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赤子之心什么意思 [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什么意思 [赤子之心]

发布时间:2018-12-26 04:58:17 影响了:

  “抱朴含真,陶然自乐。”   翻开《音乐大师刘天华诞辰百周年纪念专集CD》的图文部册,八个挺拔、秀丽的楷书映入眼帘,这是刘天华先生的墨迹。   渐渐地,泪眼模糊中,天华先生向我们走来了,提着他心爱的二胡,背着能发洪大之声的琵琶……
  
  一
  
  出生于1895年的刘天华先生,一生处于大清王朝走向没落和灭亡、国内军阀混战、外受列强欺凌的国辱民穷时期。中华民族何去何从,一时间学术争鸣与政治运动风起云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救国思想的影响,刘天华先生选定了振兴我国的民族音乐!
  据天华先生胞兄刘复先生说:“天华性情初不与音乐甚近。”天华先生的学生储师竹曾说:“盖民智非教不能开通,民性非化不能陶冶。古昔教化二者,相辅以行,而征其效于家弦户诵。夫诵即艺文,弦即乐器,此先生之志也。”而天华先生则直陈己志:“音乐对于人类有绝大的功用,这是无论甚么人不能不承认的。我国近来最没长进的学问要算音乐了,虽然现在也有人在那里学着西人弹琴唱歌,大都还是贵族式的(可还只是少数人弄的玩意),要说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这真是一件万分渺远的事。而且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这两个字。”
  可见,天华先生的“以研究音乐为职志”,不在爱好与谋生,而是为了改变我国人的精神面貌,志在我中华之崛起!
  然而,“讨饭胡琴,卖唱琵琶”,当时民族音乐的地位是何等卑微低下。这一点天华先生是十分明白的:“近数十年来,政府既不提倡,学校又不列为正式科目,做子弟的要学习,还不免受到父兄的呵斥与社会的蔑视,结果,所谓中国音乐百分之九十九只能留存在吹鼓手手里苟延残喘,这真太不像话了。”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天华先生一旦认准了方向是绝不回头的:“改进国乐这件事,在我脑中蕴蓄了恐怕已经不止十年,我既是中国人,又是以研究音乐为职志的人,若对于垂绝的国乐不能有所补救,当然是件很惭愧的事。现在有这许多同志来组织这个国乐改进社,虽然还只呱呱堕地,算不定它的终身,可是有了芽,总有开花结果的希望,所以我虽然在这‘四海困穷’的当儿,也不免破涕为笑。”
  天华先生是把振兴国乐与“中国人”连在一起的,若干不好这件事,他会很惭愧的,这是一件与他悲喜与共的大事!
  所以刘天华先生不仅是位民族音乐改革家,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根本就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怀和卓识远见的爱国者!
  
