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素质教育议论文800字 [谈素质教育与生物课教学]
 

素质教育议论文800字 [谈素质教育与生物课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16 03:59:27 影响了:

  【关键词】素质教育 生物课教学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提高我国人口的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人口素质普遍提高,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和迎接世界性的挑战。作为基础知识的中学生物学知识是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物学的内容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生理卫生、环境、生态、遗传变异等知识,虽然在内容上为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但系统性强,知识体系完善。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科一直处于副科、劣势,不被重视,但生物学知识涉及的领域广泛,如环境、卫生、医药、食品等等,可以说大到环境,小到衣、食、住、行、医等无不涉及到生物学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由于生物学知识贫乏,素质低,目光短浅而导致的不良现象或恶果――有人为了钱财而偷猎国宝大熊猫等动物;捕杀益鸟、青蛙等现象屡禁不止;原来清澈的河流、湖泊多数已被污水代替;近年来,春天的沙尘暴使北方的人们深受其害……
  因此,在农牧渔业生产、工业生产、城镇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活动中,把眼前利益和长远生态效益更好地协调起来,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势在必行的问题。加强生物学教学,把素质教育寓于生物学教学中,提高未来建设者们的素质是很有意义的。那么,怎样把素质教育寓于生物课教学中呢?
  一、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寓于教学中
  通过讲授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等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各种生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种生物发生变化将影响到其他生物种群的变化。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和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草原、荒漠、高山、湿地、湖泊河流、海洋等自然生态环境多样,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人口众多,农业拓垦,刀耕火种,森林采伐,过度放牧等因素的严重压力,这种以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为代价的结果是使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犀牛、野马、高鼻羚羊、新疆虎等几十种动物已基本绝迹,大熊猫、白鳍豚、华南虎、雪豹等上百种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威胁。我国约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
  更为严重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由于以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认识不到位,人为因素造成环境恶化日积月累,到了现在,已经质变为严重的水、空气污染。沙尘暴的形成跟人为的过度放牧、林木砍伐、土壤沙化等不无关系。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加强基础生物学教育,提高每个人的素质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自觉参与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共同建设美好明天。
  二、把思想教育、提高认识寓于生物学教学中
  生物课中关于我国古今对动植物的研究及之对人类的贡献,我国珍贵动植物资源,我国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等知识,都能激发学生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细胞、遗传规律的发现及研究过程、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过程等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捍卫真理,从事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此外,还有很多有助于思想教育的内容,用得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三、把提高农业生产素质教育寓于教学中
  我们是农业大国,要发展农业,还要靠高素质的农民,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承担着培养大批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农业后备力量,实现农业高效发展的重任。为了这个目的,在教学中应加强动植物的种植、饲养以及生态平衡的知识教育,以便在生产中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发展科技兴农、科技兴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四、把准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为促进环境好转,经济协调发展,改善生存环境,国家制订了相关的《森林法》、《环境法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还划定一些动植物保护区,但还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应知识,认识不到位,落实得很不理想,不如人愿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生物学教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潜移默化地把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认识水平,自觉执行,有利于这些政策的真正落实。
  此外,利用生物学知识进行素质教育还有很多方面,在教学上适当加以注意,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已进入现代经济时代,生物知识被广泛应用在农业、能源、环境、医疗、食品、贸易等等各个领域,面对当前形势,面对快速发展起来的未来,应利用生物知识,促进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