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以人为本,“放飞”个性�: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放飞”个性�: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19-02-02 04:26:28 影响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着重体现了六个基本理念。进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研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如何更新我们小学数学教学观念,包括学习观和教学观等。第二,如何改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策略,如讨论、探究和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策略,以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环境。第三,要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下面我就以上几点谈一谈数学教学改革中我是如何“放飞”学生,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教学的。
   一、“跳出旧框”使之新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在教学中重视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思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安全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突出合作、自主。在讨论中,每个成员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合作,加速知识的同化。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教育改革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二、“导引曲径”使之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心理原因,思维往往浮于表面,探究的思维容易停留在表面。对此,我围绕思维目标,指引思维的“曲径”,这“曲径”实际上是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思维指向。教学中,让学生沿着“曲径”逐层“探幽”,促其对思维目标的深层感悟。
   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练习课时,师: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 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值大。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值大。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值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值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学生纷纷点头微笑,教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
   生10: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本课由比较分数大小一个问题,竟激发了学生的多种解题潜能,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三、“开放教学”使之畅
   实施开放教学,教师首先要实施情感教育。小学生年龄小,喜欢老师的表扬。教师热情地肯定、激励、鼓舞,创设适应的情境,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作为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激励的优势。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有一种比语言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那就是“目光”。目光包括赞扬的目光,友善的目光,严厉的目光及欢乐的目光。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用欢乐的、自信的目光鼓励学生,会使后进的学生受到更大鼓励。这种眼神也使他们感到安全,由于师生间感情的沟通,从而创造了和谐、宽松的氛围。
   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开展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实施开放教学,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学生提出的尽管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饱含深情的赞许的目光等加以保护。总之,要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教与学顺畅,知与情交融,情与理和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