  二
  
  “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这淘炼的责任非我辈莫属,虽然严格说来,我辈也只是一知半解的人。”
  谦逊的天华先生把振兴国乐视作天职,为了淘炼这“沙里之金”,他靠的是非常人能及的“恒”与“毅”。
  “择业既定,便悉全力赴之;往往练习一器,自黎明至深夜不肯歇,甚或连十数日不肯歇。”(刘复《书亡弟天华遗影后》)
  江阴家乡传说着这么一件事:1920年,在炎热的暑假中,有人去找刘天华先生,进了刘家,人家告诉他到灶堂间去找。当他到了灶堂间,看见刘天华先生背朝着余火未尽的灶堂口坐着弹琵琶。这人惊奇地问:“这么热的天坐在这里是怎么回事?”刘天华先生笑着回答说:“我背上长了癣,火烘可以杀痒,这样免掉用手去搔,手就可以弹琵琶了。”……江阴夏天很热,蚊子很多,晚上他总是坐在院子中练习琵琶、二胡到深夜,从来没有看见过他拿着蒲扇赶蚊子乘凉。他的手太忙了,蚊子趁隙而上他也不顾……到睡觉的时候,按品的左臂都酸得抬不起来。(刘育和《几点回忆》)
  他,不但学习二胡、琵琶、古琴等独奏乐器,也学习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民间合奏;不但学习器乐,也学习民间小调与京、昆等地方戏曲乃至佛曲、道情;不但学习中国乐器,也学习铜管、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不但重视实践,而且重视理论;不但学习中国传统的乐学理论,也学习西洋的和声、曲式等作曲技术理论;不但在江阴当地学,还千里迢迢奔赴河南等外地去学;不但寻师访友“走出去”学,也把一些流浪艺人“请进来”学……他所请教的“师”,有家乡的和尚、道士,有漂泊四方的流浪者,有知名的音乐前辈和外籍教授,还有一些地方的民间艺人。即使已经当了大学教授,也仍不摆任何架子,一如既往的虚心好学。甚至于,他还主动向自己的学生求教。他不但废寝忘食、锲而不舍地学,并且,还努力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去。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崇高的理想――“改进国乐”、弘扬“那唤醒一民族的灵魂的音乐”。(林经天《为了“唤醒一民族的灵魂的音乐”》)
  以神农尝百草的勇毅,具郑和下西洋的胆略!
  
  三
  
  天华先生的学生曹安和称天华先生为“穷教苦学的刘师”。她曾撰文讲到这样几件事。
  初来北京时,天华先生任教的女子大学经费拮据,欠薪多月不发,教员们都有无米为炊之虑。恰在这时,先生的幼女夭殇,还是先生的好友杨仲子折断夫人的金钏硬叫先生兑了,才为幼女草草成殓。
  1927年夏,曹安和与几位同学趁暑假到天华先生家学乐器,同时曹安和教先生的两个孩子学钢琴。一次上完课,正当午饭时候,天华先生说:今天没有菜,你如不以为苦,希望你照常吃了饭走。等到吃饭时,主人一家和客人藉以下饭的,只有一样炒青菜。
  同年秋天,因没有钱交学费,天华先生的两个孩子曾一度辍学在家。
  但即使在如此艰辛的生活景况下,天华先生在《国乐改进社缘起》和《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两文中,为振兴我国民族音乐描绘了多么美丽的蓝图:
  1.联络全国同志,打消门户之见,合力以救国乐;
  2.调查各地所存的国乐大师以及乐曲、乐谱、乐器等;
  3.力能所及搜集国乐的图书、古今乐器,组织图书馆、博物馆,刻印尚未出版的古今乐谱,为无谱的乐曲录谱,为名曲灌录唱片;
  4.改良记谱法,使与世界音乐统一,编写演奏法,以系统出书;
  5.刊印发行音乐杂志;
  6.设立国乐(包括戏曲等)研究所;
  7.举办音乐演奏会;
  8.创设学校,开展国乐义务教育;
  9.开办乐器制造厂,以制造与改良乐器;
  10.介绍并学习西洋音乐,作为改良国乐的辅助;
  11.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表现我们这一代的艺术。
  先生说:吾人一方面为炎黄子孙,不能继续发扬家学,固无以对千年之先哲;一方面为人类之一分子,仅能食西人造成之果,而不能献我先哲造成之果于人类,亦何面目与他国之人握手为俦哉?
  一介书生,清贫教师,孜孜不怠直为忧邦而兴乐!
  
