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方法与智慧:分组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方法与智慧:分组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30 04:02:33 影响了:

  新课程倡导自主、协作、探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分组学习受到了认可和应用,并日渐流行。然而,在当前课改实践中,却经常存在着“有组织,无纪律”的小组学习现象。小组合作往往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要么演变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要么最终小组成员“我行我素”,“各奔东西”。这样的分组学习是否有效,一线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智慧,来实现分组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呢?
  郑雪萍、林凤桂两位老师认真研究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程内容,并设计和实施了整合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建构、技能掌握、思维发展,以及情感提升、协作意识和集体智慧等方面,都获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效。从课堂反馈来看,该教学通过有效分组和技术整合,完成了既定目标,让学生基本掌握了调查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并深入理解到动物与人类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分组方法:注重策略,灵活多变
  
  分组学习有助于改变传统学习“闷头单干”的形态,使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但分组只是一种途径,无效的分组学习不但无助于交流,反而将造成新的困境和误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两个课时,都采用了分组学习方法,但策略不尽相同。
  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分组方法是随机组合性地采用了“共学式”的小组合作策略。为方便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交流,按照座位前后进行4~6人分组。例如,在分析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时,让学生围绕几个问题(或任务)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形成共识。然后,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组员轮番担当)发言,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同时,教师参与到学生分组讨论中,与学生形成和谐、民主的协作关系。
  在《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中,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采用“小组调查”策略,每组6人。课前让各组选择一个共同主题并任务分工,每个成员都确定承担一部分调查任务,最后综合总结小组工作,并用课件向全班展示成果,同时自评和互评。
  
  小组活动:合理组织,有效管理
  
  为了不“为分组而分组”,使分组效果实现超越,小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在《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分工、调查等活动,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
  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目的、任务要求明确。教师做好指导,及时检查、监督和指导小组学习任务,不放任自流。在师生小组展示交流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适当点拨,引导和控制讨论的深度和节奏,激发学生求知欲,达到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
  
  技术整合:工具导向,服务教学
  
  在该教学案例中,设计者将信息技术定位为“助力工具”,并整合进生物学科,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讨论和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既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又提升了总体教学效果。
  (1)作为创设情境、解决重点难点的工具。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创设有趣的、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创设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寂静的春天》情境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出课文内容。又如,在课时2中,学生很难理解生物反应器,教师通过播放科学家如何利用转基因羊生产产品的过程,从而促进和深化学生的理解。
  (2)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例如,在第2课时中,要求学生用网络查找有关动物在人类生活中作用的资料,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拓展知识,提高信息素养。
  (3)作为创作和交流的工具。要求学生把收集整理的信息制作成演示文稿并汇报,让学生展示了可视化成果,又在制作和交流过程中,建构和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改进方向:没有最好,力求更好
  
  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更好的改进。综观该设计,仍存有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
  (1)由于涉及拓展内容,教师的生物知识储备略显不足,临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2)分组依据的考虑仍欠周到。在小组合作与展示时,在如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适时激励等方面,教师的激励评价技巧亦应有所提升。
  (3)在小组展示作品和互评时,对于时间的把握技巧也应注意。例如可以通过“分组展示+集中展示”、“精华展示+要点展示”、“限时展示+简短点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等策略来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小组汇报效果的最优化。
  
  分组策略:凝结智慧,促进实践
  
  1.合理选择小组学习的时机
  小组学习只是新课程教学的可选方式之一,千万不能误用、滥用。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环境资源、实际情境等具体因素,适时、适当、适量开展分组学习。例如:在课程内容具有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劣构性时,可以倾向考虑采用分组学习;当学生无法个人完成任务,或个人解决问题有困难确需帮助,或正常的学生动手表现机会不足时,可以倾向考虑采用分组学习。
  
  2.科学划分合作学习的小组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分组,科学划分小组具有重要的意义。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小组学习成果将远胜于单个个体或任意分组的学习结果。在学习分组时,要以实际情况和学生特性为依据,例如性别、年龄、知识水平、认知风格等。就目前而言,有两种分组策略:①同质分组。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小组。②异质分组。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混合搭配进行编组。
  一般说来,同质分组适合于个别化学习管理模式,性质相近的学生有利于接受同样任务;异质分组适合于合作学习管理模式,不同个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有助于互相启发,取长补短。采取异质分组,并在学习过程中密切关注小组特性的变动,适当地动态改变小组成员的结构和人数将能优化小组的结构。一般而言,小组成员人数不易过多,控制在3~6人的规模即可,另外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能力差异不能极度拉大,以免造成个别成员统管一切的后果。
  
  3.建立规范有序的合作规则
  小组学习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但同时也为课堂秩序带来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创建出“规范有序”的合作规则。例如:①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可以根据任务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监督员等,并明确各自所担负的相应职责,要求小组成员既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相互支持,发挥学习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小组任务。②培养良好的小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朝夕之间,而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监督。根据有序的规划形成的小组合作习惯,将使小组学习事半功倍,受益 无穷。
  
  4.设计有效的协作学习活动
  活动是体现合作精神与共建成果的必要途径,其组织机制一般包括:
  (1)竞争。学习者互相对立,目的是为了胜出对方。
  (2)个别学习。学习者互不相干,无利害冲突。
  (3)协作。学习者协同合作并分享目标,成功建立在成员共同努力之上。
  在设计小组活动时,要想有效应用这些机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为整个小组分配目标明确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法来刺激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对整体任务进行合理分割,使成员都担当其中某项子任务,调动个体主动性与能动性。
  (2)注重各学习子任务间的衔接设计(不能使子任务间完全独立,互无关系),使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合作交流。
  (3)要求学习小组定期举行各种形式(如研讨、座谈、分享等)的交流活动,使小组成员真正进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4)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适当引入合作、竞争策略,例如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进一步合作或互相竞赛将能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小组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动力。
  
  5.采用多样的评价激励方式
  评价有助于督促学习小组的合作,也有利于对小组成绩作出肯定。分组学习不能用传统方法进行简单评估。它不但要注重结果,还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过程中的小组表现,具体为:
  (1)注重检测并改正在学习中出现的对小组目标只分工、不合作的“形式上协作,实质上单干”的误区,以及由某些能力较强的成员包揽一切的个人英雄主义现象。
  (2)制定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详细记录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利用基于绩效的评估技术来评价小组成员在活动中表现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3)重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开展形成性评价,及时对学习阶段成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改正可能的错误;检查小组是否真正在学习活动中进行了交流合作。
  (4)在学习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要求,小组成员是否都取得了进步。
  
  结语:创新课程设计,迈向卓越教学
  
  教学是多变的,面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挑战,如何将压力化为机遇,并勇于积极应对,是所有富有理想和责任心的教师的使命。行动胜于说教,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创新课程设计,迈向新的卓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