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从近战到远战的历史性跨越]明日之后枪是近战还是远战
 

[从近战到远战的历史性跨越]明日之后枪是近战还是远战

发布时间:2019-02-10 03:36:30 影响了:

  可以说,有了战争就有了陆军,陆军是最古老的军种。陆军的交战方式从冷兵器时代使用刀、枪等兵器进行贴身肉搏,到热兵器时代使用步枪、机枪等进行近距离格斗,到机械化战争时代投入坦克等进行目视距离内的搏杀,虽然交战距离不断扩大,但相对于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而言陆军仍属于近战军种。成为远战之军、飞行之军,是“陆军之梦”。值得称道的是,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制射程达40千米的远程火箭炮,大胆进行了使陆军的火力打击范围由战术纵深(20千米左右)向战役纵深(40千米以上)跨越的探索,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款83式27 3毫米远程火箭炮,并装备预备炮兵部队,在建设远战型陆军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远程火箭炮的研制历尽艰辛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特别是炮击金门作战开始之后,我军急需研制一种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的远程火箭炮,以满足打击战役纵深内的敌方集群目标和近岸岛屿敌水面舰艇的需要。为此,1960年12月,炮兵正式下达了远程火箭炮的研制任务,并明确了远程火箭炮的战术技术指标。根据炮兵下达的任务,兵工战线的科研人员于1960年底展开了远程火箭炮的研制会战。在我国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国外同类兵器技术资料匮乏的困难条件下,科研人员顽强拼搏,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总体方案的设计工作,并得到了炮兵机关的认可。
  总体方案的基本设想是,选用刚刚研制成功的60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作为武器平台,在该底盘上方加装一具4管发射器(后又改为笼式发射器),战车自带火箭弹6枚。按照总体方案,研制人员于1965年研制出4辆样车,尔后,开始对样车进行全面试验,并送交炮兵部队试用。1965年到1966年,样车在定型试验和部队试用过程中,出现了射弹方向散布过大等问题,加之“文革”的干扰,研制工作被迫停了下来。
  1970年,炮兵提出了重新启动远程火箭炮研制工作的意见。国务院根据军方提出的意见,在调整火箭炮部分战技指标(如射程由40千米改为30千米;火箭弹发射药改为复合装药等)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科研攻关。但是,刚刚恢复的研制工作又遇到了复合装药性能达不到指标要求,火箭弹的玻璃钢发动机壳体储存期短等问题,研制工作再度停顿下来。
  1974年,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陷入停顿的远程火箭炮的研制问题。经过反复讨论,会议决定继续研制远程火箭炮,但战技指标再次进行部分调整:一是射程由30千米恢复到原战技指标所规定的40千米不变;二是载弹方式也由载弹6枚改为直接在定向器内装填4枚火箭弹;三是进一步加民定向器(与加农炮加长身管道理相同),以增大射程和提高射击精度;四是底盘改用60-1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五是对火箭弹结构进行相应改进,以改善火箭弹的弹道性能。
  
  根据北京会议精神,科研人员很快又研制出新一轮样车。1974年至1978年,样车先后4次在某试验中心进行常温大射角综合摸底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根据试验情况,总参和国务院正式批准远程火箭炮按摸底试验实际平均值指标进行定型设计并研制正样车。在正样车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结合定型设计进一步对火箭炮的传动系统、操瞄系统、电气系统、支撑方式、发火机等部件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如将费力的高低手动瞄准等操作改为电动、气动、机械传动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火箭炮的自动化操作水平。随后,正样车提交军方进行设计定型试验。
  1981年6月,炮兵在某试验中心对正样车进行了严格的设计定型试验。但在试验中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的发射试验中,火箭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边管弹道交叉现象,也就是左边定向管发射的火箭弹出炮口后向右偏,右边定向管火箭弹出炮口后向左偏,造成了较大的方向散布。针对这一情况,炮兵果断停止了试验,并及时组织科研人员查找原因。经过对火箭弹燃气流的受力分析,科研人员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由于定向器导轨结构不对称,致使火箭弹在旋转发动机燃气流的作用下形成起始扰动,造成了较火射弹散布。原因查明后,科研人员“对症下药”,进行相应改进,如将开放式导轨定向器(与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有点类似)改为每个定向器刚用薄钢板全部封闭起来的箱式定向器结构,上、下定向器也改为对称结构等。改进后的正样车于1982年8月在试验中心又进行了补充试验,战车发射火箭弹90余发(其中常温大射角6组),弹着点密集度等指标超过了战术技术指标要求,边管弹道交叉现象完全消除。1984年5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该型火箭炮设计定型,并命名为8 3式273毫米火箭炮(含83式273毫米火箭弹吊运车)。随后,我国白行研制的首款履带式远程火箭炮正式装备我军炮兵部队,使陆军的火力打击能力实现了由战术纵深向战役纵深的历史性跨越,也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研制和装备远程火箭炮的国家之一。
  
  二、射程远、威力大、机动快,使它成为战役指挥员手中的“撒手锏”
  
