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台湾盆栽发展之困境与展望 30种蔬菜变盆栽
 

台湾盆栽发展之困境与展望 30种蔬菜变盆栽

发布时间:2018-12-24 09:28:39 影响了:

  盆栽被誉为“无声诗”、“立体画”与“活的艺术”,是一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它和其它艺术一样,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及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逐步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台湾盆栽师承祖国大陆,因历史的因素,兼受日本之影响,不但承袭中华文化,更先于世界各国,引入先进的日本盆栽技术与应用工具,结合傲视全球的农业科技,成就了1980年代至上个世纪末期,盆栽发展的辉煌时期。相关产业除了内销盛极一时外,更外销到世界各地,可谓盛况空前。惟长期以来,盆栽创作者及相关业者,往往只偏重技艺实践,缺乏系统理论之研究,对艺术水平的提升裨益有限。1990年代末期以降,因量不断地成倍增加,质却没有相对地提升。工艺化与商品化作品不断扩张与累积,一般人亦未能将盆栽带向“富有创意”的艺术领域,皆大规模地模仿旧作,依样画葫芦,缺乏创意,盆栽作品开始走向造型模式化、树态工笔化、体积硕大化。因树型同质性高,缺乏变化,导致本世纪以来,台湾盆栽产业进入停滞的暗淡期,业者们陷入作品积压却苦无买主的窘境。因此,如何走出盆栽发展之困境,重新展现风华,是现阶段台湾盆栽人共同面临的难题。基于此,本文以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树种――榕树为例,以榕树盆栽的发展过程,反观台湾盆栽发展的困境与因应之道,以期提升盆栽的艺术地位,创造盆栽产业新的荣景。
  
  一、台湾的盆栽发展
  
  台湾的盆栽发展,兼受祖国大陆与日本的影响。台湾居民的祖先大部分为大陆移民,血脉相连,文化相通;另一方面,因历史原因,兼受日本文化的影Ⅱ向。台湾盆栽的发展约一百多年历史,早期盆栽风气并不普及,仅在台南府城和彰化、鹿港、新竹等地较为兴盛,树型简单,树种以榕树、榆树为主。1960年起为“造型盆栽”期,1980年起为“自然盆栽”期。“盆栽源于中国,发扬于日本”,日本是世界盆栽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台湾盆栽因为受日本的影响,制作技术算是比较先进的。1980年代,台湾盆栽大师詹益隆先生,自日本引进“自然盆栽”创作技术与观念,更大量引入日本盆栽杂志、书籍等,对提高台湾盆栽技术水平有极大贡献。1990年起,台湾盆创栽作者,为了摆脱日本盆栽文化束缚,希望建立有“台湾特色”的盆栽文化,代表作家有郑诚恭、李仲鸿等。
  
  二、榕树盆栽之发展史
  
  榕树,别称榕、鸟榕、乌屎榕、根树等,主要分布在祖国大陆南部及东南亚等地。它的生长力强盛,任何贫脊的土壤都可生长。它的根会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去溶解周围的岩石,形成较有利用价值的土壤,是终年常绿的植物,不但能吸收噪音、废气,还可以美化环境。
  榕树的盆栽发展史,据台南盆栽耆老苏建文指出:“1702年在台南开元寺,就有高僧手植榕树的记载。”早期盆栽风气并不普及,树种以榕树主,当时流传一句谚语,即“无榕不成栽”,榕树俨然成为盆栽的代名词,不论是创作家或是收藏家,都以榕树为主要树种。依据访察发现,榕树盆栽发展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一)1930年以前
  这个时期,因育种技术并不发达,树苗的来源是靠鸟吃榕树果子,消化后粪便落地长出的“榕苗”,人们就称之为“鸟榕”、“鸟屎榕”。一般人就把采集来的树苗,种在盆钵上任其生长,每年仅将突长的部分修剪,或有部分人将之塑成动物形状的“象形盆栽”。每年元宵节时,街道两旁,家家户户都会把盆栽放在门前供人观赏,自娱娱人,称之为“兰展”,这是台湾早期的盆栽活动。
  
