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葫豆壳栽培金针菇技术 白色金针菇栽培
 

葫豆壳栽培金针菇技术 白色金针菇栽培

发布时间:2019-02-13 04:20:49 影响了:

  我省栽培有大量葫豆,一年可产生大量葫豆壳,葫豆壳大都作为燃料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我们将葫豆壳粉碎后,在秋冬季节栽培金针菇,探索出其栽培技术。   一、葫豆壳处理在每批葫豆收获后,将葫豆壳及时收集晒干,用秸秆粉碎机粉碎成小块状备用。
  二、配方葫豆壳80%、生石灰3%、麦麸15%、磷肥1%、石膏1%,料水比例为1∶1.2
  三、配料与装袋原材料按配方配制好后,加水混合,含水量达到60%后,略加堆制,使其含水量均匀,不能使培养料有干粒存在,然后进行装袋。菌袋采用常规的22cm或23cm聚乙烯菌袋,长约40cm,先绑好一端,用另一端装料。装袋要求:松紧适当。
  四、灭菌将装袋完毕的菌袋迅速地绑好袋口,放入灭菌锅内进行灭菌,料袋装锅时要留一定的空隙,或者采用“井”字形排垒,便于空气的流通,灭菌时不要出现死角。开始加热时升温要快,火要旺要猛,否则会把培养料蒸酸蒸臭。等温度达到100℃后,要用中火保持8~10小时,中途不能熄火降温。最后再用猛火攻一会,再停火焖一夜,以免影响菌袋的成功率。
  五、接种将灭菌后的培养袋移入经过消毒灭菌的接种室,让其自然冷却。当菌袋温度降到30℃以下后,才可进行接种。接种前,关好门窗,打开消毒器,消毒40分钟;关机15分钟后,接种人员才能进入,接种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接种时,接种人员的双手要经常用酒精消毒,除了拿菌种外,不能触摸任何东西;直接将菌种分成小块的菌块,迅速填入菌袋一端中,套上套环等,送入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
  六、菌丝培养菌丝培养指从接种完毕到金针菇菌丝长满菌袋并达到生理成熟期间的管理。接种后的菌袋,不要堆码太高,要根据气温的高低进行,气温低,可以适当堆码高点,注意通风和换气,满足菌丝生长对氧气的要求;还要注意培养室的温度和湿度,培养室的温度以不超过2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左右,还要经常检查培养袋的温度,注意降温,以免发生“烧袋”现象。同时注意检查杂菌污染情况,发现污染要及时拣出进行处理。培养室的光线尽量保持较暗,以免影响菌丝生长和子实体过早形成,影响产量。一般培养30~50天后,菌丝才能长满菌袋,即可进行出菇管理。
  七、子实体生长管理菌丝长满菌袋后,就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此时是决定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时期,要严格管理,控制好环境条件,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
  1.栽培袋的摆放与催菇菌丝长满菌袋后将栽培袋移到出菇室进行重新摆放,使栽培袋的一端朝下,一端朝上即可。为了不影响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应及时催菇,促使子实体的形成。金针菇催菇方法如下:
  (1)搔菌皮将菌袋朝上一端的菌袋解开,将袋口反卷,用镊子等工具将表面的菌膜和菌种块去掉,使袋口培养料表面平整。所用的工具应先严格消毒,以防杂菌污染。
  (2)降温增湿降温增湿是催菇的重要手段之一,出菇室的温度应降到10~12℃,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90%,每天向出菇室空间和地面喷水,以保证出菇室的湿度。催菇3~5天后培养料表面就会出现淡黄色水珠,这是子实体原基形成的前兆,不久就会出现子实体原基,一般经5~7天就可出菇。
  2.子实体生长管理经过催菇,子实体原基形成后,马上进行套袋出菇,此时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出菇室温度应控制在8~15℃,湿度应控制在80%~90%,室内温度的调节,要结合通风透气进行。弱光和阴暗条件是提高金针菇品质的重要措施,出菇室应保持较弱的光线。适当地通风换气,子实体生长需要较多氧气,但又必须积累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有利于菌柄伸长和抑制菌盖开伞。要注意调节好它们的关系,使子实体迅速生长,形成色白、质嫩、柄长、产量高的金针菇。
  八、金针菇的采收管理金针菇的适时采收是获得优质高产的关键。一般在金针菇菌柄约10cm以上,菌盖呈半球形时采收为宜。采收时,一手按住栽培袋口,一手轻轻抓住子实体拔下处理。采收后的栽培袋又按照菌丝培养阶段进行管理,菌丝恢复后即可催菇,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肥。
  九、注意事项
  1.栽培材料要严格选择,做到无菌无虫害,严格消毒措施,提高菌袋的成功率。
  2.由于金针菇是一种低温型菌类,高温高湿对其危害极大,也是造成病害的主要原因,在整个栽培中要特别注意,避免高温高湿。
  3.在原材料的配制时,可以加入0.1%的多菌灵,降低感染;在菌棒补肥时,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菌类营养液,特别是在栽培中后期,以提高产量。
  4.金针菇在配制原材料时,要切忌进行厌氧发酵,以免造成玉米瘤的过早产生,影响产量。
  5.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加入30%的高粱酒糟,以代替葫豆壳的用量,还可以提高产量。
  在金针菇的栽培中,一般可以采收3~4潮,剩下的菌糠可作为鸡腿菇的原材料,也可以用作有机肥,以充分利用。
  
  (通联: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6350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