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语文教学现状的深度反思:深度揭露大学生现状
 

语文教学现状的深度反思:深度揭露大学生现状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9:40 影响了: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区桃李园实验学校(原实验中学)前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霍光武(以下简称霍):语法教学,渐渐退出了语文阵地。我们的学生说话作文,常有语病,却不知错在哪儿。语法知识,语文教师却不敢大胆去讲,语法教学退到了很尴尬的境地。
   钱梦龙(以下简称钱):不光是语法,语文知识都有这样的“尴尬”问题。语文课究竟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不仅语文教师心中无底,连语文教科书的编者,乃至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者都说不清楚。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竟然没有知识框架的支撑,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
   过去语文教学上有个“八字宪法”,叫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尽管分类不大科学,有些概念交错,但大体包括了语文知识的基本门类,现在一些专家们比较强调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把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之类的所谓“陈述性知识”看作“死知识”,不但不重视,甚至排斥,这就造成了语文课程没有知识框架的怪现象。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已经作了修订,结果怎么样,还不知道,但估计在这方面不大可能有根本的改变。
   霍:学生学一点文字知识,可以帮助纠正错别字;学一点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对于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那点语法知识还是英语老师教的,是英语老师抢了语文老师的饭碗!
   钱: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进行语文知识(包括语法知识)的教学。当然不是重复过去那种烦琐、刻板的教法,但一些最基本的语法规则、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等等,学生还是应该懂一些的,而且最好大体有一个粗略的框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人喊出“淡化语法”的口号,作为对当时语法教学教条化、烦琐化的一种反拨,有它的积极作用,但现在则把所有的汉语知识淡化到了可有可无、甚至完全“淡出”的程度,则又走到了另一个同样有害的极端。我估计,这种状况,若干年后,可能又会作为一种偏向来纠正。现在语文老师教一篇课文,不知道什么知识该教,什么知识不必教,取舍之间,全凭教师个人随意确定,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大概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语文教学的这种“无政府状态”如不改变,想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难啊!
   霍:记得五十年代初期,《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为纯洁祖国的语言而斗争》,那时对语法教学非常重视。
   钱:是的。那时吕叔湘、朱德熙先生还为此特意编写了一本《语法修辞讲话》,对推动全社会的语言规范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后来中小学的语法修辞教学弄得过于琐碎,脱离了语文应用的实际,结果是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但这不是语法修辞本身的错,而是教得不得当造成的。我们现在要纠正偏差,可不能把孩子当脏水一起泼掉呀!何况现在语言在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语法现象,它们正不断融入到新的话语体系中来,像名词前直接加副词,如“很中国”,过去肯定认为是语法错误,但现在大家都已接受了这种新的词语搭配方式。语法本来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也要让学生懂得语言的这种新的变化?
   总之,现在要理直气壮地讲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这个民族,思维总是不大成熟,过去在政治上忽左忽右,学术研究上也是潮起潮落,一会儿提倡,一会儿反对,摇来摆去,还美其名曰“矫枉必须过正”,殊不知一“过正”,又得“矫枉”,就这样矫来矫去,始终找不到一条“正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几十年来就是这样的起起落落。希望我们的思维快一点成熟起来。
   霍:现在的语文教材,除人教社编的以外,各省市也在编,您认为现在教材的质量怎么样?
   钱:现在语文教材的确编得很多,质量当然也有高有低,我没有全面看到,所以很难说三道四。但从我看到了的几套说,总觉得语文课本不大像语文课本,倒像是一本人文杂志。翻开目录,一个个按主题编排的“单元”,就像是杂志的一个个“栏目”。按主题来组元,这种教材编起来最方便:先确定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些主题配置一些相关的文章,再编几道思考练习题,一本语文教科书就出来了。主题与主题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科学的体系和序列,一篇文章可以放在低年级教,也可以放在高年级教,随意性太大。前不久听了一堂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教材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记得这首诗本来是高中教材,现在成了初一的课文。《再别康桥》过去作为高中教材的根据是什么?现在作为初一教材的根据又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这种无序状况,在人教版教材和一些省编教材中都存在。教材究竟该怎么编?它要不要有序列?要有怎样的序列?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研究。
   霍:一些传统课文,如《老山界》《七根火柴》,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非常好的红色经典,可是许多教材不见其踪影。非常庆幸的是,这次来上海,发现上海版语文教材保留了《七根火柴》。
   钱:各个地区都在编教材,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这个设想当然很好,关键是各个省市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实行地方保护。我个人的主观感觉,各地教材大多编得比较仓促。过去教育部有个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现在大概只有大学教授了,大学教授当然学问大些,但他们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审查中小学教材难免隔靴搔痒。上海的教材也是很仓促地赶出来的,编辑班子是临时搭建的,而且都是业余的,平时都有教学任务,不可能全力投入编辑工作。这样仓促编出的教材,只能边用边改,因此教材年年在变,老师意见很大。
   各地都在编教材,但我知道都没有专业队伍,跟上海的情况差不多。就我所见的几套地方教材,编辑思路也大同小异。过去叶圣陶先生编教材,选文不仅要文质兼美,具有可读性,可教性,而是必须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好文章。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现在只能让人在追思中深深怀念了。
   霍:您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主张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您怎么会有这样的超前意识?
   钱:从我个人的切身体验,我感觉到,一个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才,主要靠自学。听说北师大已故的叶苍岑教授生前曾十分感慨地发问:现在全国知名的几位语文教师,魏书生、宁鸿彬和钱梦龙,为什么都不是我们师范大学培养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叶先生举出的这几位都是靠自学走过来的,魏书生和我只有初中学历,宁鸿彬大概是高中毕业,这些“学历不合格教师”之所以能在语文教学上走出自己的路,正是他们自学的经历使他们体悟到,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向学生“奉送”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己猎取知识的兴趣、能力和习惯,正是这种体悟,使他们不期而然地悟得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作到此两点,方为教学之成功。”我们这些“学历不合格教师”从自身成长历程中悟出的教学理念正好与叶老的思想不谋而合。这就是对“叶问”的回答!
   就拿我来说,我在读初中一年级时,就养成了读书、买书、藏书的习惯,当时我是班级里唯一有个人藏书的初中生。一部被我翻烂了的《辞源》,成了我读书自学的唯一指导老师和见证人。因此,当我这名初中毕业生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时,很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1979年,我提出了“自读”“教读”这些概念,1981年又从中提炼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当时国内好像还没有人这样提过。近期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这正是我在30年前就提出的,你刚才说我有超前意识,也有朋友认为我有“前瞻性”,其实我只有“后瞻性”,因为我的这些教学理念完全是从自己少年时代的自学历程中悟出的。
   霍:谢谢钱老师接受我的采访,真诚祝福钱老师身体建康,万事如意。
  
  霍光武,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马鞍山。本文编校:洪 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