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优化文本细读方法,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优化文本细读方法,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6:58 影响了:

  摘 要: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应当“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笔者针对当前文本解读的误区,试着从抓住文眼,细读深究;比较辨析,品味赏美;激疑设问,曲径通幽;资料助读,考据添意等几方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如何优化文本细读方法,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文本细读 抓住文眼 比较辨析 激疑设问 资料助读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原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最先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曾经对文学阅读产生过较大影响。近年来很多教育专家呼吁语文教师要进行文本细读,这里的文本细读既是指一种文本阅读的态度,也指引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应当“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在文本阅读时,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细读,仔细领会言语内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语言的节奏与韵味,质疑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内涵和空白,用自己的心灵触角去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通过对文本细致、精确的语文分析,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尚文先生对文本细读的解析最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抛弃杂念,潜心涵泳,才能见微知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捕捉到灵魂深处的细微声响。
  二、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首先课堂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服务于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前提,甚至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劣往往取决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只有教师细读先行,对文本进行深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阅读与欣赏,才能在课堂上以自己的体验唤醒学生的体验,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教师坚持不懈的文本细读能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语言敏感,丰富解读经验。文本解读能力是促使老师形成教学风格的核心条件。师生在欣赏文章、与作者一起感受生活、体会生命真谛时能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
  三、文本解读误区
  不少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种现象是迷信教参,忽略自我解读,对文本解读得不够细腻,对文本怎么会达到某种高度的过程不清晰。有些教师视教参为上课的救命稻草,一篇课文拿来,浏览两三遍即可,不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以教参的重点为重点,以教参的难点为难点,以教参的教法为教法。唯教参是从。结果如何?教师虽走上讲台,但未走进文本,虽构建课堂大致骨架,却从未掀起过自己的情感波澜。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只是浮于文本之上,没有沉潜于文本之中,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隔靴搔痒,只会说些空话套话。
  第二种是浅尝辄止,大致浏览一下课文内容,没有仔细研读文本及有关文本的其他资料,以致在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上不到位。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牧童放牧之归、雉鸡唤偶之归、蚕儿作茧之归、农夫荷锄之归。但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太浅显浮泛了。这时需要结合背景细读深思。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由背景结合本诗最后一句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才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第三种情况是过度诠释。如《泊船瓜洲》一诗,尾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很清晰地传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有教师认为此次王安石是第二次为相进京改革,展望改革成功之景,则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担忧改革失败,则忧心忡忡,眉结一处,所以这首诗包含着王安石复杂的心情。实际上这位教师多虑了,王安石此时可能是思虑万千,但并未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文本解读得讲究分寸,当深则深,不可超出文本本身内涵,更不可超出学生认知水平。
  四、文本细读的方法
  语文老师应潜心涵泳,细读文本,真正探索阅读路径,走进文本深处,品味美点,解读要点。那么如何进行细读深究,用好文本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列举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1.抓住文眼,细读深究。
