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认知语法_浅谈认知语法的符号性特征
 

认知语法_浅谈认知语法的符号性特征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8:55 影响了:

   [摘要] 本文在阐述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以具体言语行为为例,对认知语法的基本假设进行分析,指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系统,并论述音位和语义之间的符号图式问题。   [关键词] 认知语法 符号性 图式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根据我们对人类心智(human mind)的理解来解释自然语言的结构特征(包括音系的、句法的、语义的等所层面的特征)以及自然语言的使用规律。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中描述范围较广的学科,代表近年来语言研究的新思潮。它认为语言与人类的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且对语言现象的深入分析离不开人类的认知活动。因此,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描述语言知识、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是认知语法。在认知语法出现之前,一些语法学派忽视并否认语言的认知特征,认为语言独立于人类的认知之外。行为主义学派从现实的语言材料出发研究语言,对语言的分析仅限于描述实际出现的不同语言形式,不考虑说话者的感受、意图以及概念的形成过程。形式主义学派认为人生来具有言语能力,其特征融合于语法之中,语法生成正确的句子,从而构成语言。语言能力不受使用者本人及其使用目的的影响。认知语法则通过内省、观察、实验等方法,从人类的认知角度分析语言,有其本身的心理假设前提。
  一、认知语法的基本假设
  与传统的语言理论相比,认知语法在研究目标、所关注的语言材料。所提出的问题和证据的可靠性方面很不相同。Langacker提出了认知语法的一下三大原则:
  原则一,语义结构并不具有普遍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语言而异;而且,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向基础上,根据只是结构而得到描述。
  原则二,语法(或句法)并不形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相反,语法在本质上是符号性的,由语义结构的规约性符号过程构成。
  原则三,语法和词库之间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区别。词库、词法和语法构成一个象征结构的连续统,它们在某些参数上有所区别,但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却完全只能依靠任意的标准。
  在某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上,认识语法反映了在语言和人脑分析中呈现的一种趋势,即放弃机械的观念而接受一种更符合生理系统特点的观点。认知语法认为,建立在必要和充分条件上基础上的离散范畴从认知角度看是不现实的。认识语法强调“典型”或“中心趋势”模式,反对语言的“字面”(literal)和“修饰性”(figurative)区别,认为用形式逻辑来模拟一般思维特别是语义结构是不合适的。它认为意向和隐喻并非大脑活动的边缘现象,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认知科学研究人类的思维及运行过程,包括记忆、感知、注意、意识、思维等认知活动。人类心理活动的各个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后果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并受到人类思维能力的影响。语言行为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经历了由感知向认知发展、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过程,从而构成认知语法的基本假设前提:人类的认知活动首先感知到“图形――背景”结构,然后进行分类而形成不同的范畴,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隐喻进行不断发展和扩大。
  1.感知形成“图形――背景”结构原型
  人类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形成“图形――背景”结构的原型。在视觉上,某些特征总是在其背景的映衬下凸显出来。例如,看报时,读者注意的是印在报纸上的黑字,而不是白色的底衬;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觉注意的是具有某种特征的声音,而不是噪音。“图形――背景”结构与人类的注意力具有密切的关系,注意力主要被目标所吸引。“图形――背景”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注意力方向的不同,图形、背景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原来的背景可能变成目标,而原来的目标可能退位到背景的地位。
  “图形――背景”结构会同时具有不同的层次,在一个层次上的目标会成为另一个层次上的背景。同样以读书为例,注意力集中的几行构成第一层次的目标,而其他的字成为本层的背景;其他的字同时成为第二层次的目标,而白色的底衬为背景。感觉上的“图形――背景”结构同样映射到语言中。如:
  a.X equals Y.在语义上不等于
  b.Y equals X.
  c.X resembles Y.在语义上不等于
  d.Y resemblesX.
  这两组例句各自描写了同一个客观情景,但识解方式是不同的,突显的成分也完全不一样。在a和c中的X是图形,Y是背景,Y为X提供参照点,X是相对于这一参照点来定位和评述的,成为认知中突显对象。同时,由于感知的角度不同,同一客观情形在脑海中会形成不同的主观心理映象,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最终影响语法结构,如:
  a. The roof slopes gently downwards.
  b. The roof slopes gently upwards.
  a句是由上而下的鸟瞰,而b句则是由下而上的仰视。同样的客观现象,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主观感觉,从而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主观意象。
  2.范畴――概念化
  人类的思维能力总是不满足于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人类善于把感知到的目标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范畴,从而对目标进行范畴化,如语言结构分为音位、形位、单词、短语、句子等,语态分为主动和被动等,这些都是范畴化的具体体现。人类不仅对物质世界进行范畴化,同时对观点、想法等精神世界也分成不同的范畴。且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的需要,人类总是改变现有的范畴,从而形成新的范畴。
