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谈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鲁肃] 94三国演义诸葛亮配音
 

[谈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鲁肃] 94三国演义诸葛亮配音

发布时间:2019-04-01 03:59:44 影响了:

  【摘 要】《三国演义》中鲁肃既被塑造成重大局,对天下有着清晰认识的战略家,又显得缺少城府,在诸葛亮与周瑜的斗智斗勇中稍显逊色。他的敦厚,对人才的爱惜,让他博得长者之名,但在对贤才的处理上,却只能让他屈居中才。历史和作品《三国演义》在塑造鲁肃时就注定了这个人物的重要性和悲剧性。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有个性的谋士形象。
  【关键词】鲁肃;大局;长者;悲剧性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前后总少不了东吴鲁肃的影子。对于鲁肃大家的评价众说纷纭,本文中作者也将给予人物自己的评价与判断。但对于《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形象与历史中不相符,作者将不再赘叙,因为大都是对于《三国演义》作品中塑造鲁肃“愚钝”“不中用”形象的驳斥,驳斥材料多见于《三国志》等比较正统的史料。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而又难以言说的矛盾点。对于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将从诸葛亮与周瑜的智谋计策的比斗中分析鲁肃的重要性和悲剧性,以及《三国演义》鲁肃圆形人物塑造之处来谈。
  一、重大局,有长策;少城府,疏技法。
  三国乱世,三国时期的人物都是当局者,所谓当局者迷,如果这个时候对局势有着清醒深刻的判断,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了不起的政治人物。如先秦时期的商鞅、张仪、李斯。而鲁肃出场后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孙权从东吴的角度廓清了天下大势,这就是精彩的“榻上策”:“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榻上策”以曹操比项羽,以孙权比刘邦,提出鼎足江东,观天下,乘北边乱,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据长江,建号帝王,图天下的系列长策。步步为营,紧紧相扣,又与历史实际相吻合。这是了不起的谋划,与之相对应的还有诸葛亮的“隆中对”,二者利益集团不同,所以看天下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踏上策”不如“隆中对”出名则是作者“拥刘”倾向造成的,没有计策高下之说。而且鲁肃看到了“汉室不可复兴”的这一历史必然,比之诸葛亮的“汉室可复兴”更显成熟睿智。这是鲁肃重大局,有长策的表现之一。
  其次,我们再来看鲁肃重大局,维护这个长策的具体体现。主要在为了联刘抗曹,自荐游说刘备;几次劝阻周瑜杀诸葛亮和劝阻周瑜不杀曹操来使;力排众议,坚持孙权不可降;借荆州;以及在周瑜与诸葛亮联合抗曹的活动中所扮演的信使和调和人的角色。这些都可以看出鲁肃的大局观念,要造成鼎足之势,要据江东徐徐图谋天下,这个时候的种种活动都是为了这一长策而服务的。
  再看鲁肃的少城府,疏技法。鲁肃少的是与人斗智的城府,疏的是外交说辞上的技法。鲁肃作为东吴的使者,在游说刘备的过程里就缺少应有的城府,刘备弱,危如累卵。这个时候在与诸葛亮的商讨中却犹如是去求刘备集团帮助孙权集团,这是鲁肃城府不深的体现,也是疏于外交辞令的结果。另外,周瑜杀诸葛亮的意图显现后,作为东吴参谋人物却屡屡泄漏这个重要的信息给诸葛亮,这也是鲁肃城府不深的又一力证。又如鲁肃在借荆州的问题上显现出来的几近幼稚的想法:自古成王败寇,城池之争,鲁肃却视为物品的借与还,这一想法在战争年代的三国时期,显然过于迂腐单纯了。
  二、敦厚、敬才,堪当长者;送贤,借城,屈居中才。
