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三十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三十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发布时间:2019-07-21 09:42:07 影响了:

41

1971年9月,准备赴纽约担任第26届联大执行主席的印度尼西亚外交部长马利克途经香港。出于对周恩来的敬重和友情,他特意托朋友给周恩来捎口信,表明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深切关注,表示他愿为此做出贡献。马利克和周恩来的友谊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商讨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会议,周恩来几乎同所有的与会国的代表团团长都进行了交谈,同大多数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接触。在这次会上,周恩来与马利克成了好朋友。

马利克派了一名私人顾问专程到北京征求周恩来的意见,他本人将在香港等候回音。周恩来立即安排专机,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9月25日,把马利克先生的顾问从广州接到北京,由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外事的罗青长代表周恩来与他会谈。这位顾问与罗青长是多年的朋友,见面后很快谈到了实质问题。罗青长说,马利克先生要带的话,已经带到了,周总理感谢马利克先生的一片好意。中国的立场已在8月20日的中国外交部声明中阐明了,可将声明的英文稿带给马利克先生,供他参考。希望他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帮助,但不必勉为其难。马立克的私人顾问第二天返回香港,向马利克详细说明了周恩来的意见,马立克还认真研究了中国外交部的声明,表示心领神会,声称他将尽力而为。

联合国专题辩论从10月18日开始,约80个会员国代表发言,“两阿”提案也由18个增加到23个国家。因为想要发言的国家比预料的要少,表决比预计提前了一星期,定在10月25日即星期一的夜里。美国拉日本入伙的“两个中国”的提案,在联合国内外大拉选票,还推出中东某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驱逐台湾也需要多数票赞成。会场大乱,气氛异常紧张,中国重返联合国面临再次搁浅。关键时刻,联大执行主席马利克果断地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就意味着台湾已丧失联合国席位,无需对台湾席位问题再进行表决。一直到正式表决前几分钟,美国还操纵某些国家出面要求推迟表决。布什走上台,阴着脸要求删去关于立即驱逐蒋代表一节,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晚上9时47分,一个历史时刻诞生了。联大表决牌上的计票灯光亮出了投票结果,76票对35票的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中华民国”的非法席位的决议。大会通过“两阿”提案后,美日的所谓“双重代表权”的提案即被大会自动否决。马利克举起手中木槌,最后裁决,随着木槌落案,在场的人们站起来,鼓掌、欢呼,有节奏地鼓掌声震动四壁,持续了好几分钟。《纽约时报》报道了表决后情况,坦桑尼亚人从座位上跳起来,来到前排,跳了一会胜利舞。阿尔及利亚人,他们是共同提案的发起国之一,相互拥抱。阿尔巴尼亚人严肃地握手。不少国家的代表上台致词欢迎中国代表团,不断有更多的国家要求发言,本来上午要结束的会议,下午继续开会,历时约六个小时。最后发言的国家达到57个,还是有的代表准备了发言稿,却未能发上言。

中国能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席位,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也许有偶然性,但偶然中蕴藏着必然,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益昌盛和国际威望、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毛泽东说,我们在联合国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个胜利主要是我们的外国朋友帮我们打的。周恩来在一次外事会议上也说,不要忘记一槌定音的马利克先生。可惜当时没有人想到把马利克先生手中的那个小小木槌拿回来。如果拿回来,肯定会和后来的“入世槌”一样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42

终于到了尼克松访华的时间了。2月17日,尼克松在白宫草坪的直升飞机前,向国会的领袖们告别。可以看出,尼克松很激动,说到许多来信来电祝他成功,希望后人会用“阿波罗”11号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纪念碑写着的那句话,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将他的这次旅程载入史册。基辛格说,只有这一次,尼克松没唱高调。

尼克松的专机是当时最先进的波音707,从夏威夷飞到关岛落地后,直飞上海虹桥机场。中国政府派代表专程到上海迎接尼克松,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美大司司长张文晋、礼宾司副司长王海容、礼宾司接待处处长唐龙彬、翻译章含之、唐闻生,以及一个随行警卫,一共七个人。美方邀请中方迎接人员坐总统专机,尼克松站在机舱门口和中国官员一一握手。这是中国官员第一次上总统专机,尼克松热情极了,赠送每位乘机者由他亲笔签名的乘坐“76年精神号”总统专机的证书。尼克松还特意陪着乔冠华等参观贵宾舱,里面有办公室兼会客室,卧室以及卧室里的卫生间。后舱整个就是一个记者站,专机上甚至可以随时召开记者招待会。传真、通信样样俱全,保证美国总统一分一秒不中断指挥。

中美两方好像老朋友,展望中美关系的新篇章,气氛轻松愉快。机舱里充满笑声,尤其是乔冠华响亮的笑声。基辛格两次访华,更显活跃,自称中国的老朋友,主动向尼克松介绍中国情况。美国人说,基辛格成“中国通”了。尼克松夫人很健谈,很会外交,她请中国人品尝美国的名酒和小点心,还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请教中国的烹饪技术,并专门学了几句中国话。

9时45分,空军一号加上油,从虹桥机场起飞,1小时45分钟后到达北京。

外电说,尼克松是打着白旗到北京来的。毛泽东说,我来给他解围,立即见。毛泽东问专机抵达的时间,还问尼克松到北京后的情况。因为考虑到毛泽东的健康,虽然已经定了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但未定具体时间。中午,毛泽东突然提出当天要会晤尼克松。外国首脑一到北京,就立即会见,这在过去是极少的。更何况毛泽东一个月前参加陈毅追悼会回来,大病了一场。

