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民族地方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讨】 大连民族大学是211吗
 

【民族地方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讨】 大连民族大学是211吗

发布时间:2019-06-19 04:47:34 影响了:

  摘要:本文从校园内先进教育创新文化的建立,新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学硬件和软件平台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促进创新力形成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制订,创新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等方面对民族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5-02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教育作为一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必将体现新时代的创新理念。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而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与民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则需要创新教育和教育的创新。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体系。近些年我国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但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和核心的位置,尤其是民族地方高校因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创新教育的理念刚刚形成,而创新教育的实施还基本上处于起步的阶段。
  虽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创新教育实践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形成了一些共性特征,如: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志趣;强调探索求新,远离墨守成规;强调开放交流,推进多种类活动、人员和方式相互交融;强调综合创造,促使各种思想、观念、原理、方法相融合;强调动手实践,学、思、做、练相结合等[1]。但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还未能真正落脚到“创新”二字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资源的配置、教育教学的平台建设、人才的考核制度、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考核等方面都还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族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在校园内建立先进的创新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可见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高等院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地,先进文化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而先进的创新文化必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就创新人才培养而言,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需要从价值态度和文化情感上去超越。在与教育关联甚密的经学和中庸文化范畴里的思维模式对创新教育影响很大[2]。我校校长在学校的2012年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并将2012年确定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年”,以此为契机要在大学里不断宣传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一个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活跃、积极向上、开放开明的、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科学热情,全面推动校园创新文化发展,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积极探索新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从单纯培养“听话”的人转变为培养具有独特个性和丰富创造力、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综合化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人[3]。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可能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大量涌现出来,不可能在过分重体系、重知识、重课堂、重记忆的教学活动中大量涌现出来,不可能在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象牙塔中大量涌现出来[4]。因此,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越发重要。我校从2011级开始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工作,进一步优化我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发展个性,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艺术修养。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学科竞赛、科学研究、技能训练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一定成果,经学校认定后获得的学分。创新学分是本科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学生必须在一至七学期(五年制在一至九学期)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创新学分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科研学分是指参加科技活动获奖、主持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论著)、研究成果获奖、获国家专利等所获得的相应学分。技能学分是指参加学科竞赛、文艺表演和体育竞赛等获校级及其以上奖励所获得的相应学分,以及获得各类初级及其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所获得的相应学分。实践学分是指参加各类社会文化科技实践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并受到校级及其以上表彰而获得的相应学分。
  我校从2008级开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拟在其他基础课程中进行类似的分级教学。学校围绕园艺、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三个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切实抓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工作,认真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