  四
  
  事业上执著、坚毅,在生活中天华先生又是一个至性至情之人。
  刘氏一门三杰,情胜手足。天华先生赴京后,总是亲切地跟兄长半农先生刘复说:我俩三十多年老弟兄。先生素“朴讷寡言”,一声“老弟兄”,凝聚无限深情。而先生编辑的《音乐杂志》,其封面题名则出自半农先生之手。当父母去世之后,两位兄长承担起了抚育幼弟北茂的任务,因而北茂先生曾说长兄半农像“严父”,二哥天华像“慈母”,可见他们兄弟情谊之深。
  天华先生与殷尚真女士夫妻情笃。尚真女士不知事何职业,好像是位在家相夫教子的贤内助,然先生对妻子是多么敬爱。一次先生与师母同去观赏意大利歌剧团的表演,回来后创作了平生第一首琵琶曲。曲成后,先生第一个弹给妻子听,并问她所得的印象是什么。师母说:“这使我想起意大利歌剧中有跳舞的那一幕的情景来。”于是,先生把这首乐曲定名为《歌舞引》。据先生的女儿刘育和回忆,先生1916年与尚真女士结婚,当时先生正在常州中学教书,到暑假才能回家,但1917年暑假先生去跟周少梅先生学习二胡,1918年暑假又去南京跟沈肇洲先生学习琵琶,1920年则远赴河南学习古琴,所以每次只在家呆几天。“当他从常州带了行李回到家中时,怕母亲见他只停留几天就要走而失望,便一到家就先把离去的日子告诉母亲,以免到走的时候母亲难过。”真是于细微处见真情。
  在孩子们面前,天华先生则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刘育和女士在《父亲的琴音》一文中写道:“每每我们吃晚饭以后,我和哥哥一同奏着琴,父亲便立刻放下了自己的工作,拿起他的提琴从书房里出来,和我们合奏,还不时地指导我们,好像要把他所知道的,立刻都叫我们知道了才好。有时母亲不在家吃饭,我们吃饭几乎用了一个钟头,这时间总是不厌地谈笑着……”
  对于学生,天华先生既是严师,又似慈父。“刘师对于学生,非常诚恳,无论智愚,莫不尽力教导。对于不甚聪明的学生,尤其多加功夫,总不肯一笔抹煞,说他没有天才,学不出来等等。只说:‘某处某处练得很好,不过某处还该多下功夫。’又说:‘如果别人一小时练好,你便花上两小时,使你自己的成绩和他相等,不必失望灰心。’他对于聪明而不用功的学生,每毫不客气地严词责骂。他骂起来,不留丝毫情面,有时往往很使人难堪;挨过了骂而立刻用功的学生,他便对他立刻加以夸奖。他非但诚恳热心,而且是毫无成见的。给他骂过的学生,谁都不会埋怨他;回头想想,只觉当时自己确有可骂之处。”(曹安和《追记穷教苦学的刘师》)“先生天性,慷慨好施,而又爱才若命,往往以外缘纷扰,妨碍潜修。即以竹一人论,向曾卧病多时,举目无亲。先生闻之,便为延医诊治,代买药饵,手煮饮竹。且日常临视,久而不倦。在先生视予犹子……”(储师竹《刘天华先生哀词》)“在国乐改进社杂志上,他呼吁举办‘夏令音乐学校’,学费要收得越少越好。他自己在家里还免费教授业余爱好者,时间较长的一个继续不断有两年,直到他逝去。那是一位电话接线工人,非常喜欢二胡,父亲热心教他。”(刘育和《几点回忆》)
  这是一位以振兴祖国民族音乐为己任的爱国者的赤子之心!
  公元2005年11月1日至4日,在刘天华先生的故园江苏江阴举办纪念刘天华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并成立“刘天华研究会”。
  当年由天华先生等人播下的民族音乐种子,此时已在神州大地姹紫嫣红开遍,一派绚丽灿烂。连东瀛邻邦也掀起了二胡热,除夕、春节,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则奏响了我华夏丝竹管弦之妙音。先生心中与笔下的美丽蓝图通过几代人近百年的努力,已变成了现实。
  然而在精神层面,我们已接近刘天华先生那种“抱朴含真,陶然自乐”的境界了吗?这可是先生更高的憧憬呀!
  路,还很遥远。不过没关系,天华先生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同行。
  
  毕志光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经典音乐频率主任编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