1971年12月,周恩来正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集会议,接了一个电话,脸色顿时灰白,挥挥手说散会散会,转身跑向电梯。卫士长张树迎扶着周恩来,感到他浑身颤抖。原来毛泽东突然病危,嘴紫脸青,平躺在床上,似乎没有了呼吸。张春桥、姚文元、江青等都到了,远远地站在一边。周恩来立即向医生询问,紧急调来吸痰器。吸过痰后,毛泽东的脸色渐渐好了,大口喘着气,又过一段,睁开了眼睛。周恩来扑上去,双手紧握毛泽东的手,泪水夺眶而出。

尼克松到北京时,毛泽东还在持续的重病中。就是最近十几天,还躺在床上,很少下地。接见大厅只有一门之隔的地方准备了一切急救用品,连强心剂都抽到针管里。身边工作人员忙着收拾书房,理发师赶快给毛泽东理发,刮脸,擦上头油。毛泽东一向爱穿布鞋,五六十年代有外事活动或较重要场合才穿皮鞋,到70年代几乎不再穿皮鞋了,布鞋一般由大栅栏的内联升鞋店定做。因为毛泽东的双脚浮肿得很厉害,原来的鞋子都穿不进去了。工作人员画了又肥又大的鞋样,内联升鞋店做不了。几经周折,找到大兴农村做鞋非常好的一位老太太,才做成一双与内联升不相上下的特殊的鞋。毛泽东就穿着这双鞋与尼克松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会谈。

周恩来通知了美方,尼克松又惊又喜。

空军一号在首都机场落地时,机场上没有红地毯,没有彩带鲜花的欢迎人群,只有一面美国国旗和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并排在寒风中飘扬。除了来迎接的中国为数不多的官员外,还有350人组成的仪仗队,欢迎是低调的。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尼克松想象不出,北京到底会怎样接待他?他这次访问会不会获得圆满成功?一大堆问号挤在脑子里。因为中国人事先没有说是否会组织任何形式的群众欢迎,尼克松以为会像他到罗马尼亚那样,沿途有夹道欢迎的热烈人群。但是,没有。当尼克松的车队驶入市中心时,霍尔德曼和白宫新闻发言人齐格勒还在无线电通话中抱着一线希望,认为盛大的欢迎仪式会安排在天安门广场。没想到,天安门广场空无一人。尼克松心里更没有底了。

被安排在国宾馆钓鱼台最高级的接待国家元首的18号楼后,尼克松一行去吃饭。2时30分,才吃完五颜六色的丰盛午餐,基辛格得到通知,周恩来有急事。基辛格猜不出是什么急事,走进会客室,周恩来没像往常一样开玩笑,直接说,毛主席想很快和总统见面。基辛格觉得主人也像他们一样,对这次访问迫不及待,相信这次访问一定会有个好结果。

第一次见面,毛泽东和尼克松的话题就很多,双方都相当坦率,谈了台湾、日本、印度支那、反霸斗争、扩大两国交往……。毛泽东称赞尼克松的《六次危机》写得不错。毛泽东说,是巴基斯坦总统把你介绍给我们的。……

尼克松说,主席先生,我们大家都熟悉你的生平。你出生在一个很穷的家庭,结果登上了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伟大国家的最高地位。我也出生于一个很穷的家庭,登上了一个伟大国家的最高地位。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我们具有不同的哲学,然而都脚踏实地来自人民,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实现一个突破。这个突破将不仅有利于中国和美国,而且有利于今后多年的全世界。我们就是为着这个而来的。尼克松说,主席先生,我知道多少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完全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形势。尼克松最后表示,他这次来是冒了很大风险的,这些对我们来说也是很不容易做出的决定。但是,我读过你的一些言论,知道你善于掌握时机,懂得只争朝夕。我还想说明一点,就个人来讲——总理先生,我这也是对你说的——你们不了解我,既然不了解我,你们就不信任我。你们会发现,我绝不说我做不到的事。我想的总要比我说得多。我要在这个基础上同主席,当然也要同总理,进行坦率的会谈。

毛泽东说,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修反,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套。就个人来说,你可能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为了毛泽东的健康,本来只定了15分钟的会谈。到后来,周恩来频频看表,而毛泽东越谈越高兴,一直谈了65分钟。在尼克松眼中,毛泽东开始动作还迟缓,表情也呆板,一会儿情绪高涨起来,脸也红润了,笑声不断。谈话结束时,毛泽东举起青瓷茶杯,示意尼克松也举起茶杯,毛泽东说,我们是几十年的隔海老冤家啦,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打不成交嘛,我们应该为冤家干一杯!我不喝酒,不过不要紧,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酒有水,以水代酒,干杯!毛泽东缓缓站起,尼克松也站起来,两个青瓷杯子碰到一起,摄影师拍下这个镜头。

基辛格回到白宫后,细看毛泽东与尼克松的谈话记录,发现谈话中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了中美联合公报上的一个段落。基辛格回忆,后来,我对毛泽东谈话的多层含义了解得多些了,这时我才明白,毛泽东的谈话就像紫禁城里的庭院一样,每个庭院都引导到一个更深的庭院之中,庭院之间只有面积上微小的区别,而最终的意义寓于整体之中,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才能抓得住。

引自.cn/s/blog_4447da480102vh8n.html

舒云探访九一三事件的博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