,也有两个两 个地数的方式;②按群计数(左边9只,右边6只)后,算出总只数;③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8只,黑兔7只)后,算出总只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旨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3.活动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价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整堂课都融入在活动之中――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这不仅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营造教学情境是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的,是手段、是桥梁,是媒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创设情境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
  
  三、“保障曲”――加深体验,实现学生和谐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只有加深学生的体验。才能实现学生和谐发展。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寻找身边的数、收集整理数据、模拟生活情景、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或家里)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如桌子有几只角,可以用几来表示。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后,可以发给学生4个没有指针的钟面,让学生回家把自己或父母一天中的4个时刻画出来,并配上简单的画面或语句,这样就拉近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又一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由此可见,为学生提供包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这样一来,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同学的合作体验,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后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有的一个人搭,有的几个人一起搭,结果搭出了形形色色的物体。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使情感体验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速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无论是对其现在的发展,还是今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把兴趣、情境和体验这三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高效发展。这正如《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要求的:“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责任编辑 张华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