  (二)1931年至1970年
  这个时期因受祖国大陆岭南盆景技法的影响,盆栽造型已经有一定的规律与造型。当时嘉义县有一位盆栽前辈卢登村先生,创造出一个新颖的风格,称之为“卢登村式”。卢氏风格造型虽然简单,但已打破早期不自然形态的“象形盆栽”,对盆栽发展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尔后又演变为讲究“天地人,富贵屏”规则的盆栽(如图1),特别重视根的造型。在1960年代,榕树的身价陡涨,在云林土库,“卖一盆榕树盆栽,可买一栋摩天楼房”,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榕树发展的第一个全盛时期。
  
  (三)1971年至1990年
  盆栽大师张武德先生,从日本引进盆栽技术与观念,给台湾盆栽技术带来深远的影响,截干蓄枝的观念及铝线的应用等崭新的创作技术,让盆栽创作进入“革命”的时代,掀起一股非常大的风潮。日本风格的盆栽推出后,1970年代以前的老式盆栽,一夕之间,被迫走入历史,让人有情何以堪的感受。“新造型盆栽”问世之后,榕树盆栽进入第二个兴盛期,台湾第一个单一树种协会――“中华榕树盆栽协会”,就在这种氛围下诞生。
  
  (四)1991年至2000年
  盆栽作家许文认先生,有感于当时盆栽树型有渐渐走向单一化的趋势,以模样干及等边三角形为主,同质性高,欠缺空间概念,必须有所突破与改变,否则难登艺术殿堂。在“师法自然”创作原则的指导下,他遍访岛内各地老树,深入观察,发现每个树种都有其独特的特性,总结出盆栽创作除了“尽作者之性”,更要“尽树种之性”。于是,他开始推出“化干”(如图2)及云朵状叶团的盆栽,打破单干模样及平整叶片的规律。各地盆栽作者竞相效尤,在当时形成一种风尚。许氏的“化干”创意,对台湾盆栽文化的蜕变与成长产生发酵作用。“许氏风格”较讲究创意与空间之美,与岛内的盆栽评审――较重视整齐与绵密度的文化无法兼容,致作品尚无法在展场上获得佳绩。追求“尽作者之性,尽树种之性”的许氏创作风格,已使盆栽创作观念产生微妙的质变,有朝一日,或许能成为盆栽创作的主流。
  
  (五)2001年至今
  1990年代末期,榕树盆栽因量的不断增加,质却没有相对的提升,导致工艺化与商品化作品的不断扩张与累积。盆栽大师江锦祥说,一般人沦入“榕必古”、榕是“活古董”的迷思,未能将榕树盆栽带向“富有创意”的艺术领域,“艺术可以包含年代,而年代不一定包含艺术”。一般人皆以大规模地模仿旧作,依样画葫芦,如法炮制,较缺乏有创意的新作。因树型同质性高,缺乏变化,又受到新兴树种的威胁,本世纪以来,榕树盆栽进入停滞的暗淡期。
  