  认知语言学抛弃了古典的范畴观。古典范畴观认为,范畴边界是清晰的,一个成员要么属于该范畴,要么不属于该范畴,因此不同成员在认知地位上是平等的。认知语言学坚持基于类典型(prototype)和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现代范畴理论,即认为范畴边界是模糊的,范畴成员在资格上是不平等的,其中共享着最多范畴成员的成员被成为“好例子”(good example),也就是类典型。所谓家族相似性指一种用来说明范畴成员之间共享特征的比喻性说法。在一个家族中,长子老大可能像父亲一样具有魁梧的身材,次子没有魁梧的身材但像父亲张着双眼皮,老三既没有魁梧的身材也没有双眼皮,但像父亲一样头发稀疏……父亲是这些特征的集大成者。在一个范畴中,类典型是集特征之大成的成员,其他成员只具有类典型成员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对认知上和逻辑上相邻的范畴来说,一个范畴的边缘成员与相邻范畴的边缘成员共享一定数量的特征;而它们的类典型之间具有最大的差异性(maximally different)。
  经过人类的认知活动所产生的范畴以语言的形式确定下来的过程称为概念化。概念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运用语言对感知目标进行分类后,感知目标并不像镜中的反射那样客观地反映在语言中,而是语言在对感知目标实施概念化功能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就是语法;二是把语言本身当成感知目标,对语言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把语言分成音位、形位、词、句子、篇章等范畴而形成不同的语法概念。
  Langacker指出,意义就是概念化。语言语义学必须试图对思想和概念这样的抽象物体进行结构分析和明确的描写。Langacker指出,“概念化”这个词应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几乎包括了各种大脑活动,其中重要的有:原有的和新的概念;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接的感觉、运动和感情经历;非即时的、逐渐展开的概念;对物理、社会和语言语境的完整把握。简而言之,语言意义被看作是物理体现、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人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隐喻
  最初形成的概念数量少,外延小。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已形成的概念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便借用隐喻在原有概念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原有概念的数量及其外延的范围,满足人类认知能力的需要。同时,认知语法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同时具有认知的功能,反映人类以此物构思他物的过程。如:
  a. The boy was in the house.
  b. The boywas in danger.
  a句中表示具体地点概念的介词“in”在b句中表示抽象的概念,具有隐喻含义,从而扩展了语言的含义,使语言总是在不断扩张中无限地发展。
  二、语言的符号性特征及其理论图式
  认知能力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心理活动。例如,鹰在高空俯冲能准确地抓住疾驰如飞的野兔,其俯冲时的计算能力不亚于导弹专家,说明它有认知思维能力。但老鹰和导弹专家的区别在于:老鹰注重即时的“在线”计算,而导弹专家则是“离线”思维,且思维过程发生在导弹发射之前。这种离线思维充分反映了人类思维过程中的认知和意识能力,而该离线思维活动很有可能是人类对符号系统控制的结果。
  在人类思维的符号系统中,语言是体现其思想内容的最好工具,语言能使人类回忆过去、正视现在和展望未来,能使人类进行现实的和非现实的想象。人类使用符号进行交流,把思想中的东西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通过一定可接受的约定俗成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形成语法。因此,认知语法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既是认知的工具,又是一种认知的能力,语言结构是以符号的形式体现出概念的过程。根据这种符号假设,任何语言单位都具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
  图1可以看出,认知语法只涉及音位结构、语义结构和符号关系3个部分。音位结构是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具有可感知的物质性特征。语义结构体现语言的语义特征,它不仅仅包括语言单位的字面含义,同时包括语用含义等更广泛的内容。符号关系同时指向音位结构和语义结构,把二者直接联系在一起。箭头说明音义之间是双向的,一方的出现会自动激发另一方的产生。在认知语法中,符号的范围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特别是索绪尔提出的符号概念。认知语法的语言符号不仅仅指单词,同时包括小于单词的形位和大于单词的其他语言单位,如“how are you”、“in this case”和“If I were you”等。
  白洪丹认为在语言中,符号关系起到枢轴的作用,认知语法依据符号关系分析语言结构的特征。这是认知语法不同于其他传统语法的根本所在。传统语法认为,音义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是通过单词、短语、句子等句法结构把音位和语义联系在一起,如图2所示。
  而认知语法认为,音义之间是一种直接的联系,具有一种双向关系,句法结构(无论是单词、短语、句子,还是更大的语言单位)只是认知过程中内在符号系统的具体体现。认知语法并不否认单词、句子等句法结构的存在,语言的符号关系是由各种句法结构的图式-实例间的垂直关系以及部分-整体间的横向关系体现出来的。
  三、结语
  传统语法研究重视形式,认知语法重视意义,语义描写不仅是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而且是对主观形式意象的描写。句法不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也不再是语法的重心,一定的形式约定俗成后代表一定的意义:语言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语言是基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语言的运用与人们感知周围的事物和情景密不可分。认知语法不同于纯粹的“客观主义”语法或“主观主义”语法,而是“主客观统一”的语法。认知语法不仅反映客观的真实,同时反映人的主观认知过程,是一种跟“主客观分离”的语义观相对立的“主客观合一”的语义观。
  
  参考文献:
  [1]白洪丹.认知语法的符号性特征[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王寅.认知语法概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沈家煊.R.W.Langacker’s “认知语法”[M].国外语言学,1994.
  [8]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朱跃.语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