  83式273毫米远程火箭炮,选用了价廉物美的60一1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的底盘(详见本刊2007年第10期《让牵引火炮变成“准履带式自行火炮”》),底盘上方挺拔俊朗的长 方形箱式定向器高高耸立,直刺云天,一展威武雄姿。在前方宽大的驾驶室内,乘坐有5名乘员,即炮长(垒炮指挥员)、一炮手(瞄准手)、二炮手(操作手)、三炮手(操作手)和驾驶员兼四炮手。该炮底盘的动力装置、传动和操纵装置、行走系统的结构和布置与60-1牵相同,不同的是该炮的后部增加了2个千斤顶,用于在射击时将车尾支撑起来,起到稳定火炮和调平火炮的作用。与其他火箭炮一样,该炮的前部也装有驾驶窗活动防护钢板,用于在发射时保护乘员。该炮于20世纪80年代初列装部队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军炮兵中口径最大、射程最远、杀伤威力最大的火炮,堪称“炮中之王”。下面就让我们一睹其风采。
  一是博得战役指挥员的“青睐”,成为实施远距离打击的“撒手锏”。陆军部队装备的普通大中口径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射程大都在20千米以内,通常用于压制战术纵深内的敌方目标,而要有效打击更远距离上的敌方重要目标,如敌方纵深内集结的坦克部队、导弹发射阵地等,普通火炮就显得力不从心,而射程达40千米的远程火箭炮就能大显身手,它不仅射程远,而且,与其他火箭炮一样也是车、炮、弹一体化的武器系统;行军和战斗转换所需时间短暂(只需3~4分钟);火力猛、射速高(4发弹一次连射仅用7.5秒); 火力机动性强(再装填到再次射击只需5~6分钟),因此,它成为战役指挥员实施远程打击的“撒手锏”。由于该炮打得远,也使其运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首先它通常由战役指挥员直接掌握,集中使用在战役主要方向和重要的时机,打击战役纵深内的敌方高价值目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次它通常配置在我方战役纵深内(距敌前沿的距离通常要大于其最小射程,该炮的最小射程为23千米)的隐蔽地区,以突然和猛烈的火力打击敌人,尔后迅速机动到新的发射阵地继续打击敌人。由于远程火箭炮打得远、打得准、威慑作用大,因此,它倍受战役指挥员“青睐”就尽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以履带式车辆为底盘,越野速度快,机动打击能力强。该炮选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60-1牵引车作为其武器平台。正如以前所介绍的,该型牵引车劲头十足、越野能力强,而且该型底盘的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大量采用了63式水陆坦克的成熟技术,行走系统的第一和第五负重轮还装有先进的筒式液压减振器,减震效果可能比59坦克和63水还要好。由于该底盘动力足、悬挂好,加上驾驶室视野开阔,所以,其越野机动速度决不亚于59坦克。这对于主要在我方战役纵深内遂行任务的三线战车而言(一线战斗车辆通常指坦克装甲车辆等,二线车辆主要指自行火炮等支援装备,三线装备主要指后方保障车辆和部分远程打击武器等),其机动能力指标是相当出色的,完全能够满足战车实施快速机动、快速打击的作战需求。
  三是武器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其他火箭炮大同小异,但定向器的个头却硕大无比。该炮武器部分的基本结构与其他火箭炮基本相同,如由多个定向器组成的发射装置,架设在可旋转的回转座上;发射装置(该炮称定向器床)的尾端与回转座后部通过耳轴相联,也是典型的订书机式耳轴结构等;发射方式也是既可在车上发射,电可在车外使用拉线轮在70米外发射等,但它4个长度近5米的硕大定向器,却使40管122毫米火箭炮相形见绌。该炮的主要武器为4管273毫米火箭发射装置,它由定向器床、挡弹器、压弹器、瞄准装置、高低平衡机、方向机、回转盘、底架、行军固定器、千斤顶、气路系统、电气系统、发火机(由半导体时间步进继电器控制)等组成,并配有非独立式机械瞄准具和58式周视瞄准镜。其基本结构是:定向器床通过耳轴和两个复式高低平衡机与回转盘相连接,行军时定向器床前端与行军固定器结合并被锁定;回转盘固定在车体大粱上,转盘上装手动方向机,转盘内装有滚轮及锁紧装置,手摇方向机即可进行方向瞄准。挡弹销装在各定向器的后端。压弹器安装在各定向器的中部上方。定向器床由上、下定向器和桁架等组成,上、下定向器是长达4.715米的钢质槽形结构的定向导轨。
