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关注学生生命体验,构建数学情智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
 

[关注学生生命体验,构建数学情智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

发布时间:2019-01-28 04:01:37 影响了: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一句话,教育只有走进儿童的生活,建立在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构建数学情智课堂。
  
  一、构建适宜学生生命体验的心理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作为关注学生生命体验,构建情智课堂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务必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探究成果,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在学生体验过程中注意运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其实你的错误已经为其他同学亮出了‘此路不可行’的红灯!”“一次小小的失败算不了什么,改变一下思考的角度再试一试吧!”从而唤起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情感,使数学学习成为孩子们最大的快乐。
  
  二、创设适合学生生命体验的各种情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或学习实际联系起来,创设一个使学生“厌旧思新”“认知冲突”或“相似思考”等情境,推动他们去思考、去体验、去探究,激活学生相应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目的。
  1.厌旧思新情境
  厌旧思新情境,即学生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强烈地意识到用旧的知识、方法太烦琐、太费时,或已不适合新问题的解决,而产生渴望学习一种新的知识、发现一种新方法的心理状态。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学生在测量实践中感觉到用1平方厘米去量桌面面积太麻烦、太费时了,希望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引出关于平方分米的学习探索。实践证明,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体积等起始课都可创设成厌旧思新的情境。另外,许多要用新方法计算的知识,也可创设为厌旧思新的情境,如乘、除法意义的应用题,简便计算,用短除法计算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通过厌旧思新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促使学生把学习的动力自觉内化为个性的行为,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
  2.认知冲突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应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进行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复习后,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36、93、510、1386这四个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将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456→465、564→546、654→645,问:“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练习并作出判断后,教师惊奇地发问:“奇怪,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能被3整除;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也能被3整除。”“456、564、654三个数变换后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内在需要,产生了“愤悱”的强烈情绪,他们主动深入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3.相似思考情境
  相似思考情境即温习、提炼相应的旧知识学习的策略或途径,创设新知识的相似学习情境。如“圆柱的体积计算”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在推导圆体积计算公式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分割法和拼接法),教师启发:“以上是把要研究的图形经过适当的变化,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长方形),然后根据学过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体积公式。那么,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否也用这种思路来推导呢?圆柱怎样分割拼接,就能得到一个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似思考情境。另外,如圆面积计算、分数或比的基本性质等,都可创设成相似思考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用“已知”来探究“未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有效营建情智共生的课堂
  
  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是指“自主探索→思考感悟→亲身体验→互动合作”。用一个形象而生动的示意图来展现,笔者的理解如下图所示。
  古人说得好: “水至清则无鱼。”在数学课堂上,太清没有思维含量,没有思想波澜,没有认知冲突,没有激烈争辩,久之,学生会丧失思考的乐趣与认知的驱动力,生命失却光泽;太浑――没有倾听,没有汲取,没有引领,学生沉浸在自己狭小而封闭的思考空间里,自以为是、自我满足。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出高质量的课堂――情智共生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展示问题的广场、挑战问题的赛场、生成问题的牧场,让学生置身于渐清渐浑,渐浑渐清的课堂中,使生命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在循环往复中共同发展,不断提高。
  (1)在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时,要把握好适度引领这个平衡点。小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必须是在教师适度而有序的引领下进行,这样,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学习才能“螺旋上升”,情智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有效实施。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四组卡片:①3、4、6 ;②2、4、7 ;③1、8、9;④0、3、5。先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分类,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很容易想到:在组数的过程中,组数用的卡片上的数字没变,所组成的数的数字之和也没变……这样学生会逐步猜想出3的倍数的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螺旋上升”,学生的智慧才能更灵动。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部分教师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导致不能收放自如。教师引导过早,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思维得不到发展;引导得过迟,会因最佳点拨时机的丧失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导得过多,包办代替,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性;引导得过少,会使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构建情智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①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②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角,都是用线段围成的)③生活中有没有不具有上述特点的平面图形呢?(出示课件:圆)④圆和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比有什么不同?通过平面上的直线图形的共性挖掘,学生产生了与实际的不相适应――生活中还有不是直线的平面图形,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只有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使学生对于圆的初步感知认识得主动深刻。
  (2)在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时,应讲究整体性、连续性、开放性,真正达到情智共生。我们不能把教和学的进程机械地割裂开来。自主探索、思考感悟、亲身体验、互动合作是情智课堂情感交流、智慧启迪的主要方式,也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对学生个体生命而言,这昭示着情感的丰富,思维火花的迸发,创造性的萌芽,生命活力的焕发。
  总之,要构建数学情智课堂,就必须在充分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使鲜活的个体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出类拔萃。通过学生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使数学课堂更加欣欣向荣,勃发出一片片盎然的生机。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玉潭镇中心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