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站在前人的肩上,勇敢些|在勇敢的站着
 

站在前人的肩上,勇敢些|在勇敢的站着

发布时间:2019-04-07 05:32:29 影响了:

  人们注意到,从1986年底以来,“世界超导体研究又有新突破”的消息,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广播、电视和报纸上。而进入1987年以来,这方面的消息照样成为新闻界的“热点”。
  3月4日清晨,日本NHK广播电台宣布:日本在超导体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绝对温度93度时电阻值下降到零……
  3月6日清晨,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北大超导体研究获得新成果,经3月4日测量,超导转变起始温度高于绝对温度100度,在绝对温度91度处电阻值降到零。这项成果与日本最新研究成果处于同等水平……
  在当天晚上的电视新闻中,人们通过屏幕看到赵紫阳总理满面春风地会见参与研究超导工作的16位科技人员。赵总理欣喜的目光停留在最后一位的脸上时,人们发现,这是一张年轻人的脸,脸上还带有孩子般的微笑。这位年轻人就是北大超导课题研究组的22岁的硕士研究生张文斌。他不是代表他一个人站在这里。他代表的是北大超导研究组里8位博士生和硕士生,也代表了中国赶超世界科技水平的一代新人。
  一
  要了解这项科研的意义,还得从超导的现象谈起。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测定水银在低温下的导电性能时,发现当温度升到4.2K(零K=-273°C)时,水银的电阻消失了。电阻消失就意味着用超导体输电时电流不会再有损耗,这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是难以估价的。如果能够找到在液化容易,资源丰富的液氮中工作的超导体,超导技术就有可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为此苦苦奋斗,但进展十分缓慢。从1911年到1973年,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差不多以每10年2.5K的速度增加着。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缪勒发现钡—镧—铜—氧多相氧化物转变温度有可能达到30K.这项成果大大地鼓舞了人们寻找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热情,全世界有200多个实验室都开始了这项研究。特别是去年底,超导体研究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不断有新的突破。一场全球性的寻找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竞赛开始了。中国的学者当然不甘寂寞。
  今年元旦刚过,刚从美国回来的北大物理系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甘子钊教授召开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会。在物理大楼一间教室里,甘老师向到会的研究生们介绍了国际低温超导研究的有关情况之后说:“今天我是来招‘敢死队’的……”话音未落,在场的15名博士生、硕士生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敢死队?”这样一个战场上常见的名称,怎能和坐实验室的书生联系得上?是的,是“敢死队”。漂流长江需要敢死、探险的精神,搞科学实验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需要这样一种对祖国、对人民无私无畏的忠诚和无坚不摧的勇气。最后张文斌、温庆哲、李奇、江启杜、顾辉、王福仁、鲍振雷、李健中8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直接参加了这次实验。这8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最大的27岁,最小的22岁,他们带着要为中国争口气的决心,参加了这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的攻坚战。
  二
  没有严格的实验和大量的数据的反复证实,一切再有预见的假设也只是假设。数据往往成为科学攻关的公正裁判。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懈怠。
  为了这数据,北大物理实验室里少年咸集,群贤毕至。物理系领导对这项实验十分重视,他们集中力量,统一部署,进行重点攻关。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甘子钊教授和尹道乐教授精密组织,细心研究。经验丰富的李传义副教授,压下爱人不幸身亡的巨大悲痛,仍然坚持工作。崔广纪副教授从美国回来,没顾上休息就一头钻进了实验室……
  这无声的召唤,给初上战场的年轻人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们在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夜以继日、一丝不苟地工作。
  女博士生李奇新婚燕尔,有多少温馨的日子在等待她。她却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为的是及时测试数据。
  寒假里,大学生都急匆匆奔向目标各异的家乡去与家人团聚。可硕士研究生温庆哲却改变计划急匆匆退掉了车票,推迟了回家的日期,最后干脆和张文斌一起住进了实验室,为的是测量证实结果的数据。
  他俩的一天经常是这样:6:00睡觉,8:00起床,接着做实验,12:00吃午饭,接着做实验,20:00吃晚饭,接着做实验,凌晨吃夜餐,接着做实验,直到早6:00。在数据组成的时间里,他们忘记了白天和黑夜。
  在漫无边际的数据海洋里,谁也预料不到成功在哪一天。但在这空前的大规模协作过程中,许多同学却放下自己正在进行的课题,主动承担重担。在这里没有人考虑个人利益,大家互相支持,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奋力拼搏。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切,就不会惊讶为什么北大物理系从1月8日实验正式开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会取得世界一流的成绩,在这一项成果里包含着多少同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呀!
  科学的发现和证实是十分艰难的,但一经证实,奥秘往往显得那样平凡。
  他们成功了,这可能是一种机遇。但没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没有对科学的热爱,他们会成功吗?
  成绩是显赫的,听起来很动人。但我在采访过程中才得知,在显赫的背后,却是循环往复的烧制超导材料、观测仪表、记录数据……一切都是那么单调、枯燥,没有任何辉煌可言。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为了证实镭的存在,她在简陋的环境里,从数吨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提炼出0.1克纯氯化镭。在这疲倦、枯燥的平凡里,却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正是前人这种为科学的献身精神,敦促着中国大学生这样默默地探索、奉献……
  三
  翻过一页日历,就是一页新的历史。国际“超导赛”仍在激烈地进行着。3月6日晚,我来到北大物理大楼。实验室里,超导课题组的同志们仍在紧张地忙碌着。我找到了最年轻的张学斌。他对我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现在压力很大,但我们还应该有信心,争取再创世界先进水平,当然这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听说温庆哲前一段正在联系出国留学,我问起这件事,小温笑笑说:“哪还顾上这事啊,说实在我感到很幸运。北大的学风活跃、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很多同学在国外,他们没有我这样的机会,所以我很珍惜这一切。”……
  告别他们,已是深夜1点多了。实验室的灯光在夜幕中显得格外明亮,我蓦然想起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路,只有那不畏劳苦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