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黑魂2语言设置在哪里_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之魂
 

黑魂2语言设置在哪里_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之魂

发布时间:2019-06-13 04:31:08 影响了:

  最近我听了几节语文课,总觉得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分段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解读的。长此下去,学生就会麻木起来,不会产生情感的积淀、道德的升华。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单一的视角,却忽视了文本的言语。我们要走出这个误区,注重文本言语,这样才能语言的口味中获得审美体验。
  “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学会品味的语言,走进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文本。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可见,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应多在语言上进行咀嚼。如果恰恰相反,在文章结构、写作技巧、情感主旨上耗时过多,就好比咬下一截甘蔗,尚未咀嚼就吐掉。哪能吮吸到其甜甜的汁液?
  因此,语文教师应多留点时间给语言,在语言品味上“多一点再多一点”。
  以《诗经·采薇》为例,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文字非常简单,景物也属于寻常,然而却蕴涵着无穷无尽的诗意。明明是离别家乡亲人而即将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该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别绪呀,可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过去,可爱的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却偏偏是在“雨雪霏霏”、隐晦悲凉的严冬!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物是人非”的唏嘘喟叹,昔日离家时依依惜别的深情,今日归来悲喜交加的丰厚体验,一“往”一“来”中万千苍凉的人生感受……在这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细细品味,这好像信笔拈来的生活原生态的意象,千百年来,令一代代欣赏者品咂不已!
  那么如何品味语言呢?我认为品味的技巧可以分为四种:
  品读——也就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欣赏语文之美。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语调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言的抑扬,语气的顿挫,声腔的变化来模拟出某种情韵:或是作者的情感,或是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或是任务的声调声腔,或是作品的某种氛围。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中可以这样设计了教学环节——为什么要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老师解释说,为什么要宁静呢?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要细细的欣赏眼前美景,所以,看起来心情也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怎样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轻声的朗读,注意“念、盖、但”三个字的音节仍然要拖长。余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不仅指出了为什么要这样的读,而且还有技巧指导。学生自然能沉浸其中了。
  品析——也就是抓住精彩词句、语段、句群加以分析,从而欣赏语文之美。从分析的着眼点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品析: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叠词、副词关联词等;修辞手法;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如因果、条件、递进、转折等;句子的语气,如感叹、祈使,反问等;句子内部结构,如主谓倒装,定语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修饰成分独立成句等。从这些品味语言的角度出发,进而分析作者情感,人物的性格,主人公的心理,作者的意旨。
  品思——也就是用沉思默想,心领神会来欣赏语文之美。不再过多阐述。
  品写——把所读、所思、所语写下来,进而欣赏语文之美。它可以是仿写,可以是续写,也可以使扩写,还可以是批注。所思具有闪烁性,不稳定性的特点,所欲具有准确性、稳定性。(培根说,作文使人准确,就是这个道理。)从所思到所语是一个质的飞跃,从所语到缩写又是一个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只要多想办法,品味一定会成为语文教学中最亮丽的一个环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