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教育潜规则_中公教育官网首页
 

教育潜规则_中公教育官网首页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5:34 影响了:

  人们经常听说或谈论官场潜规则,娱乐圈潜规则,职场潜规则,医疗潜规则,商场潜规则,等等。一个叫吴思的学者给潜规则下了一个定义:“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背后,存在着一些不成文却又获得广泛认可(并被大量践行)的规矩,这种东西往往支配或影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这就是潜规则。”毋庸置疑,教育也有潜规则。
  1. 用人潜规则。用人唯亲、唯近、唯友,这种任用标准必然导致学校中出现“小团体”“帮派主义”,导致学校内部冲突不断,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甚至使学校决策“流产”。在这种潜规则的约束下,个体集结成利益相关的“团体”或“帮派”,这是对学校主体制度的一种反动,加大了主体制度体系运行的成本。在有些学校,有些教师教学水平相当不错,教研水平一流,但不善于钻营,不善于拉帮结派,始终得不到重用和提拔。
  2. 择校潜规则。 每年离9月份升学还有半年时间,不少家长已经在为自己的孩子能否顺利进入理想的中小学而四处奔波,报名参加各种与名校有关的培训班,收集各种与资质有关的证书,寻找各种能让自己孩子进入名校的路子……名义上,就近入学、不用考试,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入学的资格与权利,可实际上择校成风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面对庞大的升学需求,名校始终有限。尽管政策规定是一视同仁,但真正能够享受到顶尖优质教育资源的总是少数,于是谁家本事大,能钻政策的空子,谁就能让自己的孩子一路走好。而那些所谓没本事的家长,就只有羡慕与叹气的份了。这种情况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普遍存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而 择校“潜规则”破坏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败坏了社会风气。
  3. 学术潜规则。 学术潜规则中有著作编排、论文发表、学术论文评比、研究生答辩等潜规则。如著作主编只写个引言和结语,很少写正式内容;研究生发表论文通常要署上导师的名字,而且要放在前面;发表论文要交纳数目不菲的版面费;申报课题时总要设法找一帮人成立课题组(行话叫“借桥过路”);学术论文评奖主要不是评学术,而是评学术背后的资历、地位、关系;申报学位点时一定要“疏通”评委;学术研讨会通常要发礼品或者观光旅游;学术评论时要尽量讲优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学术潜规则本质上是一种学术腐败规则、利益均沾规则。它败坏了学术风气,破坏了健康的学术环境。
  4. 教育民主潜规则。民主是和谐社会的追求之一,教育系统也不能例外,但我们的潜规则是领导说了算。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定是一定要推行到底的,校长的意见是一定要贯彻执行的,如若不然,呵呵,等着瞧吧,谓之独断方显英雄本色。现实也确实如此,只要是教育主管部门或校长的决定,无论是否科学,都要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笔者还从未在学校大小会议上看到有教师敢于站出来对校长说半个“不”字,在学校实行评聘分开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因为缺乏民主,导致决策失误,学校也干了不少劳民伤财的事,教师们敢怒不敢言,饭碗要紧啦。
  5. 教育评估潜规则。一个学校,每年都要经历名目不同的评估,但这些评估能够起到多少作用,恐怕只有评估者和学校才真正知道。一部分评估不但不能起到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作用,反而为制假造假推波助澜。在名目繁多的各种评估到来之前,学校早就按评估组的要求“造”好材料,并向全校教师和学生“说明情况”:“谁出问题谁负责。”在这种教育现实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会有诚信可言?
  6. 教育红包潜规则。教育红包,是指学生或学生家长出于某个或某些功利性目的而送给老师的“红包”或类似“红包”的贵重东西,如消费卡、贵重物品等。许多有钱、有势的家长,他们在经济地位上显赫,所以对下一代的教育不遗余力,经常会在适当的时候去教师家里坐坐,顺便意思意思,目的是希望教师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对此,教师收受礼物之前可得好好思量思量后果。如果家长送礼、教师收礼成风,会给成长中的孩子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教师如一头钻进钱眼里,“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就会抛诸脑后。为了使孩子得到老师们的照顾,家长遂纷纷向老师送礼行贿,这还了得?
  教育潜规则使人们把教育活动中不正常的事当作正常的事来看待,颠倒了是非观、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解着现代教育应有的民主、法治、公平、人道、规范等基本理念,与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格格不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教师的形象,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