  三、榕树盆栽之困境与展望
  
  (一)榕树盆栽发展之困境
  榕树在台湾盆栽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走过繁华的岁月,独领风骚数十年。近年来,因树型同质性高又缺乏创意,在沧海桑田之后,繁华已落尽,甚是让人伤悲与惋惜。经过研究,我发现岛内榕树盆栽的发展面临如下之困境:
  1 造型模式化   榕树盆栽的树型,因受日本盆栽技法的影响,以等边三角形为主,即一棵盆栽系由主树冠及数个叶片组成,致树型走向模式化,缺少变化。一位艺术界的友人参观榕树展后感言:“像是模型拷贝似的,看一盆就等于全部。”这位友人点出了榕树盆栽的问题与困境,是盆栽人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笔者搜集中华榕树盆栽展一至八届总冠军作品(如图3),回顾榕树盆栽发展的历史,一窥造型的演变。图3已经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答案,树型千篇一律,缺少变化,未将榕树的树种特色完全表现出来。
  1970年代以降,盆栽作家都以成功大学校园的老榕树(如图4),作为“师法自然”的对象,每位作家的工作室或家中都装裱这棵老榕树的照片,“言榕必称成大老榕”,并奉为标杆。或许因为众人皆受其影响,让台湾榕树盆栽的造型走向单一化。不可否认,成大的老榕树,是岛内极具代表性的老榕树,但它只是台湾众多老榕树的树相之一,各地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老榕树,可作为创作者启发灵感的自然景象。盆栽作家不要忘记,艺术最可贵的是多元与他意。
  2 树态工笔化
  岛内的榕树盆栽,不论是创作的过程或是展场上的评比,只重视叶片的整齐与绵密度。不可讳言,整齐与绵密也是美的一部分,可是,如果每一件作品都只追求工艺之美,就背离了盆栽艺术的范畴。或许是受台湾评审制度的影Ⅱ向,因只有工艺美的作品,才能在展场上得到好成绩,有了好成绩才能卖到好价钱。在这种因果的循环下,一般盆栽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叶团的整齐与绵密度,较欠缺创意与空间的概念,造成近年来同质性高的作品倍数地增长,有创意的作品却苦无出头的窘境。
  3 体积硕大化
  从最近几年展出的盆栽作品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盆栽体积有愈来愈大的趋势。每次展览布展的时候,总是会出现几部大型吊车,因为盆栽已经大到人力无法移动。硕大的体积,让盆栽慢慢地变成一种负担,使人望而却步。
  大型或是超大型盆栽,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我们不能一杆子打翻一条船,大型盆栽中也有许多好的作品,但创作者如果只追求“硕大即美”,就容易陷入工艺化的泥淖,须知艺术贵在创意与多元,模式化与工艺化的作品,只能算是个工艺品,难登艺术殿堂。盆栽大师黄德章说:“盆景最重要的乃在于是否有高明创造意境,让小树具备古树的风姿,进而由该作品所表达出山林野趣的自然雅致?是否能让人感受到诗一样的、富有风趣风雅的含蓄韵味7盆景创作和调理的目标都尽在于此。”即“形小意大,小中见大”,才是盆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科学以理服人,艺术则是以情动人”,艺术创作中表达感情,欣赏时产生联想与共鸣,形成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感情交流。艺术家因能以自己的感情打动人心,而感到欣慰。
  