  周瑜叹鲁肃“乃诚实人也”,马良亦以为鲁肃有“长者之风”,鲁肃的敦厚诚实在作品中是东吴将领们认同的。读者在《三国演义》中也确实能够感受到。如“草船借箭”中由于鲁肃曾有过将孔明的隐瞒之处泄露给周瑜,经过孔明的怪罪不再透漏于周瑜,还私自拨了快船二十只。这是敦厚的鲁肃才会做的事情。敬才,一是鲁肃对于诸葛亮才智的不断折服,所以才会对诸葛亮产生不愿杀死的情愫。另一个则是举荐庞统的这件事。司马徽云“卧龙凤雏,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对于这样重要的智能人物,鲁肃曾把他举荐给孙权,但孙权以貌取人,不用。这个时候的鲁肃却把他推向了刘备集团。因为鲁肃是个有着“长者之风”人物。而把庞统推向了刘备集团这件事,也是鲁肃屈居中才的一个重要理由。作为东吴孙权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没有足够为其服务的集团留住人才,反而做了有损本集团的事,这不是一个孙权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的鲁肃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借荆州”这件事的处理上,鲁肃幼稚天真的想法,致使荆州拱手送予了刘备。
  三、鲁肃在诸葛亮与周瑜斗争中的重要性与悲剧性
  赤壁之战风云鼓荡,正面对峙是孙刘联军和曹操百万雄师。这是主要矛盾,正是这个主要矛盾演化出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刘备集团和以周瑜为代表的孙权集团的矛盾。矛盾的中心点聚焦在诸葛亮和周瑜的智慧比拼之中。而作为诸葛亮与周瑜沟通协调的鲁肃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周瑜几次要杀诸葛亮的关键时刻都是鲁肃提醒着周瑜要维护孙刘集团的稳定,以图抗击曹操,促成鼎立之势。“草船借箭”的情节中,更是少不了鲁肃的参与。重要性无需多述。
  关于鲁肃在诸葛亮和周瑜的斗争中的悲剧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诸葛亮与周瑜的这种“二元对立”不可能让鲁肃突显出来。就历史而言诸葛亮与周瑜是这次事件的主要人物,这是鲁肃的悲剧性之一。再有鲁肃在联系双方的时候常常有两边吃力不讨好的情况,在三要荆州的时候孙权也对他不满,自己处在尴尬的境地,但是他还是在坚持孙刘之间斡旋。这是鲁肃悲剧性之二。再有就是《三国演义》使用鲁肃成为反衬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配角。这在草船借箭中已经比较赤裸的表现出来,鲁肃在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中成为了一个利用的对象。在三要荆州中鲁肃三次失败,三次被诸葛亮的计谋打败,成功表现了诸葛亮,却实实在在贬低了鲁肃的才能和智慧。单刀赴会如出一辙。这些都是鲁肃悲剧性人物的体现。
  四、鲁肃圆形人物塑造
  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往往有“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这类通性。《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基本上没有摆脱这一点。鲁迅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论述。但鲁肃这一人物却有着饱满、深入、真实的特点。
  鲁肃的出场是由周瑜举荐的,周瑜举荐的言语中,提到鲁肃家境富裕,慷慨大方,行军曾受到过鲁肃的救济,这是周瑜结识鲁肃的重要原因,而这也是鲁肃性格的重要方面。他的仗义疏财,可以看出鲁肃的精神境界是比较高的人物,这与之后鲁肃坚持孙权不降,和劝降保富贵的大臣们有着鲜明的对比。然后鲁肃的顾全大局的战略眼光。这些是单一的,但这些单一却又不同于其他人物的单一性。给人真实可信之感。
  其次,鲁肃的其他很多性格特点,有反复,有多角度理解,和多面性的特点。如鲁肃在《三国演义》中一直是老实诚恳的形象,但在孔明劝孙权的时候却是大怒呵斥。给人一种强烈鲜活的人物形象特点。再有鲁肃还有很多地方我们理解具有多面性。如他把庞统推向刘备集团,即可以理解“尊重人才,知人善用。”又可以理解鲁肃不谙大局,处事不当。借荆州之举,从曹操的惊讶侧面描写了这一举措的高明,又在后来荆州的争夺中体现了这一举措的不当。鲁肃既有“榻上策”的大智慧,又有“单刀赴会”时的胆小怯弱表现。总之,这个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三国演义》作者多层次,多侧面塑造了这么一个丰满又具立体感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细细感悟、学习。
  【参考文献】
  [1]罗贯中. 《三国演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