  抓住文眼,细读深究,是阅读教学的便捷之道。由字词组成的文本有“本事意蕴层”和“哲学――美学意蕴层”之分,“本事意蕴层”是指文本所表达出的比较明确、具体的情感观念,它没有脱离语言符号本身的确指意义或现实意义,是文本的浅层意蕴。“哲学――美学意蕴层”是指文学形象中所蕴涵着的作家对自然、社会的一种深度悟察,对历史人生的一种深邃洞见,它往往透视出人性的深层内涵、社会的深刻本质和独特的审美体验。粗读文本,我们只能感知文本的浅层含义,而文本细读,特别是抓住文眼细读深究,才能感悟文本所蕴涵的情味、意味、理味、趣味、韵味,真正领悟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对自然、社会的一种深度悟察。《安恩和奶牛》是一篇情节简单易懂,人物刻画细致,但立意深远的小说。粗读文本感知故事内容,细读描写语段分析人物形象,勤劳朴实、仁慈善良的主人公安恩老奶奶逐渐浮现在眼前,作品仅仅是赞美人物的美质吗?我在阅读中质疑思考,多次细读深究,发现题目中的“和”字很容易被读者忽略,但仔细推敲竟是解读文本内涵的眼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和”字深究,为什么不是“安恩的奶牛”?“和”表明并列平等关系,“的”是修饰从属关系。在安恩眼里奶牛不是她随意驱使的工具,而是她的同类,是朋友,是伴侣,一字之换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身上的人性美,小说的深层意蕴也慢慢挖掘出来,原来作者想通过文本告诉人类: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人应该尊重理解动物,而不应为了人类的私利,奴役驱使甚至摧残杀害无辜的生灵。真如叶圣陶所言“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啊,语文老师应努力提升细读功夫,抓住文眼,引领学生挖掘文本的内在意蕴。
  2.比较辨析,品味赏美。
  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比较辨析,品味赏美,是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文字的不同就是意境上的区别,文字上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的推敲。”一些经典作品中,作家往往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来遣词造句,对字词句进行独出心裁的选择和组合,以传达出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感悟。因此抓住这些字词,通过换用其他字词进行比较辨析,咀嚼品味。如《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有两个“卧”字,第一个“卧”可以和“建”、“立”等字相比较,第二个“卧”可以和“铺”、“盖”相比较。通过辨析,学生不但能感受到拟人手法的生动传神、而且能体会到“卧”所传达出来的暖和安适、宁静安详的审美意味。
  比较品评,有多种方法,如段与段之间的比较,课文与原稿的比较、同题材文章的比较、同体裁文章的比较、将原文改写之后与原文的比较等等。有比较才有鉴别,文章的特质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
  3.激疑设问,曲径通幽。
  于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较高境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语言中的矛盾处、悖情理处、有意味处和貌似无疑处激疑设问,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从而“曲径通幽”,发现文本最美的景致。如教学《社戏》时不妨抓住矛盾处激发学生的思考,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也不好吃,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学生体味全文,发现“我”真正怀念难忘的是平桥村淳朴憨厚的小伙伴,热情好客的老人,还有农村清新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这一切是“我”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教师启发学生质疑矛盾处,深入领会鲁迅美好的思想情感,感悟小说的深层含义这一教学难点也得以轻松化解。
  又如教学《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时,在了解春节习俗,品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疑问:“文章的题目与内容相符吗?换成《过年的回想》好不好?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原本平静的课堂掀起了微澜,学生重新回到文本中细读思考,发现在文章结尾处有点睛之笔,细读品味后感悟到作者在六十“高龄”忆童年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幽默的笔调中流淌着作者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之情。这样的设问质疑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
  4.资料助读,考据添意。
  考据,借鉴到文本细读中来,就是以确凿的语言材料和事实根据作为研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深入发掘文本中潜藏的意蕴,以求得在更宽广的学术视野中和更深入的思想层面上对文本的理解与融通。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内蕴的钥匙。
  要深入领会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一课的主旨有一定的难度,仅仅靠朗读分析是不够的,需要补充介绍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屠格涅夫出身贵族,却以一个猎人的名义写下了对农奴的同情。他为纪念一个朋友的逝世,快乐地坐了一年的监牢,而监狱却成就了他反农奴制的名篇。他吟诗歌出道、擅长随笔,而后又凭着多部小说,赢得了“欧洲俄罗斯的第一位小说家”的封号。他晚年旅居法国、病魔缠身,却在逝世前用了五年写下了饱蘸激情的八十三篇散文诗。《蔚蓝的王国》是作者逝世前五年写下的,屠格涅夫人生最后20年长期旅居国外,远离祖国,晚年生活寂寞而且痛苦,病魔缠身,但他仍坚持写作,毫不掩饰地向读者剖开了自己的心灵,把一个老年人的思考、感受、体验浓缩到隽永的文字中。这些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蔚蓝的王国》的思想情感,体会到屠格涅夫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感佩于作家博大纯洁的心灵。不过,参阅别人的意见最好在自己的解读之后,避免先入为主;并且,作品的艺术世界并不是作家自己生活的简单再现,我们不能在作家和作品之间划等号。
  当然,文本细读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诵读品味、评点批注、补白会意等,但无论何种方法,我们都要紧紧抓住能体现文本的要旨处作解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就像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我们不要拘泥于参考资料,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而应坚持细读深究,用心开掘语文的清泉,润泽心灵,然后引领学生努力构建芬芳的精神家园,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上!■
  参考文献:
  1.全国首届“文本细读”暨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报告.慢慢走,欣赏啊.沈大安.2008.6.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教育七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3.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4.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