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器乐教学对音乐课堂的影响: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
 

器乐教学对音乐课堂的影响: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1 03:48:37 影响了:

  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开展以音乐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器乐教学为指导,旨在通过聆听、鉴赏和感受乐曲、器乐演奏、歌舞表演、音乐艺术的创造等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体现器乐教学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可行性、重要性及其他学科的不可比性。因此,在为期9年的器乐研究性教学活动中,笔者对器乐教学到歌曲教学策略及音乐课堂进行了思考,认为参与这样的音乐教学研究意义非凡。
  一、竖笛演奏对学生视唱歌谱的启蒙作用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以得益。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根据初中生的心理行为的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如果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或者时间过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因此,适当地选用操作性比较强的器乐,如竖笛去刺激和吸引学生,并创设新的兴奋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让他们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他们的兴奋点就得到了延续。例如,学生在欣赏交响乐曲的初期,由于乐曲的抽象、深邃和不易理解,在聆听乐曲时会出现听觉上的模糊,甚至产生对音乐概念上的理解障碍。如果学生掌握了乐曲的主题,他们可以熟练并富有感情地演唱,或者通过用竖笛演奏乐曲的方式来掌握乐曲的主题,那么,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就会使富于多变的多声部交响乐曲变得简单、易懂、易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交响乐的兴趣。学生在自己演奏的乐曲声中,更能使自己的思想贴近音乐主题,能够感受和体会到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意图,由此在学生的记忆深处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说,通过竖笛的演奏,学生在大脑思维、眼睛视谱、演奏乐曲、耳闻笛声中,他们的动作技能与心智开发得到了完美结合。
  二、竖笛与识谱教学如何有效进行
  中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变声期,学生对唱歌的兴趣远不如听歌或者用各种器乐演奏歌曲。笔者曾对初中学生进行过歌唱兴趣方面的调查,发现初一年级学生有一半喜欢唱歌,初二年级约有一半以下学生喜欢唱歌,初三学生是极小部分喜欢唱歌,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已经不同于往常只唱一首歌曲的“唱歌课”,其形式多样,包括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和科学各个方面的联系,通过这种多艺术形式的教课内容,可以实现对学生既有艺术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因此,把竖笛这一简易、方便携带的乐器引进课堂,作为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得到益智的综合实践,既减轻了学生的嗓子负担,也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此外,在歌曲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掌握竖笛的演奏,在帮助学生掌握音值、节奏等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解决学生唱歌时的音准等问题上都起到良性循环的教学效果。例如,用竖笛演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和歌曲,能够使学生在笛声中感受到乐曲的感情和思想内容,使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和掌握不再是抽象的。再如,婉转悠扬的江南小调《采茶舞曲》,学生通过用接近于我国民族音色气质的竖笛演奏,在竖笛声中,他们可以感受到山中采茶、载歌载舞的采茶姑娘欢天喜地的心情;又如演奏管弦乐曲《鳟鱼》,学生可以在乐曲的每一个部分,以及每部分的各个段落的乐段,通过对乐曲主题的熟悉演奏想象和感受“鳟鱼”在每部分音乐里的形象,以及鳟鱼所遭遇的情感变化,使本来抽象和难懂的交响乐曲变得简单易懂,由此使音乐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无比逼真和生动。再者,学生在进行多声部歌曲或乐曲演奏的过程中,如在演奏三声部江苏民歌《茉莉花》时,第二、三声部的副部旋律与第一声部主旋律必须经过竖笛演奏的正确指法、音色、音准、音高、声部之间的和谐,加之与歌曲的情感处理,经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严谨合作与练习,才能使歌曲完美、和谐地完成。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学习上述诸多曲目的过程中,演奏乐曲前的视谱和唱谱尤为关键,学生在掌握乐曲或歌曲的拍子、节奏、音准和音高等音乐要素的前提和基础上,视谱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极大提高。最不容忽视的是,竖笛与识谱教学的有效进行,可以使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锻炼。所以,竖笛教学既给音乐课堂带来丰富的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实践对竖笛教学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教学实践对任何一门专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对竖笛教学而言,多参加实践,比如举行竖笛专场音乐会可以成为锻炼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的实践方式之一。专场音乐会可以大大触动学生在音乐视野上的触觉,使他们跃跃欲试。如要参加一场专场竖笛音乐会,学生通常很愿意先在网络上搜集一切有关音乐会的演奏形式和参考资料,并搜索有关演出专业,如竖笛的起源、发展、性能和使用技能技巧,此时教师也可以从捕捉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和歌曲入手,找到合适的伴奏音乐和歌曲的简谱,并在音乐课堂上教学生试唱和学唱歌谱,让他们用竖笛反复练习,思考节目内容和策划节目形式,这都会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以“竖笛专场音乐会”为手段的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学生在选择喜爱的节目形式、歌曲或者乐曲的基础上,结合竖笛的多种演奏方式,着手设想、创作和创新各类节目的题材、内容形式,以及对节目进行组织、策划、编排,考虑节目单的设计、选拔主持人,也包括对主持稿的撰写、对服装的设计,最后到演出比赛等各个环节的“实战”,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很好地挖掘学生在创新创作方面的潜能。音乐课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所以,“竖笛专场音乐会”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节目单设计、撰写台词、服装、灯光、音响、舞美、彩排等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中,既有趣地掌握了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推动了器乐教学的发展,又获得了审美和愉悦的体验,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促进与提高。
  从实践上看,学生在演出前积极搜集与节目相关的资料和道具,包括关注小剪刀、小绳子、小发夹等一些细小的事物;更注重如何为节目中的人物塑造形象,为其化妆,为人物选择搭配服装,以及对舞台灯光、音响的制作等设计动感极强的多媒体舞台背景,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枯燥单一的教学课堂中极少发现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通过举行专场音乐会,教师可以在活动的评价上对每个学生的音乐认知和掌握的水平进行权衡,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从表演中学、创作中学、快乐中学的活跃、生动的艺术实践过程。
  综上所述,在围绕着初中年级以竖笛教学开展的系列器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竖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独特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显著。如今,在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下而形成的教育模式,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模式。加德纳的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当今全球的教育,他认为人的智能由八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的提出,显然比智商理论所认为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更为广阔。更可贵的是,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这一理论对于器乐进课堂辅助教学、因材施教、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创造思维的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开展以器乐教学为中心的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教学手段,以“竖笛专场音乐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既全面挖掘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体现了它对人才培养方式的自主性和专业独特性。因此,不断发挥竖笛教学的优越性,能更多、更好地培育新世纪的人才,使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作者单位:深圳市布吉中学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