  四是采用了复式高低平衡机结构,高低、方向瞄准方式也与122火箭炮显著不同。该炮虽然在总体结构上与其他火箭炮大同小异,但在高低机、平衡机的结构以及瞄准方式等方面,却与122火箭炮有显著的区别。首先是高低机结构不同。122火箭炮的高低机安装在耳轴上,通过高低齿弧带动定向器高低俯仰,而该炮的高低机则安装在定向器床的中部,高低机是两根立柱式的螺杆(即照片中显示的2根粗大的立柱体),通过电机带动螺杆升降,实现定向器床的俯仰。该结构与GSL111型履带式火箭扫雷车的高低机结构很相似,只不过是扫雷车的高低操作是液压的。其次是平衡机不一样。122火箭炮的平衡机是个像晾衣服夹子一样的强力平板弹簧,它安装在耳轴附近,起到给定向器升时助力、降时缓冲的作用,而该炮的平衡机是一种复式高低平衡机,平衡弹簧与高低螺杆合为一体,弹簧套在螺杆外侧,弹簧与高低螺杆一起升降,起到平衡定向器床起落力矩的作用。第三是瞄准装置有所不同。122火箭炮可采用自动、电动和手动三种方式进行高低和方向瞄准,而该炮的方向瞄准为手动,高低瞄准是先用电动机将定向器床大体升到预定的射角上,再手动微调(主要原因是定向器床太重,高低机的手轮传动比不可能太大),进行精确瞄准。这种高低瞄准方式克服了GSL111扫雷车存在的定向器液压升起后无法精确瞄准的问题。第四是瞄准位置不同。122火箭炮可在车内完成全部瞄准动作,而该炮的高低、方向瞄准则必须在车外完成。第五是方向射界不同。由于火箭弹发射时动能较大,支撑车体主要靠后面的两个千斤顶,因此,该炮的方向射界仅为±10度,而122火箭炮的方向射界就大多了,可进行大范围火力机动。笔者认为,该炮的这些特点恰好说明了科研人员充分考虑了远程火箭炮的运用特点,而不是简单套用一般火箭炮的作战需求。
  五是主要弹药是射程远、杀伤威力巨大的杀伤爆破榴弹。该炮使用的主要弹药为83式273毫米杀伤爆破榴弹,战斗中定向管内装4枚弹、吊弹车运4枚弹。该弹的全重近500千克,战斗部的装药达一百多千克,是国产火箭弹中个头最大、弹体最长、装药量最多的火箭弹,创下了国产弹药的多项之最。该弹主要由引信、战斗部、主发动机、辅助发动机和尾翼组成。战斗部由战斗部本体、传爆药柱、炸药装药组成,引信有瞬发和延时两种装定方式。主发动机由两节燃烧室、两节单孔管状发射药、挡药板、点火系统和喷管组成。辅助发动机由壳体、挡药板、药柱和点火具等组成。尾翼为十字形,由四片斜置翼片构成,用于产生旋转力矩,保持弹体稳定。火箭弹发射的基本原理是:点火电路接通后火箭弹发火管被点燃,进而点燃主发动机和辅助发动机装药。发动机装药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由喷管高速喷出,产生轴向推力,使火箭弹沿导轨加速向前滑动。与此同时,火箭弹在辅助发动机斜喷口燃气的作用下绕弹轴加速旋转,并在离轨时达到最大转速。火箭弹飞离导轨后继续加速飞行,同时,斜置尾翼在空气流的作用下使火箭弹旋转,保持弹体稳定,提高射击精度。火箭弹飞到主动段末端达到810.5米/秒的最大速度时,主、辅发动机燃料耗尽,火箭弹开始向预定目标滑行,直至准确命中目标。
  六是压弹和行军固定器的操作实现了气动化,成为国产火箭炮的一大亮点。以前我们曾提到,60-1牵装有空气压缩机和储气装置,用于对被牵引车辆或火炮进行气压制动。该炮采用60-1牵底盘后,这套装置也被派上了用场,成了火箭炮自动化操作的好帮手。首先是用高压空气自动固定和解脱行军固定器。“粉丝”们都知道,自行火炮和自行火箭炮在行军时都要用一个像卡子一样的行军固定器将火炮身管和定向管固定起来,以防身管损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行军固定器要人工操作,而该炮则安装了一个气动行军固定器,驾驶员只需在驾驶室内扳动一个气阀手柄,即可快速将行军固定器打开和扣上。其次是用气压进行火箭弹的压弹固定。前面提到,该炮的火箭弹重达几百千克,尽管科研人员在定向器的前端和后部各安装了一个挡弹装置,但由于弹体太重,战车带弹机动时还是有掉弹的危险。为此,科研人员专门为该炮设计了一个与汽车气刹车装置相似的气动压弹器,并安装在定向器的中上部,当驾驶员将驾驶室内的配气阀搬到“行军”位置时,气路接通,高压空气推动压弹臂把火箭弹紧紧“抱住”,将火箭弹牢牢地固定在定向器内,防止其在行驶中滑落。
  另外,在该炮研制的同时,科研人员还一并设计了83式273毫米火箭弹吊运车,每炮配1辆。该车采用了SX250型越野汽车的底盘,全重为14.7吨,发动机标定功率为200马力,吊车最大起吊重量(三节臂全伸时)达1吨,并可进行360度旋转,可轻而易举地将车上自带的4发火箭弹装填到火箭炮上,或快速进行卸弹作业。
  综上所述,该炮创下了多项国产武器装备之最,填补了我国远程打击兵器的空白,为实现陆军由近战向远战的跨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也为我国研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新型远程火箭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炮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安装通信装置,各车间无法进行联络,夜间行军万一掉队或迷路可就呼天不应、叫地不灵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