  (二)榕树盆栽发展之展望
  “模式化”与“工艺化”等因素,让榕树盆栽从繁华到沉寂,盆栽人常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慨,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榕树盆栽发展,可以向上提升,也可能继续沉沦。榕树是台湾最具特色的树种之一,有浓浓的台湾味,我们不能让它走入历史,要让榕树盆栽浴火重生、风华再现。本文谨提出如下之拙见,作为抛砖引玉之效,期待盆栽朋友共同努力,让榕树盆栽的荣景再现。
  1 掌握树种特色
  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微妙互动关系”,创作的要决是“如何剪裁现实的景物,成为心中的意象”。盆栽创作是树种特色(精神)拟人化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然的“仿效定义”,创作者必须确实掌握树种特性,将树种精神极大化。因此,深入了解各种树种特性与精神,乃创作必须具备的要件。古人“画梅先睡梅下三年,画马先观马三年”,就是深入观察梅、马的特色,才能知梅味与马味,如此,才会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大作。
  2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往往是从模仿开始,要在技艺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后,方能开始独立创作。在技艺的养成过程中,如能配合一些理论的引导,对艺术家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谨归纳参考资料如下:
  (1)在“师法自然”的原则下,常到原野观察老树,这些大地的长者,就是盆栽创作者的导师。
  (2)植物生理、用土、用肥、用药等。
  (3)盆栽理论:祖国大陆的岭南盆景技法、动势盆景技法,日本的文人盆栽技法、阿部昌吉氏的《空间有美》,郑诚恭大师的《盆栽舍利丝雕》等。
  (4)美学、文学、艺术学:《谈美》、《谈文学》、《文艺心理学》、《朱铭美学观》、《赖声川的创意学》、《汉宝德谈美》、《芥子园画传》及画册、盆栽图册等。
  3 用创意造树
  创意是艺术家的生命,没有创意的作品,无法称为艺术品,难登大雅之堂。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曾说:“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只承认一流。”而“精品”和“一流”都是指创意而不是模仿。“师法自然”是盆栽创作的最高;隹则,大自然的老树,只提供创作者一个景物,创作者要思索,如何将景物转换成心中的意象,而不是复制、模仿。如果以模仿的方式复制,就会沦为工艺品。
  不同的立地环境塑造不同风格的树型,不同的树种展现不同的特色,创作者在树种与树型拟人化的过程中,如何展现创意与特色,是创作者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何谓创意?创意大师赖声川说:“创意就是出一个题目,然后解这个题目。”在盆栽创作的过程中,每一棵素材就是一个题目,创作者应解这个题目。找一个题目,然后破解这个题目,看似简单,要破解题目,背后必须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创意可以透过学习来增加功力,“智慧在生活中学习,方法在艺术中学习”。因此,除了走到户外,接近自然,深入观察大自然老树,沉醉于老树的的意境与时光隧道之中,体会其精神与特色,另一方面,必须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的基础,如此,就能让自己挣脱“为形所役”的束缚,进入自由自在的创意世界。
  4 盆养及年代感
  (1)盆养
  岛内多数创作者,在盆栽创作的过程中,从苗木到成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田培、高培(在地上围个塑料圈),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大盆培、中盆培,真正在小盆培的时间非常短。这种培养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缩短培育的时间,如果从商品化的角度来看,是非常科学且高经济效率的方法;如果以盆栽艺术而言,则无法展现年代感;如果从植物生理的角度来看,也会产生适应或驯化的问题,更会增加日后管理的困难度。
  (2)年代感
  盆栽的欣赏或评鉴,除了整体架构及意境外,年代感或树龄也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年代感或树龄须仰赖时间及岁月不断的累积,无法以人为的方式一蹴而成。以日本为例,日本贵重盆栽及国风赏作品,树龄至少都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反观台湾,一切讲求 快速,运用科学的管理,从苗木到成品,十年就可以完成,而且在展场上或商场上,都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回报,致使岛内的评审或业者,常常忽略年代感的重要,让有年代感的盆栽无法显现它的价值。艺术除了工艺之美外,作品必须有主题、有故事、有历史、有文化,年代感就是在显现这种价值,因此,山采老树就格外珍贵(笔者反对山采,因山采行为将造成生态浩劫)。因为每一棵老树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老树的历史隐秘在胸膛,那里写着饥荒和丰收的年份,叙述着阻碍与顺向的遭遇。作者与观赏者透过作品对话,让彼此情感交融,坠入艺术的情境之中。
  
  四、结论与建议
  
  榕树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树种,埋藏着许多人的回忆,陪伴着我们走过无数个岁月,一起守护着家园。“榕仔公”生于斯,长于斯,深具浓浓的台湾味,隐隐地融入台湾的历史与文化之中,与我们共同走过繁华与落寞,有欢乐也有伤悲,道尽与台湾人绵绵的情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几年,台湾的榕树盆栽发展,不管是在创作上,或是交易市场上,都处于空前低迷的状况,有许多盆栽朋友,更是完全放弃榕树。看到这种状态,让人有许多不舍与感慨,如果不能痛定思痛,重新再起的话,榕树可能会在你我的面前走入历史。
  榕树盆栽的发展史,就是台湾盆栽发展的写照。回顾榕树盆栽发展史,有过盛况,也曾经落寞,从历史的轨迹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即“盛况总是在创新之后”,历史已明白地告诉我们,只有创新才有机会迎接荣景。对盆栽发展而言,“现在”应该是最艰困的时候,但也充满希望与机会。只要“盆栽人”能掌握“多元与创意”,去除造型模式化、树态工笔化、体积硕大化的困境,结合理论与实践,掌握树种之特性,以“师法自然”为依归,相信多元又富有创意的创作理念,将引领着我们一起创造盆栽产业新的荣景。本文谨提出如下之建议,期待能建构产、官、学的沟通平台,集思广益。通过交流与学习,让盆栽产业走出泥沼,重新展现风华。
  
