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求同思维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 思维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求同思维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 思维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19-01-25 04:43:03 影响了:

  在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中,学生个性的培养及发展总是在求异思维的培养中进行的,即在不断的质疑和否定中形成问题意识,在不断重新认定及意义的构建中培养和完善个性素质。而求同思维,往往被认为是扼杀个性的杀手。尤其是长期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标准答案”情结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把求同思维推向了一种极致,形成了语文教学目标定位、语文教学内容定量、语文教学过程定序,全方位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千人一面,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完全被禁锢在“标准答案”的框格之内。这种求同思维的培养所造成的整个语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灾难性后果,使人们在反思语文教育中谈求同思维而色变。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单一的求同思维的培养,确实给我们基础教育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我们绝不可因噎废食,在新课标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学生个性培养的大背景下,我们应理智地认识到求同思维的培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一、求同思维为学生个性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学生个性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应建立在学生共同的共性基础上。一方面对学生自身来说,只有具备与大家相同的共性才能显示个性的存在;另一方面,只有具备相同的共性基础,个性才能够被认可,而缺少被认同基础的个性,往往是缺少价值、丧失意义、偏离正确轨迹的个性,谁能否认马家爵是具有个性的,但那种个性是畸形的、变态的,是没有被人们认同基础的,与教育目标所应培养的个性格格不入。因此,个性作为一个中性词,有些个性是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努力培养的,有些则是我们要极力反对和避免的。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倡导和反对是通过同一个过程完成的,那就是通过求同思维奠定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打好知识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多重对话,促成知识与智慧的生成,这种生成绝不是任何对象之间都有可能的,对话的双方必须首先具备共同的基础,教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属于间接知识,对这些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的掌握,作为对学生学业的共同要求,只有通过求同思维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它们是进行深层对话的基础,是求异思维培养的支撑,是个性发展的依托。二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基础。这是更为重要的“精神的底子”,无论对生活的理解还是对语文学习的深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重要依据,而且是培养发展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是形成学生良好而鲜明的个性不可缺少的环节。这种求同思维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中,需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和道德规范,并能够以这种社会所共同追求和普遍施行的价值尺度和道德规范去评价作品、认识事物。诸如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八荣八耻的价值判断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和挖掘课文中那些具有普遍价值和规范意义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强化的求同思维教育,打好“精神的底子”。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个性才是良好的、健康的个性,才是具有强大发展动力和远大前景的个性。
  
  二、求同思维保障培养学生个性的过程有序展开
  
  个性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有序的过程,面对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大力倡导,教师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困惑: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后,教师的权威丧失了。“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等等,教师没有了话语霸权,对学生众说纷纭的观点又必须尊重,如何处理这种教学局面?另一方面,在新课标中,语文的“标准答案”被否定,在传统教学中“标准答案”是有效终结争论、统一认识使课堂教学有序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伴随“标准答案”的被终结,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问题答案的多样化,又使习惯于用“标准答案”来调整教学进程、规范教学秩序的做法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他们普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教学秩序的矛盾产生困惑。这种困惑的解除当然还需要通过求同思维来完成。我们说学生个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篇目的学习来实现的,具体篇目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个性展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放任学生随意地发表自己所谓的“见解”,自然会产生混乱,甚至会完全脱离教学内容而不可收拾,所以在对话讨论时.必须利用共同的知识基础和共同的“精神的底蕴”,通过求同思维达到对具体课文基本方面认识上的共识。这样,一方面将争议点集中起来,避免因争议过于散漫而造成的混乱;另一方面由于所争议的问题具有共识的基础,所以容易达成相互融通、相互谅解和相互认可,使对话在相互启发、相互包容中进行,使个性培养有序展开。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求同思维与传统的求同思维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求同思维建立起发挥个性意义的平台
  
  个性的意义首先是个性的独特性。求同思维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群体的共同特点,即所谓的共性。这是个性存在的基础和条件,缺乏这个共性的个性,只能被视为脱离群体的异类。独特性是在共性的基础上,个人与群体其他的成员的区别。人都是具有个性的独特存在,而这种独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取决于在求同思维培养下,其与群体共同特点的联系;另一方面决定于蕴含的创造意义及其方向。***的歪理邪说不能不说是独特的,有创意的,但它由于游离了社会需要的群体共性及创造方向的错误和意义的反动,所以是被人们唾弃的。其次是个性与个性的关系。如果没有或缺少求同思维所建立起来的共同基础,那么个性与个性的关系将是矛盾的、对立的,甚至是不能相融的,使个性的意义在矛盾、对立和不能相融中相互消解,无法发挥各自的意义。求同思维为不同个性所建立起来的共同基础,使它们虽然各不相同,却是有着亲缘关系的同胞。由于这样的共同基础,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学生的个性异彩纷呈,普遍获得凸显和张扬。再次是个性价值的发挥。个性价值的充分发挥要求要有一个适应的环境和背景,也就是催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由求同思维所建立起来的共性。个性的展示并不是个性价值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多重对话,随时可以表达我们对讨论问题的见解,但这只是展示,所阐述的见解及其支撑见解的依据能否被认同,有无缺漏,能否引起人们的争论,能否对人有所启发,这才关涉到见解的价值。求同思维所构成的所有成员思考的共同基础,正为对某一具体见解的争论、启发、认可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或缺少这样的基础,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就根本无法形成对话,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共同点,反差太大甚至无法形成矛盾和对立。因此,求同思维又是形成矛盾进行有效争论的基础。
  在个性培养中,求同思维看上去是应该极力避开的,其实我们只要弄清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弄清了求同思维是培养学生共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就会认识到,求同思维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求同思维对共性的培养,就没有求异思维的个性培养,脱开求同思维的个性培养,是缺少约束和规范的个性培养,是脱离社会要求的另类的培养。
  
  参考文献:
  ①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
  ②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2004年重印。
  ③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作者单位:湛江师院人文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