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黑龙江省第九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展示会活动介绍 黑龙江省第九届民族运动会
 

黑龙江省第九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展示会活动介绍 黑龙江省第九届民族运动会

发布时间:2019-07-12 04:01:37 影响了:

  2012年5月18日,全省第九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展示会在哈尔滨市圆满落下帷幕。会议历时3天,来自全省17个市(地)、直管县的700余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会议旨在落实《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神,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与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培训会后,本届展示会为我省又一次带来方向性引领和课例展示式的实战培训!
  网络研讨独辟蹊径
  上课教师提前把观摩课的教学设计发到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经过与网友近一个月的网络平台的互动研讨,选手的教学设计几易其稿,课例研磨烂熟于胸,参赛选手黄萍与福建的“辉煌”、哈尔滨的隋辛、远在香港支教的虞中华等网友不断通过跟帖、回帖等方式进行交流,网上网下的互动磨课、研课、评课,提升了研究品质。在研讨的过程中,大家深有感触:城乡间、校际间的教师专业水平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基于网络的教学研讨,正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聚焦课程标准的新思考
  会议上,由省、市教研员和校长、名师代表组成课标研读、解析团队, 以对话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围绕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度解析与行动策略》主题论坛,重点关注课标中关于基本理念、“四基”、“四能”以及核心概念等方面的新变化。在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的同时,更加注重这些新理念、新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行动策略。实践表明,这种关注核心内容、突出行动策略的课标解读形式更能够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与会教师现场感受着名师名家的教育实践智慧,在内心深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构筑起与名师名家教育实践本质心犀相通的桥梁,填补着自身在教学意识和行为乃至理论方面的缺失,真正走向积极互动,实现了共同成长!
  课例展示各放异彩
  本次会议来自全省17个市(地)、直管县的18名教师参与了现场做课及答辩展示。18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经过近一个多月的网络互动研讨和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检验而日趋完善。正是课前的精心准备,成就了会议上课堂教学展示的精彩。这种精彩带来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与会者观摩到18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还在于大家在网络上共同经历了这些精彩课堂的磨砺过程,实现了课例研磨中教者与听者的共同成长。课后的答辩和短信平台互动交流,把教研员的问题引领、观课者的评课议课同上课教师的回顾反思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与会人员的多向互动交流,彰显了本次会议重过程、重研究、重反思的核心价值。
  1.同课异构,各具特色
  共有3个教学内容进行了同课异构的尝试:小数加减法,找规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从不同教师的相同处理,可以看出大家教学内容处理的共识,比如:认识小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购物经验直接引入小数,借助人民币这一恰切的数学模型。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现实认知经验出发,促进了认知经验的同化,有意识地渗透模型思想,逐步使数学思考得到提升,为建立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说到异构,“三角形内角和”小组交流后汇报成果的呈现方式上,有的选择填写实验报告单、有的选择填写自制报告单。真可谓不同的设计与构思,相同的智慧与精彩。
  2.课标思想,渗透扎实
  教学中,老师们非常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注重数学文化的熏陶。密山市魏臣老师把研究每边35棵树的封闭图形植树问题化繁为简,转化为观察每边5棵树的封闭图形植树问题;哈尔滨市王大立老师“连乘问题”的教学,把操场上间操排队的生活情景,去情境后用有序排列的一行行小圆点呈现,突出了符号化的思想,并让学生主动发现情景图中有价值的数学信息(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5行,每行4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建立数学模型,逐步使数学建模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海林林业局孙延声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用一串串“田字格”和“日字格”和分数建立了联系,用形象直观的图形语言来表征概念,使学生很好地实现从认识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的转化,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着眼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实现从未知到已知、从陌生到熟悉的转变。 “三角形内角和” 的两节教学,教师都引入了数学家帕斯卡,12岁的帕斯卡发现任何一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一故事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给学生以数学文化上的熏陶。
  3.语言诙谐,颇具匠心
  “孩子们,想知道我的名字吗?我是丁香花的弟弟——丁相君。”来自黑河嫩江三小的丁老师一席话说得大家都乐了。“同学们,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教师丰富幽默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渐浓,学生对老师的关注就越强烈,而这种关注度恰恰是满足课堂需要的驱动力量,这样就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知。
  4.研读教材,深刻挖掘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把握是本次活动的另一大亮点。研读教材目的就是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大到教材的整体编排意图的探索,小到每个习题每个图片的研读。例如在讲解植树问题时,密山市的魏臣老师利用班级最外侧的同学组成的封闭图形,看似不经意的情境预设,都是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教材重组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甄选和改进,从而更易于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绥化市的王鸿飞老师的找规律:找了班级3名女生和6名男生走上讲台,摆出不同的排列规律,让学生主动去 “找”,发现其中的规律,在演示的情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中。
  5.追溯本源,回归真实
  孙延声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猜一猜结果+=,学生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然后学生用折纸条的方式验证结论。孙老师摒弃过去一味追求讲得正确、完整、生动,在“猜结果”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和“相异构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交流、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力争解决这些“相异构想”。开放的课堂教学成为兴趣燃烧的“催化剂”,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欲望被彻底激发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上,探索与研究问题成为主线,整个课堂呈现出生命活力。课堂花哨的东西少了,求真务实的朴素多了。教师铺设的痕迹少了,迸发出恰当的“意外”多了。这种意外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如同一剂良药,促进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浸润着孩子的数学素养、启迪着与会教师的数学教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