  (一)让盆栽走入社区、走入家庭
  “盆栽社区化”、“盆栽生活化”,唯有走入社区,走入家庭,让盆栽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之中,盆栽人口就会增加,市场也会随着活络起来,盆栽艺术地位也会相对提升。建请“中华全国盆栽总会”,辅导地方盆栽协(学)会,培训“盆栽教师”,向各县市社区大学,申请开设《盆栽创作》课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或是配合盆栽展览,在展览期间举办讲座及盆栽创作DIY活动,散播盆栽种子,让社区民众认识盆栽,喜欢盆栽,以期达到“盆栽社区化”、“盆栽生活化”之目标。
  
  (二)让盆栽走入校园
  每一种体育运动、艺术或专业技能的推广工作,每每都是从教育开始,如体育、艺术、音乐、美术在各大专院校都设有专门科系,培育专业人才。我们可仿效日本,在各级学校开盆栽课程,让盆栽成为学校正规的教育,培育盆栽专业人才。这个目标未实现前,可退而求其次,在大专院校通识课程或社团活动开设《盆栽创作》课程,让盆栽走入校园,进入学术殿堂,让高级知识分子认识盆栽,喜欢盆栽,参与盆栽活动。如此,不但可培养盆栽专业技术人才,更可提高盆栽之学术与艺术地位。
  
  (三)让盆栽走入顶级艺术殿堂
  岛内现有的盆栽展览,总是停留在圈内人竞技的封闭式展览方式,很少有政府官员受邀参与,参观民众也是稀稀落落。反观日本及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动辄国家领导人亲自莅临展场,至少也都会有文化部长级官员受邀出席。有政治领袖或官员参加,不但可以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也可以增强活动之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各级盆栽协会,应推荐优秀盆栽作品,参与岛内各种艺文活动及展览,推荐杰出盆栽作家,申请各级行政机构“文化奖”,如此,应可提升盆栽之艺术价值与艺术地位,走入顶级艺术殿堂。
  
  (四)让盆栽走入媒体世界
  我们必须善用媒体的力量,作为盆栽教育、推广与宣传的工具。
  1 各地盆栽协会办理各项展览或活动时,应规划设计宣传海报及富有创意的宣传数据,争取在各电视或平面媒体播放或刊载,以增加宣传功效。
  2 “中华盆栽全国总会”、“中华盆栽作家协会”、“中华松树协会”、“中华榕树协会”等全岛性盆栽组织,应设法争取在电视媒体开设盆栽课程,或制作盆栽专辑深入介绍盆栽艺术,或报导知名人士收藏盆栽,美化家园,提高生活及文化内涵,寓教于乐,如此必可达到理想宣传效果。
  3 遴选优秀盆栽作品,以看图说故事方式,投稿岛内各大书报杂志,把盆栽内涵、意境、作家精神,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与读者对话,让每棵盆栽蕴含感人故事,进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五)鼓励出版盆栽刊物、书籍
  台湾盆栽界存在着一种很奇特的现象,“会作盆栽的人多,能上讲堂的人少”、“会说盆栽的人多,能写盆栽的人少”。众所周知,知识透过口耳相传只是个点,透过文字或因特网的传播可达点、线、面,更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无远弗届的效果与影响,日本及祖国大陆在这方面就比我们高出许多。台湾现有的盆栽刊物、杂志或书籍,除了少数著作,如梁悦美女士的《盆栽艺术》、郑诚恭先生的《盆栽舍利丝雕》等著作外,大部分都译自日本,就自主文化层面而言,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臣服!吾人并非排斥日本盆栽文化,而是我们应该建立台湾本地特有的盆栽文化,出版属于本土盆栽特色的书籍,如此才能生根发展。全岛性的盆栽组织,应该提供盆栽人发表心得与意见交换的园地,发行协会通讯或期刊,让盆栽人抒发心得、讨论创作与养护等技术,有系统地建构盆栽创作理论,藉以推动盆栽发展。对于出版著作者,或是对盆栽理论、技术有杰出贡献者,各级盆栽协会应协助其书刊之销售,并对作者公开表扬,以资鼓励。
  
  (编辑/刘少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